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定型”的动物

发布时间:2025-09-21 09:22  浏览量:1

文/谷建

尼采说过,人的本性是“尚未定型的”。据此,我们可以说: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譬如,他在《超越自我》的文章里写道:“生命曾向我说出这秘密。‘看吧’,它说,‘我是必得常常超越自己的’。”价值作为强力的产物,不灭的长存的善与恶是不存在的,“依着它们的本性,善与恶必得常常超越自己”。所以,尼采认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超越之所以必要和可能,是因为人本身只是“一个实验”、“一座桥梁”而已。

尼采此言既出,便极大地丰富了哲学关于人性的终极定位。比起中国圣贤的“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哲学论断,它显然是高屋建瓴,要科学、全面、丰富得多。实际上,尼采的这句话也大致呼应了萨特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若回过头想想,自然界的那些疲于奔命的各类动物,与人类相比,确实早早就被“定了型”。它们的短暂生命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那就是为了活命而苦苦挣扎。它们终其一生,只是为了寻找食物而不惜冒死搏杀。而人类自呱呱坠地,便享受着各种保护、爱护与呵护,以至于衣食无忧,健康无忧,生活无忧,所以常常会咀嚼留恋那一个个“金色的童年”和“美好的回忆”。既然人类不需要像其它动物那样为了活命而精疲力竭,也就自然把所有的精力投向了“自我塑造”。正如尼采所言:人的本身只是“一个实验”。如何实验?就是自己拿自己做实验。比如,你的成长进步,你的是非判断,你的爱憎好恶,你的善恶忠奸,无不在动态中显示着变化,并无最终定势。即使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那“定势”也是相对而言,直到生命停止的那一天,才能彻底消停下来。其实,那些“动态中显示的变化”,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心灵实验和灵魂审视呢?

正因为人性的“尚未定型”,所以招蜂引蝶般地聚拢了中国的“诸子百家”,也随后产生了“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孟老庄”思想。“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和专制统治相结合的产物。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也有其他学者对此做过更为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古代圣贤的思想理论,说到底就是对“尚未定型的人性”提供变化的桥梁抑或变化的实验室。只是这些“桥梁”或“实验”的结果,是把人性执意引向积极进取、循规蹈矩并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以配合统治阶级的集权统治。不论怎样,我们依然可以把这种对于人性的导向作用视作“正面”。在他们的引导下,人性也因此而走向“相对定型”的稳定状态,社会也得以秩序井然,民风淳朴,义薄云天。

如果古代圣贤和哲学家们真能解决人性的归属问题,那么所有的哲学经典和圣贤学说早就消亡于无形了。西方哲学与“孔孟老庄”之所以能执拗地存在,正是因为人性的“尚未定型”,而且永远无法“定型”。于是,好人变坏人只是一念之间;犯罪行为永远存在;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更是无法根绝。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哲学的任务是对人性的识别、理解和认知,而“孔孟老庄”则试图对“尚未定型”的人性进行捆绑式“定型”,虽然效果明显,影响深远,但也始终撼动不了尼采的“尚未定型”的人性学说。人的本性依然处于“尚未定型”的运动状态,根本无法彻底走向静止,最多只是一种平衡状态而已。于是,生命会自然走向那无法预测的神秘,同时衍生出“命运”“占卜”“迷信”的种种学说。也正如此,人类才不得已选择了宗教,向上帝和佛陀去叩问命运的真知,趋福避祸,乞求安定。

或许是人性的“尚未定型”催生出人类的脆弱和善变,所以人的性格养成、人的兴趣爱好、人的命运走向都会深受身边的环境影响。于是,有人走向崇高,有人滑入悬崖;有人改邪归正,有人死不改悔;有人一生清白,有人晚节不保;有人迷恋物质,有人清心寡欲;有人思想混乱,有人坚守信仰。所以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伟人改变环境,能人利用环境,凡人适应环境,庸人不适应环境。”倘真如此,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先生,最后因为与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而彻底发疯,此现象只能把他划入“庸人”的行列了。但是,显而易见,尼采先生应该是个名副其实的伟人。他的发疯,只能归结于“哲学的夸夸其谈”并无塑造人的功力。由此,我倒是倾向于孔孟老庄的“修身立德”和“治国齐家”,因为它毕竟把人引向了积极阳光的一面,也让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使得那“尚未定型的本性”逐渐趋于平衡。世间万事万物,若无平衡状态,又如何存世立世?

其实,认识“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找到用于平衡人性、稳定人性、制约人性、优化人性的巨大力量,而不是如尼采般的悲观失望,以至于无所作为,郁郁而终。

(作者介绍:谷建,著名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入伍至北京空军,后成长为军事记者、军旅作家,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在全军获奖,散文代表作品有《心雕》《感动》《深秋,那金色的阳光》《有一种精神叫执着》;军事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笑傲长天》《追寻红格尔》《大江边,那夺目的桔红色》《他,挺立在智慧高地》《大山一样的承诺》。转业后一度转向杂文领域的创作活动,著有杂文集《生命的本真》。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纪律监察报》等主流媒体发表多篇杂文作品。代表作品有《闻道之思》《防止公仆变老爷》《生命的本真》《识破“两面人”》《大炮的威力》,其中《防止公仆变老爷》被收入国考教材,《闻道之思》荣获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全军最高文艺奖),另有多篇杂文作品被省市杂文刊物列为“佳作欣赏”向读者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