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2025-09-20 07:00 浏览量:6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作出系统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从中可以看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西方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追逐资本增殖
现代化通常用来描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转型过程,主要指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模式等发生的大跨度、大范围的功能性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局部的、表层的、断裂式的转变,而是一场世界性的、深层次的、持续性的剧变。大致来讲,现代化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原发型现代化,二是后发型现代化。前者的代表是西方现代化,后者的代表是中国式现代化。
从人类生产方式的演进视角来看,现代化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演变的特定阶段,其内生动力是资本对利润无止境地追逐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资本而言,是否产生剩余价值,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事情,这造成了资本的贪婪性,即资本不仅追求剩余价值,而且要“多多益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必然导致其用生产效率更高、能创造出更多剩余价值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人工生产。
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器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在机器逐渐地占领某一生产领域的地方,它给同它竞争的工人阶层造成慢性的贫困。”
马克思举例说明,在当时的英国,机器的大范围使用导致大量手工织布工人失业,许多人每天只能靠2.5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甚至有失业工人饿死。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印度尤其严重,以至于印度总督不得不承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
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视角来看,现代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显性意义是现代生产催生了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隐性意义则是人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即人不断打破血缘共同体的限制,从狭小范围和孤立地域不断解放,在扩大的共同体或地域中建立“普遍交往”,最终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全球性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现象。
所以,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社会的变革,更体现为人自身的变革。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它的启蒙意蕴在于促进了人的觉醒,使人从自我依赖或群体依赖走向了“个体本位”“自我独立”或“物的依赖”。例如,女性开始摆脱封建等级制下的各种束缚,追求自己的权利,逐渐获得平等的工作和受教育的机会。
现代化在解放人、使人获得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使人受到资本的奴役,从而发生劳动异化和精神颓废,导致人在现代社会中动物化和物化。一方面,是人的动物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了现代社会劳动者沦为动物的存在状况:“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另一方面,是人的物化。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现代社会促进了人的独立,并借助资本对分工和交换的推动生成了普遍的交往关系,但这种交往关系是借助商品和货币来实现的,最终反而造成了商品和货币对人的支配。二是人本身的物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之一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资本家为追求利润,将工人视为工具,不顾其生命安危。为节省成本,他们依靠威尔逊·帕滕通过的法令,以所谓合法的手段不断减少工人的安全措施,导致生产事故急剧增加。高级时装店的青年女工过度劳动已成常态,她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本身也被物化了。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本的承担者执行职能。”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化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是现代生产引发了社会剧变,带来了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另一方面是现代世界由于资本的介入,使人的关系发生异化,诱发了人的迷失,因而无法通达人的全面发展。
其根本缘由在于,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无法解开“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死结,无法破解资本驱动的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悖论。这正是马克思批判西方现代化的深层原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理论前提。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与西方现代化抬高资本、异化人性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属于跨越社会形态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也是超越型或后发型的现代化。它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空间上与现代资本主义现代化并存。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突破资本逻辑的困境,着意激发人的自主性,在资本逻辑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张力中寻求平衡,从而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悖论,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首先,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西方现代化中,资本是主题,人是副题。马克思倒转了西方现代化中资本与人的关系,强调人是主题,资本和其他物是副题,人类真正的现代化就是要走出资本逻辑的铁笼,把捆绑在资本战车上的人还给人自己,“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从世界历史坐标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早期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所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是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被迫卷入型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深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主要以“欧化”“美化”或“西化”为模板。这种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被动性、盲目性、非自主性和非统一性,其出场的历史背景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资本逻辑的渗透。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次,从发展动力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动力的现代化。人类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也有多种动力源。就现代化的动力要素来说,主要有生产力、技术、资本、制度、文化等,概括起来就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在非经济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西方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工业革命+资本驱动”。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为前提,由中国人民主动选择,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激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热潮。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实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数量1.89亿户。2024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这些数字彰显了我国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非凡实力与蓬勃活力,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
最后,从结构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线的并联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轴心,资本是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则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轴心,坚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充分激活了“资本的文明面”,让资本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单项选择,在世界历史坐标中赋予了现代化多重样态,形成了人的现代化、各领域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发展的现代化新方案,走出了一条以人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协同推进的并联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统治局面,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题和行动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这一价值,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作为核心使命的价值意涵,这一现代化道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追求真善美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走向马克思设想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当代实践。这一现代化道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精髓,并在实践中赋予其中国特色。马克思之所以批判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其核心目的是建构由人组成的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主义超越旧哲学的地方正是在于其开辟了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目标的解放道路。马克思的这一现代化构想在中国的直接表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是真正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价值目标推进现代化的国家,也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哲学观念和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实现人、自然、社会三维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样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自然、社会是与现代化直接关联的三大要素。在西方现代社会,人受制于资本,资本通过奴役人、掠夺性利用自然资源和渗透社会的形式获得了虚幻的“主体地位”,从而诞生了“资本拜物教”。
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把握了资本在人、自然、社会中的位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现代化的支撑点;通过经济转型、精准扶贫、生态治理等举措,将人的福祉作为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真正实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从“物的依赖性”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提供了新的选择。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的多维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使人民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且使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极大满足。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新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国家的制度之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之美、个体人生层面的人格之美四个方面。由此可见,与其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自己的终极追求,更有着眼于全人类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可以说,这一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趋同性、霸权性和单一性,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