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荣教授心理学第15课:非指导性疗法和指导性疗法

发布时间:2025-09-21 05:05  浏览量:1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强调,完全尊重、认同、陪伴患者,因为他们是被周围人不接纳不理解的人,但这个观点不全面,有的患者完全无自主能力,必须有外力帮助和指导。所以就有了指导性疗法。心理咨询的第一原则是自愿,第二原则是尊重,第三原则是保密。

卡尔•罗杰斯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他学过农学、神学,创办过教会,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他的理论处理问题的时候缺乏系统分类,他对疾病也没有详细的分类,也不够规范。

上个世纪70~80年代,心理学受到了精神医学的冲击。有一部分心理咨询的范畴就划归精神医学。这样咨询和治疗之间的界限,更加明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心理治疗三大模式:临床模式、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它把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从业者所干预的对象规范化。卡尔•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又叫非指示性疗法。与他相反的疗法是指示性疗法。这时,指示性疗法就出现了。

指示性疗法,是一种治疗风格或咨询风格,它认为咨询师应该为当事者提供明了的解释、清晰的诊断,并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引导。这种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人一旦患上心理疾病后,人的各种心理功能都受到了损害,他的各种心理功能其实已经降低了。他的认知水平,行动能力已经不正常了。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去引导他快速摆脱危机状态。心理咨询师应该像游泳教练像开车教练一样去指导当事者。

指示性疗法又叫指导性疗法。它的局限在于:1、它对咨询师要求非常高,它要求你对概念要非常清楚,要有非常强的分析能力和指导能力,还要有谦卑的胸怀。其实,整个干预过程是知识、智能与经验,甚至包括道德的充分调动的过程,一定要有清晰的解释,清晰的分析,清晰的指导。指导要清晰要符合实际情况。指示性的指导,一定要防止咨询师太强势,说教太多,否则当事者可能会缩回去。所以,咨询师的态度一定要平和,重点是内容要清晰。

非指导性疗法与指导性疗法并不是相互否定的。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