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撤资潮!英国NHS药费十年降,政府能救投资危机吗?
发布时间:2025-09-19 22:18 浏览量:1
最近英国制药圈彻底乱了,默沙东直接官宣:伦敦那座砸10亿英镑的研究中心不建了,还把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125个科学家给裁了。
不光这样,米尔顿凯恩斯的动物健康研发基地也要关,业务全往奥地利挪。
默沙东英国负责人本·卢卡斯还挺无奈,说“离开是真舍不得,毕竟跟克里克研究所合作这么久”,但话里话外都在说,英国在生命科学投资上没什么进展,人家实在等不起了。
说实话,这事儿不是孤立的。
阿斯利康前段时间也放了消息,剑桥那座2亿英镑的新实验室要推迟建设。
往前数,今年1月它还放弃了斯皮克疫苗基地4.5亿英镑的投资。
阿斯利康英国总裁汤姆·基思-罗奇说得很直白,政府给的支持少了,他们才不得不调整投资计划。
这两家药企一动,整个英国制药行业都慌了,英国制药行业协会主席理查德·托比特直接说,现在英国跟美国、比利时、爱尔兰、新加坡、德国比,已经落在后面了。
为啥药企都不想在英国投钱了?根子还在NHS的药费上。
科学大臣瓦伦斯在议会里承认,从2015年开始,NHS在药物上的开支比例就一直往下掉,现在只剩9%。
他还说“必须把这趋势扭过来”,不光是因为钱的事,更要让好药能快点到患者手里,全英国都能公平用上。
本来想觉得9%也不算太低,但查了下数据才发现,跟其他欧洲国家比差远了。
德国现在NHS药费占比能到15%,法国也有14%,英国这十年降了3个百分点,相当于能买的新药少了一大截。
NICE(国家卫生与护理卓越研究院)去年拒绝的创新药,比2015年多了不少,患者想用上前沿治疗,等的时间越来越长。
药企肯定不乐意啊,研发新药本来就费钱费时,NHS买得少、定价又没个准谱,他们的计划全被打乱了。
就像默沙东和阿斯利康,投进去的钱看不到回报,换谁都会犹豫。
老实讲,药企不是慈善机构,他们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英国这边环境不稳定,人家自然会往更靠谱的地方挪窝。
瓦伦斯其实也懂行,他之前在葛兰素史克当过高管,知道行业的痛点。
他在议会里说“不能看着行业就这么衰退下去,现在是关键时候,必须动手”,这话听着挺实在,但光说没用,得有实际动作才行。
现在问题不光是药费少,审批和定价也让药企头疼。
英国有两个机构管这事:MHRA(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负责审批新药,NICE决定哪些药能进NHS。
药企普遍觉得,审批流程又麻烦又费时间,定价也没个准数,根本没法规划研发和生产。
有数据对比过,MHRA批一个创新药平均要18个月,美国FDA只要12个月,欧盟EMA也才15个月。
NICE评估新药价值更慢,平均要10个月,比2015年多了3个月,有些肿瘤新药甚至要等15个月以上。
本来想觉得审批严点是为了安全,但太慢了也不行,新药出来了,患者用不上,药企的投入也收不回,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吗?
政府也有自己的难处,现在新药越来越贵,尤其是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这些前沿技术,有的药单价能破百万英镑。
NHS去年在高价新药上的支出涨了不少,公共财政扛着也费劲。
新任健康副部长祖比尔·艾哈迈德说要重新看定价模式,结合经济效益和临床效果评药的价值,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但具体怎么改,现在还没个说法。
更让人担心的是,英国制药行业的竞争力还在往下掉。
欧洲制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这几年欧洲制药研发的总投资里,英国占比从2015年的25%掉到了18%,德国反而从22%涨到28%,爱尔兰也从8%涨到12%。
连新加坡都追上来了,今年吸引的制药投资快赶上英国的70%了。
制药行业可是英国的重头戏,去年贡献了450亿英镑的GDP,还提供了25万个工作岗位。
现在投资一少,上下游产业链都受影响,伦敦生物科技园区今年入驻的企业比去年少了12%。
更要命的是人才也在跑,默沙东裁的那些科学家,大部分都去了美国和德国的药企或研究机构。
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说,今年制药行业高端人才流失率到了15%,人家都说在英国没什么研发项目,职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搞不清政府为啥还不赶紧把定价机制的谈判捡起来。
瓦伦斯说现在跟药企在聊“英国商业环境”,但上个月没谈成的定价谈判,至今都没正式重启。
英国工业联合会都忍不住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药企只能一直观望,谁敢随便重启投资啊?
瓦伦斯还强调“英国必须保住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这两家大公司”,这话说得没错,这两家是英国制药行业的支柱。
但光靠说肯定留不住,得给人家稳定的预期才行,审批能快点,定价能明确,NHS能多买些新药,这些才是实打实的保障。
毫无疑问,英国现在的药品投资危机,不是单一问题造成的:NHS药费十年“缩水”让药企没了信心,审批定价的争议又添了麻烦,关键的谈判还拖着不动,最后导致投资跑了、人才走了。
瓦伦斯和祖比尔·艾哈迈德的表态虽然有方向,但没实际动作支撑,根本没法让药企放心。
要是英国政府还不抓紧时间,拿出具体的政策,比如优化审批流程、定好定价规则、给NHS药费托底,恐怕不光默沙东、阿斯利康会继续撤资,连葛兰素史克这样的本土企业也可能动摇。
到时候,英国的生命科学优势没了,患者用不上好药,经济也会受波及。
想挽回这场危机,政府得赶紧从“说”转向“做”,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