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惊人的相似:巴勒斯坦人的结局,中国史书早已有了清晰的记载

发布时间:2025-09-20 10:11  浏览量:1

文|妍妍

编辑|妍妍

翻开历史书籍,你总会发现一些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的片段。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争端看似是现代国际政治的产物,但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唐朝,类似的故事已经发生过。

唐朝对突厥人的接纳政策,最终导致大唐帝国的衰落;而巴勒斯坦人对犹太难民的包容,却换来了家园的丧失。这两段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真的只是巧合吗?

犹太民族可能是世界历史上遭遇最多磨难的民族之一。

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卫王在迦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这片土地被犹太人视为上帝应许之地。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0年,罗马帝国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犹太人的信仰中心——第二圣殿。

这场灾难导致七十多万犹太人死亡或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漂泊生活。

中世纪的欧洲对犹太人更是不友好。作为少数民族和"基督杀手",犹太人经常成为基督徒发泄不满的对象。十字军东征期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

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下,犹太人要么被迫皈依基督教,要么就得离开家园。俄国的犹太人则生活在特定区域内,定期遭遇暴力袭击。

二十世纪的“大屠杀”更是将犹太民族推到了生存边缘。纳粹德国系统性地屠杀了约六百万犹太人,占欧洲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二。

生活在德国占领区的犹太人被强制集中到隔离区,然后被送往死亡集中营。

在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犹太人迫切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巴勒斯坦地区作为犹太人的历史家园,自然成为他们向往的目的地。

1947年7月,一艘名为"出埃及号"的轮船载着4515名犹太难民抵达巴勒斯坦海岸。

这些难民多是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他们身心俱疲,只想找个“安身之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难民涌入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的冲突日益加剧。

当地的阿拉伯人对犹太移民的态度从最初的同情逐渐变成了担忧和反感。毕竟,没有哪个民族愿意看到自己的家园被外来者占领。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部分。

根据这个分治方案,犹太人将获得巴勒斯坦56%的土地,包括最肥沃的沿海平原和内盖夫沙漠的大部分地区。

而当时犹太人的人口只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大多是近几十年才移民到此的外来者。

相比之下,占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却只能分到44%的土地,这在阿拉伯人看来显然是不公平的。

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这一决议,而犹太人则接受了。

1948年5月14日,随着英国托管期结束,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第二天,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五个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获胜,不仅保住了联合国划分给他们的领土,还占领了原本划归阿拉伯国的部分地区。

约7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成为难民。他们的房屋和土地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国没收,分配给犹太移民。

1967年的六日战争进一步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以色列在这场闪电战中击败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的联军,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这次战争使得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也使巴勒斯坦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巴勒斯坦人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在以色列控制的地区,他们面临各种限制和歧视。

加沙地带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失业率居高不下,基础设施落后,被形容为"露天监狱"。

时间回到公元七世纪的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北方的突厥部落一直是个威胁。突厥人骁勇善战,经常南下袭扰中原地区。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亲自率军北伐,大败东突厥,俘虏了他们的首领颉利可汗。

战争结束后,唐太宗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处置十余万投降的突厥人?按照古代的做法,可以将他们全部杀掉或贬为奴隶。

但唐太宗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认为这些突厥人既然已经归顺,就应该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置这些降众。

首先,唐太宗将突厥人安置在边境地区的州县,让他们定居下来,学习汉族的语言和农耕技术。

这些曾经的游牧民族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其次,唐太宗还破格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突厥人担任官职。最后,唐太宗鼓励突厥人与汉族通婚,希望通过血缘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唐太宗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当时看来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突厥人感激唐太宗的宽容,称他为"天可汗",意思是天下共主。

边疆地区也因为有突厥人协助防守而变得安定。唐太宗也因此被后人称赞为贤明的君主,他的这种胡人政策被视为唐朝开放包容的典范。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还下诏在长安城西建造了一座宝庄严寺,专门供奉从西域带来的佛像,并允许外国僧人在此居住。

同年,他还批准在长安建立了波斯祆教寺庙和大秦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教堂,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宗教宽容。

唐太宗的胡人政策虽然一度被视为成功,但隐患也在积累。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遭遇了突厥贵族阿史那结社的叛乱。

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这一事件表明,即使是受到优待的突厥贵族,心中仍然存在反叛的想法。

随着时间推移,更大的危机在酝酿。公元703年,一个名叫安禄山的人出生在营州(今辽宁朝阳)。他的父亲是粟特胡人,母亲则有突厥血统。

粟特人原本是中亚地区的商人,精通贸易,而突厥人则擅长骑射和战争。安禄山兼具两族的特点:既有商人的狡猾,又有游牧民族的勇猛。

安禄山从小在边疆长大,熟悉各族语言和风俗,这使他在边境地区如鱼得水。他开始时只是一名普通的边将,但他很快找到了晋升的捷径——行贿。

他向当时掌权的杨国忠和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进献奇珍异宝,获得了他们的欢心。

玄宗对安禄山非常信任,甚至让他与自己的儿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结为兄弟。

有一次,安禄山假装生病,唐玄宗亲自去看望他,还让杨贵妃亲手为他煎药。这种恩宠是其他大臣难以想象的。

安禄山的势力不断扩大。他先后被任命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了十五万精兵和整个华北地区。

他在幽州(今北京)建立了自己的班底,任用心腹,积累财富,为日后的叛乱做准备。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兵变。他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唐玄宗措手不及,只得仓皇西逃,途中在马嵬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逼自尽。

安禄山的叛乱虽然在两年后以他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杀死而告终,但“安史之乱”却持续了八年之久。

直到763年,叛乱才被完全平定。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打击是致命的:大量人口死亡,经济凋敝,中央政权衰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唐朝虽然又维持了一百多年,但元气大伤,最终于907年灭亡。

回到巴以冲突,随着时间推移,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占领的抵抗不断升级。

20世纪60-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成为巴勒斯坦人抵抗的主要力量。

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第一次"因提法达")爆发,巴勒斯坦人通过示威、罢工和抵抗以色列军队的方式表达抗议。

1993年,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为和平进程带来了希望。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开始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行使有限的自治权。

而和平进程很快陷入僵局。以色列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建设犹太定居点,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2000年,第二次"因提法达"爆发,暴力冲突再度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的支持率不断上升。

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但遭到以色列和西方国家抵制

2007年,哈马斯武装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与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分庭抗礼。以色列对加沙实施严格封锁,限制人员和物资进出。

2008年底至2009年初、2012年、2014年和2021年,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爆发了几次大规模军事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加沙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打破了近年来相对平静的局面。

哈马斯武装人员突破加沙边境隔离墙,袭击了以色列南部多个城镇和军事基地,造成大量以色列平民和军人死亡,同时绑架了数百人质。

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展开了猛烈报复,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和地面进攻,造成数万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状况急剧恶化。

这场冲突迅速扩大,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地区武装组织也加入对以色列的攻击。

中东地区再次陷入战火,巴勒斯坦人的处境更加悲惨,而以色列民众也生活在恐惧之中。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冲突似乎没有尽头,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中国古籍早就点透这些道理。

《左传》成公四年记载,鲁成公从晋国回鲁遭冷遇,想投靠楚国,季文子劝阻并引史佚之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意思是楚国虽大,却非我族,怎会真心对我?鲁公于是打消了念头。

唐代安置突厥,后来安禄山却叛乱;巴勒斯坦接纳犹太人,最终土地争端愈演愈烈。族群利益冲突,古今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左传》、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档案、《中东冲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唐代民族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