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 第四章【B】
发布时间:2025-09-22 05:39 浏览量: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觉悟本心 由学而至
朱子引程子的解释做一个小结,“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其实孔子是圣人,他是生而知之,虽然他自己谦虚,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实际上他是示现。示现什么?由学而至,学习有次第。首先是志于学,立志,立定根基,然后不惑,然后知天命,然后耳顺,最后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为了勉励我们后进的学人,示现一个求学成就的过程。程子讲,“立,能自立于斯道也”,立定在圣贤之道上,“不惑,则无所疑矣”,他没有任何疑惑。不仅对自己所志向的圣贤之道没有疑惑,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他都能知道如何处理,就是行权方便,这是不惑。“知天命,穷理尽性也”,他能够通达天理,能够尽一切事物之性。“耳顺,所闻皆通也”,他不仅知,他是通了,通达无碍、宇宙万物一切理全通达了。到了七十岁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则不勉而中矣”,那是完全自然,没有丝毫起心动念造作,而都能行中道,都不逾矩了。
朱子又引胡氏,南宋初年的学者,胡寅,字明仲,“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非至理”。这也是做一个小结,说圣人的教化方法很多,但都是使我们能不失本心。要知道,人本来就是圣人,我们的本心跟圣人的本心相同,“人之初,性本善”,性本觉。证得这个本心,就是圣人。虽然我们现在是凡人,但是本心也没有失掉,只是我们没有觉悟,所以学就是觉的过程,目标就是证得本心。欲证得本心,必须先立志,圣人是过来人,他给我们指出的道路,我们立志要走下去,循序渐进,这叫学圣。不断地学,就是不断地觉,一点一点将本心恢复。
本心宛然安在,它本来就存在,它上面有很多灰尘,就像一个明珠,现在被很多灰尘包裹着,我们非得把灰尘全部都洗干净了,本心这个明珠才真正大放光明。我们学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灰尘的过程,这些灰尘代表烦恼、习气,一点一点地去除,一直到最后,一点瑕疵、一点灰尘都不存在了,本心全体现前,那么就能做到万理明尽,通达一切道理,这是穷理。真正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圣人。在日用之间,完全是本心这个自性性德起用,所以能做到随心所欲,都符合规矩,规矩就是性德的作用。
“又曰”,胡氏又讲,“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孔子为我们讲出他这一生成就的过程,一个方面是指示给我们后学,要“优游涵泳”,优游是从容消化圣人的教诲,这得慢慢来,不能急。涵泳是深入地去领会,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耐心。不可躐等而进,躐等是越级,我们想跳级、冒进,这不可以,这是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前进。第二方面,也是指示我们学者,应当日就月将,日日要努力,月月要进步,日新又新,天天干,天天进步,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有恒心。
李老先生引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也是程树德先生引用明朝大儒顾宪成的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这个话讲得好。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也是他整个求学的年谱,一生在学圣人的这个过程,成圣的阶梯,“是千古作圣妙诀”。凡是要做圣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难得孔子把这个经验供养给我们,省了我们很多的探索,再走这条路,我们也就知道目标、知道方向,也知道每一种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就踏实了。这个作圣的阶梯,孔子是示现他七十岁走过来的,这大概是一个平均的过程,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要慢一些。孔子是隐圣作凡,给我们示现一个平常人经过的一个过程,他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如果我们很努力地去做,我们甚至会快过他,超过他。
蕅益大师说,“只一学字到底。学者,觉也”。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整个圣贤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学字。学是什么意思?不断地觉悟。我们的本心本来是觉悟的,这叫本觉,但是现在不觉了,不觉是因为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障碍。好像一个人身上穿着无价的宝衣,都是金银珠宝所装饰的衣服,外面套着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宝衣,这个宝衣就是本觉。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样?他不觉,虽然不觉它没有障碍本觉,本觉本有。他自己不知道,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一个乞丐,到处要饭,不知道身上全是宝。什么时候我们发起一念觉的心,要恢复本来的面目,这是觉悟,这叫始觉。始觉合本觉,这就是学
蕅益大师讲,“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他念念不移,就是背尘合觉。尘就好像身上穿的邋遢的衣服,把宝衣给覆盖住了,现在把那件邋遢的衣服脱掉,恢复自己本来有的宝衣,这是背尘合觉,这是始觉合本觉。念念都始觉合本觉,这是有志,孔子十五岁就开始了。
觉什么?“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孔子三十而立,三十岁就做到不被迷情所动,他不动摇了。什么是迷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都是迷情。他不起这些烦恼,他就立了。外不受诱惑,内不动迷情。“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再进一步,他就能破微细的疑网,疑心像网一样把人笼住,现在他破掉了,一切法都不疑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再进一步,真妄关头他突破了,他能够返妄归真,见得本性,这是知天命。
“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身体里的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我们的真如自性。自性遍一切处,在我们六根当中,也就是六根都通达。通达什么?通达自性,这是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六识是六根里的妄想分别执著。譬如眼,见到外面的境界,就是色,眼见色就起了眼识,起了分别执著,落了一个印象。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这是妄,但是妄有真。孔子到七十岁他就明了了,妄里头原来有真。真妄不二,全妄即真,所以这个时候,他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妄境当中,他不离真,他得到心自在。心自在再往上还有一层,叫法自在。
“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孔子没达到法自在,要得法自在,要到八十、九十,才可能得到,但是很可惜孔子没这个寿命。什么叫法自在?完全到了无心,一切妄想都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真正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至于现什么身,完全是在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是完全自在了,法自在。孔子没有证得这个境界,所以他在《论语》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不敢自称为圣人,也不敢称自己是仁人。
“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孔子不敢自称为圣和仁,不是自谦,这是他的真实语,他明了这个境界,他还没到达。真正圣与仁,是得法自在。如果我们只把它做谦词解释,就冤枉了大圣一生的苦心,大圣一生给我们示现的是修学的次第,让我们不能只以他为最高的境界,他希望我们超越,这是他的苦心。
蕅益大师讲,“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这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第一个层次是返闻闻自性。一开始是入流亡所的境界,什么叫入流亡所?入法性流,怎么入?返闻就入。耳根不攀外面的声,而返过来闻自性,这是入流。亡所就是忘了所闻的声音,就像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忘了舌根所尝的味道。耳根如果忘了声音就是亡所,把声音忘了之后,动的相没有了,产生静的相。静相现前,又要把静相放下。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才到闻所闻尽。闻是能闻,能闻所闻都尽,都没有了,才称为耳顺,也叫耳门圆照三昧,这个境界是觉了。这个觉,佛门里称为阿罗汉,《华严经》里称为七信位菩萨。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楞严经》里,是把能闻所闻都尽了,就觉了。能觉所觉,又是一个能所,觉也空了,这才得心自在。后面还有,空所空灭,有一对能空所空,这是觉空了,空的境界现前,把空也灭了,才证得法空。证得法空,就是如来境界。但是,能灭所灭又是一个结,把能灭所灭又灭了,叫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时候才圆满证得自性。
蕅益大师判定,孔子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绝不能以为这是最终,还有再上的境界,这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
这一章是孔子为我们示现一生成就圣道的次第。这一章非常重要,为我们指示出如何成圣成贤的过程。古人称这章“是夫子一生年谱,千古作圣妙诀”,所以这章对我们非常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