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英镑打水漂!国际巨头撤资,英国药企大罢工,医疗体系要垮?
发布时间:2025-09-19 19:17 浏览量:1
这段时间,英国制药行业接连出现“撤资潮”!
默沙东取消伦敦10亿英镑研究中心建设、阿斯利康推迟剑桥2亿英镑实验室项目,一系列动作让英国药品投资危机浮出水面。
要理解当前的危机,首先得从根源说起,过去十年,英国国民健康服务(NHS)在药物开支上的持续下降,是点燃矛盾的导火索。
根据英国科学大臣帕特里克·瓦伦斯在议会的表述,自2015年起,NHS的药物开支占比就不断下滑,如今仅维持在9%的水平。
默沙东在宣布取消伦敦研究中心时明确提到,英国在解决生命科学行业投资不足问题上进展缓慢,这不仅让10亿英镑的项目搁置,还导致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125名科学家面临裁员。
无独有偶,阿斯利康的撤资动作更具连贯性:今年早些时候放弃了斯皮克疫苗基地4.5亿英镑的投资,如今又推迟新实验室项目,其英国总裁汤姆·基思-罗奇直言,“英国药物投资不足的形势在不断恶化”。
就连默克也计划关闭米尔顿凯恩斯的动物健康研发基地,将业务转移到奥地利,其英国负责人本·卢卡斯提到“离开是令人悲伤的日子”,言语间满是对合作的惋惜,却也透露出对英国市场的失望。
这些企业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英国药品领域“双重争议”的回应。
英国药品监管机构(MHRA)和负责NHS药物准入的国家卫生与护理卓越研究院(NICE),被药企指责审批流程繁琐且耗时。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本就周期漫长,若审批环节再拖慢节奏,企业不仅要承担时间成本,还可能错过市场窗口期。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新药尤其是前沿治疗药物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需要确保患者能用上新药,又要避免公共财政压力过大,但这种平衡始终没能找到让双方满意的支点,药企觉得定价无法覆盖研发成本,政府则担心财政承受力,矛盾就此僵持。
面对这样的局面,英国政府并非毫无动作,瓦伦斯作为曾任职于葛兰素史克的“业内人”,多次在公开场合释放积极信号,他在议会科学委员会上强调,“我们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坐看行业衰退,现在是关键时刻,必须采取行动”。
英国政府推动MHRA和NICE加强合作,优化审批与准入的衔接流程,减少企业的沟通成本。
还重新审视药物定价模式,新任健康副部长祖比尔·艾哈迈德明确表示,要根据药物的经济效益和临床效果重新评估价值,以适应新一代昂贵的前沿治疗药物。
上个月,政府与制药行业的相关谈判未能达成协议,这也是药企撤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瓦伦斯提到,双方正在进行“关于英国商业环境的广泛讨论”,但谈判未重启的事实,让企业仍有顾虑。
毕竟,定价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收益,没有明确的规则,再大的投资也难以安心。
更严峻的是,英国在全球药品投资竞争中已经处于落后位置,英国制药行业协会(ABPI)主席理查德·托比特指出,英国正在被美国、比利时、爱尔兰、新加坡和德国甩在后面。
这意味着,即便英国政府后续出台政策,也需要面对“抢回投资”的激烈竞争,其他国家早已用更稳定的政策、更优的市场环境吸引药企,英国要想挽回企业,不仅要解决内部问题,还得拿出比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方案。
瓦伦斯多次强调“不能失去制药行业”,并提到要保住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这两家全球大型药企,可见其对行业重要性的认知是清晰的。
但态度之外,更需要具体的行动,针对前沿药物的特点调整价值评估体系,让药企看到盈利的可能性。这些措施若能落地,或许能逐步重建企业信心。
可问题在于,这些行动的效果需要时间验证,而当前药企的撤资潮还在持续。
默克已经确定将业务转移到奥地利,阿斯利康的项目只是“推迟”而非“取消”,未来是否重启仍要看政策变化。
如果政府的改革节奏跟不上企业的预期,可能会有更多企业选择离开,届时再想挽回,难度只会更大。
此外,NHS的药物开支占比能否真正提升,也是关键中的关键。
瓦伦斯提到“这一比例未来会上升”,但NHS作为公共医疗体系,其开支调整需要经过复杂的预算审批流程,还得平衡其他医疗服务的需求,并非政府一句话就能实现。
若开支占比提升迟迟无法落地,即便定价机制谈妥,药企仍会对市场规模心存疑虑。
这场药品投资危机,本质上是英国医疗体系、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次深度博弈。
英国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解决眼前的撤资问题,更要重构“政府-药企-NHS”三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对药企来说,稳定的政策预期比短期优惠更重要;对NHS来说,需要在控制成本和保障药物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对政府来说,則要在公共利益和产业发展之间做好协调。
目前,英国政府已经迈出了“表态”的第一步,但后续能否迈出“行动”的关键一步,直接决定着危机的走向。
如果谈判能尽快重启、流程能切实优化、开支能稳步提升,或许能逐步挽回局面;可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承诺,恐怕难以阻止药企的“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