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重现中国士人的风骨——读周维强先生《学林新语》

发布时间:2025-09-17 12:38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赵宗彪

当代人对知识分子的印象,因为各种原因,常常被漫画化、粗鄙化。早期的源头,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陈景润,最近又有号称“北大韦神”的数学天才韦东奕。不要说,这种形象同事实的距离相差很大,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个人,你选取什么侧面,给人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当代写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传记,几乎每一本都有相当的内容是,“因为历史的局限”传主有哪些哪些不足,我们应当如何如何看待。似乎在当今以前,天下无一人可入法眼。这种民粹主义的写法当然片面。对一座巍峨的大山,你可以写山峰、乔木、清泉、鲜花、飞鸟,也可以写污泥、败叶、朽木、鸟粪、鼠穴,全在你的视角和选择。我们所艳羡的“魏晋风度”,完全依托于《世说新语》的流行。那是一个战乱频仍、君臣疑忌的黑暗时代,也是人人个性张扬的时代。事实上,人性的光芒,无论是乌云还是铁幕都是遮盖不住的。士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尤其如此。周维强先生的这本《学林新语》,在我看来,即是百年中国士人的《世说新语》。

《学林新语》是以短章随笔结集的著作,书中篇章多为三五百字的短制,以数百则“段子”串联起近现代著名学人的治学点滴、文坛掌故与书林往事,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学林图景,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触摸到学术背后的人文温度和那个时代的士人风骨。

这是一本非虚构的轻阅读著作,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唯其真,又有趣,故耐读。书中内容,都来自第一手的资料: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史料,而只选取其有故事、有内涵的片段,字少而意长。《学林新语》写夏承焘先生在战乱中仍坚持填词,“破屋残灯,呵冻作字”,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学者在困顿中坚守斯文的风骨;叙傅斯年先生曾说“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思考的”,尽显其探求真理的强烈意志;记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授课,“无课本,无笔记,信口而谈,却条理井然”,尽显大师讲学的从容与学识的渊博;述汪曾祺先生为友人题画,“墨色浓淡间全是性情,题跋寥寥却妙趣横生”,让读者窥见文人雅趣背后的率真本色。这些细节无关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因贴近生活而更显真实,百十来字,让其神采再现。有如历史资料照片一般,得一图胜千言之效。

学林中人,除了专业职业之外,其实与另外阶层并无多大区别,凡间的喜怒哀乐,士人同样具有。当年样板戏中,主要英雄人物都无儿女情长,只有钢铁般的革命意志,自然难以从情理之上服人。周维强在书中没有刻意拔高先贤,也不回避他们的“凡人一面”:《学林新语》写鲁迅为儿子海婴买玩具时的温情,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形成有趣互补;记陈寅恪先生在病榻上仍坚持校勘古籍,却也会因家人琐事流露焦虑;述冰心先生晚年伏案写作,手指因常年握笔而变形,却仍对后辈学者充满耐心。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非但没有削弱先贤的魅力,反而让他们从神坛上走下,成为有血有肉、可感可亲的“故人”。这种真实细节的描写,既是对学人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术人格”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学者,从来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中努力不懈向着目标奋进的“凡人”。

笔记体的好处,是记其核心,不必铺陈,无大文章的起承转合。与正统学术史的宏大叙事不同,掌故笔记关注的是历史的细节和碎片,通过细节还原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惊叹于当年的学人一个个都有担当、有精神、有风骨,实因环境使然。淮河南北,橘枳两端,无关农夫。当年的学者们并无思想禁区,也可以在不同学科间自由穿梭,文史哲不分家;中西之间融会贯通,无今日之学科严格分野;学术与生活水乳交融,无明确界限。任何知识的产生,本质上都是自由意志的产物。只有打破了现代学术体制的种种区隔,思想才能得以自由流动。书中记录的许多学者如陈寅恪、钱钟书、傅斯年等,都是跨越多个学科的通才,他们的知识结构之广博、视野之开阔,令今天高度专业化的学者都望尘莫及,只因那时的学术世界有着今天难以想象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事实上,任何一座学术高峰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储备之上,不可能独石成峰。同样的这批学人,进入新社会,则已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自然会呈现出另一种学术景象。可以说,这些轶事,也即构成了一部百年学术的短史记。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有的记录,都是对当下的观照。学校应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还是培养学术生产机器上的螺丝钉,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事实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者,首先都是独立思考的思想者,是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人格健全之人,其次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学人。事实上,做个有风骨的人比做学问重要。而我们的当代教育,是否在追求效率和技术精确性的过程中,丢失了学术最本真的东西?当我们从《学林新语》中读到汤用彤与弟子们的晚间谈话,金岳霖在家中举办的逻辑学沙龙,我们能否感知到这些学术场景是如此温馨而当下却那么稀缺,这种师生无间的交流方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的熏陶。这些黑白“老照片”提醒我们,我们应当做哪些改变?

《学林新语》是一部值得关心学林者细细品味的作品。书中生动活泼的学林掌故,既有如百年士人的绝代风华,也有在风云激荡中呈现的铮然风骨,更是让读者从中明白,学林、士人的学术生态,一直就有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生命力的知识生产方式。这,正是《学林新语》留给我们的最关键的启示。

2025年9月10日于杭州西兴古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