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长达五百多年,为什么一直没能中兴?
发布时间:2025-09-20 18:13 浏览量:7
#春秋战国##东周##东周为什么没有中兴
东周为什么没能中兴?这是知乎历史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答案中的主流观点是:幾内诸侯对宗周的瓜分,严重削弱了王室的实力。
这个咱们暂且不谈,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聊一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印象里的春秋,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这些大佬们的舞台。
但你可能不知道,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可不是他们。
而是郑国,这个姬姓本家。
那么问题来了:郑国,你丫打哪儿来的?
答案,再次打破固有认知。
郑国的第一块地盘郑地,不在河南,而在陕西。
准确的说这是郑桓公的采邑,就鼻屎那么大一点地方,并不能算是独立封国。
作为创始人的郑桓公姬友,身份极其特殊,他是周幽王的亲叔叔。
并且,他在朝廷里的官职,是地位最高、三公之一的司徒。
所以,郑最初只是个“畿内诸侯”。
封邑,说难听点就是周天子给自家亲戚,在京畿边上划了块自留地,让你收点租子过日子,当发工资了。
郑桓公本质还是中央干部,不是一方诸侯。
郑国的开局,核心优势不是地盘,而是权力!
郑桓公是离权力中心,最近的“自己人”。
这一点,从郑桓公受封“伯”这一职位也可以看出来。
这里的“伯”不是爵位,而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这个“伯”的含金量,比“侯”还要高。
“侯”是派到边疆地区的诸侯王,类似于戍边藩王。
天子给你分封土地让你自己玩,定期来朝贡就行,是一种“羁縻”政策,比如齐侯、鲁侯。
而“伯”是周天子派到关键地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的。
比如,最早的“伯”郑伯,让你统领关中诸侯,庇护王室!
后来的秦伯,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郑桓公的“郑伯”身份,意味着他拥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周朝中央的司徒,另一方面是天子钦命的关中地区诸侯之长。
手握着中央的权柄,又有了开疆拓土的合法性。
就问你,权力的诱惑,郑桓公这一家子顶得住吗?
爷孙三代借壳上市答案是,当然顶不住了,权力对男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春药!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这爷孙三代,用教科书级别的操作,给我们演示了什么叫“薅羊毛”。
郑桓公面对王室内部危局,精密策划,带枪投靠了敌对势力。
周幽王因为立储问题,跟申侯闹翻。
两者为此大打出手,镐京最终被申侯和犬戎攻破,幽王身死。
郑桓公作为朝廷重臣,很早就看出王室内部问题。
而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找退路。
他问太史伯:王室多变故,哪儿安全又能发展?
太史伯对他说:你去洛阳东边,河洛之间的那一片,地肥人怂,诸侯还傻乎乎的,你就去那儿!
果然,他利用自己司徒的职权,把自己的部族、宗族、财货,提前就秘密转移到了今天的河南荥阳一带。
最后,他在所谓“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里,和侄子周幽王一起,被西戎杀死在了骊山下。
这一死不要紧,他成了周朝的忠臣烈士,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誉。
为他儿子接下来的操作,铺平了道路。
不过,郑桓公之死事有蹊跷,咱们得结合郑武公的所作所为来分析。
周幽王死后,周朝实际上存在将近二十年二王并立的情况,这是储位之争的延续。
而郑武公取了申侯的女儿武姜,选择了站队周平王。
史书记载,郑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变。
究竟郑武公是延续父亲的政策,还是站在父亲的对立面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郑桓公之死似乎可以有新的解读。
郑桓公并不是被戎人杀死,而是郑人本身就是和申侯一边,是太子党在朝内的内应,因而被杀。
这里清华简关于周携王的记载,让郑桓公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了“擎天保驾”之功。
他和他儿子郑庄公,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新王室的卿士。
他们以天子名义,疯狂兼并那些不听话的小诸侯。
于是,东虢国、郐国等十几个幾内小诸侯,就这么被郑国“合理合法”地吃掉了。
郑国,从陕西一个采邑,疯狂膨胀到了中原最核心、最肥沃的河南腹地。
郑庄公图穷匕见到了郑庄公这一代,郑国已经羽翼丰满,成了中原小霸主。
周平王有意分权给虢公,希望以此制衡一下郑庄公。
结果,郑庄公听说之后十分生气。
跑到成周,质问周平王:王上何故有异心?
周平王为了安抚郑庄公,竟然做出了和郑国交换人质的耻辱决定。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天子看诸侯的脸色行事,这周王朝到底是谁说了算?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
愤青周桓王决心对郑桓公采取强硬态度,想要免去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
郑庄公这次听说之后,派兵偷偷把周王室温地及成周的麦子割了,想给这位年轻的天子一个下马威。
这件事,把周桓王气的直跳脚。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正式免除了郑庄公朝中职位。
郑庄公随即表示,我TM也不认你这个天子了。
并对外宣称,以后自己绝不朝见周天子。
双方彻底撕破脸,周桓王为了维护王室权威,亲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庄公。
面对天子讨伐,郑庄公不仅不认错,还胆敢还手。
甚至,放任手下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这一箭,射落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天子最后的尊严,就这么被郑庄公捏的粉碎。
纵观郑国发家史,就是一部完美的“监守自盗指南”。
国家重用你,是让你扶大厦之将倾。
结果你可倒好,利用职权兼并异己,借壳上市。
自己人都在拼命从王室身上薅羊毛,还怎么指望别的诸侯国尊王攘夷呢?
郑国三代,用他们的努力,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礼崩乐坏!
所以,东周还怎么中兴?中兴个der!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