今日小暑,无论多忙,记得:1不动、2要晒、3不睡、4要吃

发布时间:2025-07-07 21:54  浏览量:2

到了夏天,身边“倒下”的人突然就多了?不是中暑就是肠胃炎,要不就是莫名其妙的头晕乏力。奇怪吧?夏天不是该“阳气最盛”、人最有精神的时候吗?

可偏偏,在这个一年里最热的节气之一——小暑,人的身体反倒容易出岔子。

这不是巧合,是规律。中医讲“暑易伤气”,现代医学说“热环境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说白了,小暑一到,你的身体其实是在负重前行。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小暑这天,无论多忙,你都得记住四件事——1不动、2要晒、3不睡、4要吃。听起来像顺口溜,但每一条背后都有门道。

别看它叫“小暑”,实际早就热得不像话。根据气象监测,很多地方小暑时段的平均气温已经超过35℃,体感温度更是直冲40℃+。这种“闷热”不是干巴巴的高温,而是湿热交加,像被一锅热汤煮着,汗都出不来,人容易“焖”出病来。

中医里有句老话:“暑邪夹湿,最易伤脾”。脾一旦被湿气伤了,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像没充电的手机——没电、没灵魂、没胃口。你是不是最近也开始觉得饭吃不下、睡不好、脑子转不动?这不是你懒,是你身体在报警。

小暑这天,记住下面这“四要点”,不为别的,就为了你能顺利熬过这个“蒸人”的季节。

别误会,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动有节制”。这天气热得像火烤,结果你还非得清晨六点去跑个五公里,还不喝水?那不是锻炼,是“找抽”。

人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汗液大量流失,水电解质紊乱,心率飙升,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发热射病。这可不是开玩笑,真正的热射病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且往往来势汹汹,没啥预兆。

那怎么动才安全?答案是:清晨6点前或晚上8点后,选择室内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轻度运动,比如拉伸、太极、慢走、瑜伽都可以。别追求出汗多少,出汗不是锻炼的目标,更不是健康的标志。你出的是命不是汗。

相信不少人一到夏天就自动进入“避光模式”:打伞、戴墨镜、穿防晒衣、抹防晒霜,生怕一晒变黑、变老、长斑。但你知道吗?晒太阳其实是夏天最便宜的养生法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而维D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开关”之一。缺它,你不仅容易骨质疏松,还会感觉疲倦、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适度的日晒还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让你晚上睡得更香。尤其是对“夜猫子”“黑白颠倒型打工人”来说,早上晒15分钟太阳,比你喝两杯咖啡还提神。

怎么晒才科学?建议每天上午9点前或下午5点后,出门晒上10-20分钟,暴露点皮肤,别全副武装。脸不晒,晒胳膊也行。

小暑之后,午后气温飙升,很多人都犯困,午睡也变得“刚需”。但午睡这事儿,掌握不好就容易“越睡越累”。有的人中午一睡就是两个小时,结果下午脑袋更晕、晚上也睡不着。

为什么?因为长时间白天昏睡会打乱褪黑素分泌节律,影响晚上的深度睡眠质量。再加上不少年轻人本来就习惯熬夜,晚上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一不小心就到两三点。早上又被闹钟强行叫醒,身体跟灵魂彻底脱节

小暑时节,白天午睡别超过30分钟,晚上尽量11点前入睡。别说你熬夜“习惯了”,你身体根本没习惯,它只是一直在默默抗议你而已。

睡觉这事,真不是“自由”问题,是“存亡”问题。

到了夏天,很多人胃口差,一碗饭扒拉两口就扔下了。可偏偏你越不吃,脾胃越虚,恶性循环。尤其是冰镇西瓜、奶茶、冷饮天天来,肠胃受伤都不带商量的。

中医讲“暑伤于气,尤易伤脾”。脾主运化,一旦出问题,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湿气上身跟着来。你要想身体硬朗,必须从吃上调。

小暑之后,推荐多吃健脾祛湿、清热解暑、补气养阴的食物,比如:绿豆汤、冬瓜汤、薏米粥、荷叶粥、苦瓜炒蛋、黄瓜拌豆皮。别看这些食材“土”,但对身体真的“服帖”。

小暑时节还特别适合吃点“苦味”的东西,比如苦瓜、苦菜、莴苣。苦味入心,经络直通心脏,能帮助降火、去内热,调节心神。

当然啦,别空着肚子灌冰水,也别一顿饭吃三碗冰粉。夏天不是“吃冷”的季节,而是“养脾”的季节。

小暑虽“小”,但“暑气”一点都不小。你以为顶多是出点汗、晒点太阳?错了,它是个“隐形杀手”,靠着湿热黏腻、昼夜温差、作息紊乱、饮食无度悄悄掏空你。

今天这篇文章,别当段子看,更别当顺口溜听。1不动、2要晒、3不睡、4要吃,每一条都可以帮你在这个夏天少病一场、少累一次、少心烦几回。

说到底,健康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复一日的“小坚持”。你今天中午有没有午休超时?有没有喝一杯热水?早餐有没有吃?这些细节,才是你未来身体的底色。

要记住一句话: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你的小暑,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习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夏日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进喜,刘清泉.夏季高温下中暑与热射病的临床识别与防治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7):541-54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标准解读与实施指南(2020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