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放弃造新车?背后惊人布局曝光
发布时间:2025-09-19 07:33 浏览量:2
你有没有发现,特斯拉已经整整五年没发布全新车型了。 就连迟到多年的 Cybertruck,其实也是 2019 年就亮相的。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最新的《宏图规划第四部分》中,马斯克竟然一辆新车都没提!马斯克到底在憋什么大招?
我们美股投资网专访了在几位硅谷的科技大佬,得到的答案惊人:
特斯拉并不是像苹果iPhone一样创新停滞,而是特斯拉在酝酿一场彻底的颠覆。
当其他车企还在拼续航、比配置时,马斯克已经盯上了更高的维度——下一款车,要么不出,一旦推出,就没有方向盘,它将完全摆脱人类驾驶,车内设计被彻底重构,开启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全新篇章。
那么,马斯克要如何把这个全新的故事讲给华尔街听?
特斯拉的战略如何从“造车公司”转向“AI机器人 + 储能帝国”?
对散户投资者来说,这将带来怎样的潜在回报?
特斯拉想要退出汽车行业如果只看“卖车”,特斯拉的处境确实不好看。
在全球主要市场,特斯拉的份额都在下滑。2025 年 8 月,它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跌至 38%,创下 2017 年以来的新低。在欧洲,德国和英国的上牌量同比几乎腰斩。而在中国,2025年8月的市场份额仅为5.1%,远低于比亚迪的27.8%。
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
单纯依靠“多卖车”这条路,特斯拉已经很难重现过去的辉煌了。
问题来了:销量这么差,为什么特斯拉不干脆回头造一款更便宜、配置更豪华的平价车,把市场重新抢回来?毕竟,凭借超级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和全球最成熟的供应链,特斯拉完全有能力这么做。
这背后,其实是特斯拉一个非常核心的战略考量:它根本不想沦为一家大众化车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残酷的现实:造便宜的平价车,利润低得可怜。这个市场早已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竞争白热化。许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空间。
以比亚迪为例,今年5月23日,比亚迪宣布对近二十款车型推出以旧换新优惠,折扣幅度最高达34%,其中最便宜的智能驾驶车型“海鸥”换购后起售价仅为55,800元人民币,降幅达20%。
2025年第二季度,比亚迪的毛利率跌至16.3%,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剔除比亚迪电子的利润贡献后,其汽车业务的单车利润在第二季度仅为4800元,远低于第一季度的8800元,回到了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
如果特斯拉贸然陷入低端市场的价格战,那将是一场危险的豪赌。这时候特斯拉铁粉可能会跳起来反驳:“特斯拉能和国内车比吗?”——确实不能比。但问题是,国内消费者未必有这种清晰认知,他们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地铁广告和营销话术左右了购买决策。
特斯拉目前的毛利率为17.2%本身就不高,一旦陷入价格战,利润空间将再次被压缩。为了维持低价,特斯拉必须在供应链和生产工艺上做出妥协,长此以往,公司的财务健康将受损,更关键的是,它赖以生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也会被拖累,从而削弱其核心技术优势。这无异于“釜底抽薪”,断送了未来发展。
对于华尔街来说,估值标准完全不同。汽车公司主要看利润、销量和市场份额,而科技公司更关注增长潜力、技术壁垒和市场领导力。如果特斯拉为了销量牺牲利润,它将不再被视作高速增长的科技公司,而是与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并列。这就像一个曾经的“科技新贵”因迎合大众市场而失去独特身份,最终被拉下神坛,特斯拉的高估值将被彻底摧毁。
此外特斯拉的品牌形象会受到毁灭性打击。这就像一个奢侈品牌为了销量开始卖廉价商品,不仅会失去那些原本愿意为高端技术和独特设计买单的客户,还会让自己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曾经看中特斯拉创新的消费者,可能会转向其他更具性价比的品牌。特斯拉的“领先者”光环一旦褪去,其市场领导地位将岌岌可危。
现在可以这么说,特斯拉的未来,从来都不在于多卖几辆车。它的战略,是在构建一个横跨交通、能源和人工智能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在这个蓝图中,汽车只是一个入口,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在于自动驾驶、储能系统、机器人等高价值业务。
这在特斯拉最新发布“第四版总体规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规划并未提及任何正在研发的新型电动汽车,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更具前瞻性的领域。
规划中的配图也暗示了这一点:一家人在玩叠叠乐,而特斯拉机器人正在身后给植物浇水,这预示着其未来的业务核心是AI驱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而非传统汽车。
马斯克其实很早就为这个宏大的计划埋下了伏笔。早在2016年,他就畅想过未来的全自动驾驶汽车能为人们创造被动收入。最新版本的规划则更进一步,将重心完全转向了AI。
如果特斯拉为了短期销量陷入低端价格战,那将耗费大量精力在低利润的业务上,从而无暇顾及更具价值的未来布局。这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了成为一个未来时代巨头的机会。
所以,与其说特斯拉卖车不行了,不如说它根本就不想只卖车了。它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销量下滑,正是其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
Robotaxi:特斯拉的下一个万亿级蓝海特斯拉的宏大蓝图,核心是将汽车转变为能持续创造现金流“机器人资产”。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是“造车-卖车”,一次性赚钱;而特斯拉的目标是让每一辆车都成为一个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员工”,通过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来赚取持续的、高利润的收入。这才是其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马斯克去年明确表示,如果一辆2.5万美元的平价车不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那么它的生产将是“毫无意义的”。这意味着,特斯拉的下一款车将不再是需要驾驶员的传统汽车,而是完全无人驾驶的自动出租车——Robotaxi。
特斯拉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控制。与Waymo等竞争对手相比,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系统(FSD)是基于已经量产的车型开发的,这使得其整车制造成本显著低于对手。
一辆特斯拉FSD车型的售价仅在5万到6万美元之间,而Waymo的车辆预估售价高达20万美元,价格是特斯拉的三倍。这一巨大优势让特斯拉可以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Robotaxi服务,从而快速抢占市场。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其潜在的财务回报是惊人的。想象一下,如果特斯拉在全球部署100万辆Robotaxi,每辆车每年能创造超过4万美元的净收入,这将为公司带来高达400亿美元的年度现金流。
华尔街对此预期极高,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甚至预测,到2040年全球无人出租车市场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如果特斯拉能占据其中30%到35%的市场份额,其Robotaxi业务的年收入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为公司增加数万亿美元的市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斯拉已经付诸行动。2025年9月11日,特斯拉获得了内华达州机动车管理局的批准,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测试其自动驾驶技术。内华达州对自动驾驶友好,特斯拉此前在奥斯汀和加州湾区有试运营经验。
马斯克表示有信心在2025年底前覆盖美国一半人口这表明,Robotaxi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一个正在逐步实现的、将改变整个交通和出行行业的宏大计划。
如果说特斯拉的Robotaxi瞄准的是“颠覆出行”,那么Optimus人形机器人则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它想把智能化的触手,从马路延伸到工厂、仓库、甚至我们的家里。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Optimus不仅仅是一个效率工具,它更是一场社会革命的种子。当机器人能扛起那些无聊、重复、高强度的体力活,人类就能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马斯克已经公开说过,特斯拉未来 80% 的价值都可能来自 Optimus,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想想看,特斯拉现在靠卖电动车市值已经近万亿美元了,马斯克却说一个尚未量产的机器人,未来价值会是汽车业务的几倍。这背后,是他对机器人市场潜力的极度乐观。
根据公司规划,Optimus 3 原型机将在 2025 年底亮相,并于 2026 年启动量产。每台机器人的目标成本大概在2-3万美元,这个价格与一辆中档车相当,意味着 Optimus 将成为面向大众市场的“智能工具”。
但真正的想象力,不在卖机器人本身,而在“卖服务”。如果按照薪酬目标-十年交付100万台计算,硬件销售额可达250亿美元。但这些机器人需要持续的软件升级、算力支持和行业定制。假设每台机器人每年能带来1,000-2,000美元的服务收入,100万台就是10-20亿美元的经常性收入。而且,随着机器人数量的指数级增长,这笔收入将成为特斯拉稳定且高利润的现金流。
华尔街对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判断也非常乐观。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5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超过5万亿美元。
如果 Optimus 能够成功量产并推广,特斯拉将可能复刻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打造一个通用硬件平台。届时,无数开发者将基于此平台开发各种应用,从工厂生产线到家庭服务,应用场景将无限延伸,盈利空间也将被彻底打开。
能源业务:被低估的“现金奶牛”如果说 Robotaxi 和 Optimus 是特斯拉未来的“巨大想象力”,那么能源业务则是公司当下最稳健、最强劲的现金流发动机。它不像汽车业务那样受制于价格战和市场波动,而是一门与电网深度绑定、长期且稳定的生意。
2024年,特斯拉能源业务收入突破 100 亿美元,储能交付量翻倍至 31.4 GWh。这个规模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年储能水平。随着特斯拉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的 Megapack 工厂持续扩产,其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将储能规模推升到 100 GWh+。
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如果按照平均每 35万美元每兆瓦时的价格计算,达到 100 GWh 的规模,意味着能源业务的年收入将高达 350 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这个业务的毛利率正在持续提升。目前,它的毛利率已从去年的 20% 跃升至 24.4%,高于汽车业务的 18.2%。如果能稳定在 25% 以上,仅储能板块未来每年就能为特斯拉贡献近 90 亿美元的净利润。
为了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特斯拉在技术上持续投入。今年9月9日,特斯拉发布了新一代储能产品 Mega Pack Three 及全新的 Mega Block 系统。据分析师评估,新产品将安装速度提升了 23%,同时将成本降低了 40%,这可能颠覆整个储能行业。
此外,马斯克还宣布,特斯拉自主研发的变压器已投产,这标志着公司在储能业务上的垂直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大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并成为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
总结看到这里,你会发现特斯拉的估值逻辑远不止于卖车。它是由三条曲线叠加而成的:
Robotaxi: 代表未来的出行革命,是潜在的巨大现金流机器。
Optimus: 可能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通用硬件”平台。
能源储能: 正在成为全球能源系统的基石,是当下最稳健的利润增长极。
这三根支柱构成了特斯拉市值的坚实基础。哪怕短期汽车销量承压,只要其中任何一条曲线能够持续兑现,特斯拉的估值故事就依然成立。马斯克和特斯拉讲述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关于“一辆车”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出行、能源和劳动力的全局革命。销量决定今天的输赢,而这些平台业务,正在决定特斯拉明天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