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后再版仍不过时!韩秀云这本神作,把中国宏观经济说透了
发布时间:2025-09-17 00:55 浏览量:2
当我再次翻开《推开宏观之窗》时,时间已过去了22年。我惊奇地发现,书中内容一点都不过时,90% 以上的内容都是读者需要且有用的。此书竟有如此的生命力。
本书第一版写于 2003 年,当时正值我国非典疫情,经济很冷;2007 年我国股市火,楼市火,物价高,通胀压力大,黄金涨、石油涨,人民币升值,之后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来临。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从高峰跌入低谷。政府救市财政发力,投入 4 万亿元人民币,银行贷款 9.5 万亿元,把经济拉了起来。
2010 年金价涨、油价涨、原材料猛涨,经济过热了。2011 年,央行关紧货币龙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把过热的经济压了下去。之后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平稳发展。2018年美国打贸易战,给我国出口企业加征 25% 关税。
紧接着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我国经济又冷了下来,从通货膨胀走向通货紧缩。2025 年美国引爆贸易战 2.0,给我国出口企业加征高额关税。
从 2003 年到 2025 年,这本书见证了中国经济一路走来,每一年都不容易。如果说 20 年前你不懂经济学,生存是没有问题的,但今天你若不懂经济学将寸步难行。基于这一点,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本书做第四次修订,再次给你推开宏观之窗,现在读这本书的意义更大。
经济学基本原理不会变,变的只是经济形势。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性。书中写到的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和眼下的经济状况何其相似。它让我们温故而知新。
不管形势如何,科技如何进步,未来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人本身。改变自己,适应变化,多读一些书,多长一点儿见识,就会多一条出路。
(本文摘编自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著《推开宏观之窗》)
曾几何时,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银行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物价指数很低,说明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利率如此低,说明银行的日子不好过。企业效益不好,百姓的收入不高,哪有钱消费?当利率向下的时候,物价指数向下的时候,经济就变冷了。
那么,经济变冷的时候,政府该怎么办?政府有三招儿。它告诉人们,你们去消费吧,银行给你们贷款,你们可以去买房,可以去买车,让孩子上大学,还可以贷款去投资企业。所有消费,银行都愿意贷款给你们,你们花钱吧!因为只有人们花钱,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被卖出去,企业收回钱来才能继续生产,这是政府使出的第一招儿,它在刺激消费。
政府使的第二招儿就是加大投资力度。中央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资西部十大工程,修了三峡工程,建了京九铁路,还有许多高速公路,政府做了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政府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你们来投资吧!这些都是有钱可赚的。只有加大投资,我国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增长。
政府使的第三招儿就是扩大出口。政府告诉企业家:你们出口吧,出口可以退税,很合算。它鼓励企业出口。当我们的企业把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的时候,人家买了我们的产品,钱就会流回国内,把我国经济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我国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我们每个人的收益就会增加。
所以,我们看到,在经济冷的时候,政府刺激经济有三个办法:一是鼓励消费,二是扩大投资,三是增加出口。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法宝:消费、投资、出口。
在这三招儿的刺激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终于被拉动起来。从2003年开始,已经保持了连续几年 10% 以上的增长速度。大家买房、买车、投资、炒股,可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如此红火,让外国人都眼红,中国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想慢都慢不下来。经济洪流滚滚向前,这是 2006 年出现的盛况,想挡都挡不住。
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又该如何做呢?它同样还有三招儿:减少投资、提高利率、降低出口退税。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依然红火得很。有人不明白就问了:为什么过去怎么让老百姓花钱,钱就是待在银行里不出去?现在政府再怎么提高利率,老百姓照样买楼炒股投资?
这就是宏观经济,它既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某届政府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以某个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政府在经济冷的时候要拉动经济增长,这要看全国人民是否愿意跟上,企业是否愿意去投资,我们个人是否愿意去消费,我们企业的产品能不能打入国际市场。
现在政府想让经济增长慢一点儿:房价别涨太高了,股价别升太过了,物价别涨太快了。 这些能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吗?政府的政策意图一定要让老百姓能够接受,如果大家都不想去做,政府也无能为力。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宏观经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很多时候我们看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觉得政府的力量很强大。但是我们回过头去,看到政府的日子并不好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政府,是不是也很为难?政府现在有很多困难,它难在钱虽然不少但就是不够花。
为什么政府的钱不够花呢?因为政府要养活好几千万的公务员,政府需要养军队、养公检法,政府需要扶助贫困地区,政府需要解决失业问题、农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太多了。
政府的钱主要从税收中来。政府要经济维持下去,怎么办?那就要发行国债。什么是国债?国债跟税收不一样,它是政府向大家借钱,是大家用还没有消费的钱来买。政府借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国债到期的时候,政府不但要把本钱还给你,还要加上相应的利息。国债是政府的一个负担,它要用将来的税款来偿还。因此我们说,国债的规模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问题。
比如,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紧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了进去。很多国家在此之前借了大量外债,最后债务链条断掉,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当货币贬值的时候,谁最倒霉?谁来承受通货膨胀的后果?当然是这个国家的人民。
当我们知道了政府的难处,又看到一系列国家的惨状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上述国家那样的问题呢?
因为我国政府没有采取向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而是采取了发国债的方式,找大家借钱花。这是政府对国民负责任的表现。等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了,大家缴的税多了,国库里有钱了,再把发行国债借的钱还给大家。而且,我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大部分是内债,就是让国民买的债务,只有少部分是外债。所以,我们有抵御外债风险的能力。政府发国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调控经济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你知道谁在管着我们手中的货币足值与否?我们手中的钱今天为什么比昨天值钱了?谁在控制货币供给的龙头?是中央银行。当觉得经济太冷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水放出来,这水就是钱,也叫银根。它在告诉大家:“借钱消费吧,贷款利率变低了;借钱投资吧,资金成本已经变低了。”中央银行放钱出来,就是要把经济托起来。
同样,当感觉经济太热的时候,它就会关紧龙头,把货币抽走。你是否还记得 1993 年时的情景?那时我国经济太热了,开发区热、股票热、集资热、房地产热。1994 年的通胀率高达 21.7%,等于我们手中的钱贬值了 20%以上。例如,钢材的价格从每吨 1000 元人民币涨到4000 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飞涨,大家感觉今天不去买东西,明天手里的钱就会贬值,所以拼命地抢购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怎么办?于是政府动用了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不允许再上新项目,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中央银行提高利率,让大家存钱;抽紧银根,减少贷款;压缩投资,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资金供应,关紧龙头,把钱抽走。过热的经济势头降了下来。
可是从 1997 年到 2002 年,我国经济又出现过冷现象,于是中央银行打开龙头放水,就是降低利率,让大家借钱。2003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周期,煤炭价格在涨,钢铁价格在涨,石油价格在涨,物价指数也在涨。当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规模达到 535 亿美元。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20 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超过 18 万亿元人民币。股票指数以上海为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从 998 点下方上升到2007年10月6000 多点的水平,部分城市房屋价格上涨幅度竟然超过 50%。中央银行不得不再次关紧龙头,经济明显进入了加息周期。
也许你会问:“让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不好吗?让这架飞机一直在天上飞着不好吗?政府为什么要让它减速降下来呢?”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成一架飞机,它是不可以一直在天上飞着的,因为它需要加油、需要维修。如果让它一直飞着不着陆,当它出现问题停不下来时,它就会坠毁。这时毁灭的不仅是飞机,还有里面的所有乘客。
我们看到,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一个基本手段是财政政策,另一个是货币政策。实际上,政府还有一个手段,是对外经济政策。比如,政府过去用“出口退税”的政策鼓励出口。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不和其他国家发生经济上的往来,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出口和进口,这就产生了国际收支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国际贸易顺差,而美国则是巨额国际贸易逆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国的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逆差是指进口大于出口。我们经常从新闻上听到或从电视上看到,美国与中国在打贸易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廉价商品进入了美国市场。美国使用各种办法阻挠中国对美国的大量出口,为的是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那么,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究竟是顺差好还是逆差好?很多人都认为对外贸易一定是顺差好。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从经济学角度看,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都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
的坏,有的只是一种选择。但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只能是在什么条件下和什么阶段上选择什么,才对本国经济更加有利。
例如,1993 年我国经济出现低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现象,到 2002 年演变成低通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我们究竟愿意承受高通胀率,还是愿意承受高失业率呢?我国政府面临两难的选择,就要看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对本国经济最有利,而且所付出的代价能够为现时社会所承受,或者将来再予以补偿。
当然,中国当时的国情条件是顺差好。由于贸易顺差,2024 年我国外汇储备已达 3.2 万亿美元的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们的国力在增强。
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不是就很坏呢?不完全是。当美国采取强势美元政策时,国际资金会不断流入美国来支撑其经济,美国表现为贸易逆差是合适的,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人在廉价享受全世界人民的劳动成果,他们花很少的美元,就可以换到别国的很多商品。但是,当美元处于弱势、美元不断贬值时,贸易逆差就是大问题了。
所以经济就是一种选择,不同的国情所选择的经济政策和道路也是不同的。
以上所说的这些,只涉及宏观经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其实宏观经济的内容非常丰富,提出上述问题,是为了启发读者的思路,学会怎样去思考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像什么?像天气,它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天冷时出门你怎么办?你唯一能做的是多穿些衣服。天热了你怎么办?只能少穿衣服。
有人说,你看我多有本事,买了股票股价涨,买了房子房价涨,买了金矿黄金涨。这到底是因为你个人的本事大,还是社会环境让你赚到钱了呢?不管你是谁,都不可能左右宏观经济的大势,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要学会判断。
当一则经济信息出现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它向我传递了什么?宏观经济信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税率问题、利率问题、汇率问题、失业问题。当你看到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银行降低利率向外贷款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这时候宏观经济已经很冷了,政府是在刺激经济。
相反,当你看到中央银行把货币的龙头拧紧、把钱抽走的时候,你就该知道经济太热了,这时你就什么都不要去做了,因为这时股市、汇市、楼市等都可能热过头了。你如果去买股票,可能被套牢在最高点;你如果投资房地产,很可能会吞下最后的泡沫。作为企业家,这时你就不该再做大的投资了;作为个人,你就该想,我的钱应该放在哪里才能保值;作为政府官员,你要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我们把一国的宏观经济比作行驶中的汽车,当经济太热的时候,政府要“踩刹车”,把速度减下来,但要慢慢地踩,猛踩会翻车。当经济太冷的时候,政府要“踩油门”,不断地给油,
往流通领域里投钱,出台政策,让大家去花钱、去消费,把经济拉起来。
行情如何你决定不了,你只能做出判断和选择,是进还是退。你唯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在宏观经济大潮中顺势而为,把握自己,把握你的企业,把握你的城市,把握你的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作为国家中的一个微观个体存在着,你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已经进入 21 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人的理财时代已经来临。如果你没有宏观经济知识,你怎么能过得上你所向往的生活,怎么去投资,怎么去理财,怎么去选股票,怎么去买基金,怎么去买房置业,怎么去选择职业?
我在这里为你推开了一扇窗,一扇宏观经济之窗。告诉你窗外风景独好,但也需要你自己去体验。至于能看到什么景色,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努力。总之,希望本书能让你对宏观经济产生兴趣,做到懂一点儿宏观,多一点儿机遇,少一点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