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然后拼尽全力跟别人不一样才是普通人的出路

发布时间:2025-05-24 09:59  浏览量:1

我昨天夜晚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家教育机构外面,围满了中产鸡娃的家长,从他们脸上的焦虑,我大概能猜出他们孩子的命运。

大概率要走父母的老路,甚至可能还不如父母。

坦白说,越是basic-education,就越不可能给你好的出路,它的目的是培养批量的工具人,而不是让你赢。

当你在别人制定好的领域转圈的时候,再怎么蹦跶,也不可能蹦达出这个规则之外。

而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些家长,明明一边想着孩子有出息,但是却一边跟学校老师,一起来围剿他们的天赋跟智慧。

再过两周差不多就是高考的时间了。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至少会达到1200多万,这些人在学校里上差不多的专业、学着差不多的东西、做着差不多的行为,不可能拉开任何竞争。

如果你想跟别人拉开差距,绝不可能跟他们学一样的东西。

天赋这个东西是要靠自己发觉的,你总是跟别人一样,也只能做一模一样的事情,一起内卷,甚至工作机会可能还轮不到你。

有些东西家长是看不懂的,他们只懂鸡娃才有出路。而很多东西,比如资源,眼界,权力分配这些隐性的东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能不能带领这个家庭,走得更远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从大学开始,就开始迫切赚钱,想尽一切办法整合资源,他大概率过得会比同龄人要好得多。

因为他早就看透了,社会竞争的根本就是赚钱,而不是天天谈情说爱,听一些无关痛痒虚头巴脑的长辈,睁眼说瞎话。

当一个人本身就很有出息的时候,他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要么看问题不一样,要么性格不一样,要么做事的持久度、耐力跟别人不一样。

总而言之,一定有一项非常突出的、别人根本无法超越的优点。

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他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根本。而一些家长最擅长的,就是把这些天赋亲手掐死。

你越稀缺,你在社会上的溢价权才越高,别人才会更愿意高看你。

所以,如果你想赚钱,绝对不能跟大众普通人一模一样,一旦一模一样,你就再也没有拉开差距的能力了。

大众的性格和认知,跟绵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永远都会选一条最稳定、最没有风险那条路;

以为可以一劳永逸,殊不知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条路正好挤满了千军万马,恰恰最难生存。

鸡娃这件事本质上,是中产父母的自我焦虑转移。

他们知道自己这代人,没有能力冲进上层,于是寄希望于下一代考出个结果来。

但是他们压根没想过,如果路径本身堵死了,你是再努力也出不来。

你不能用上世纪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更不能用“保守型努力”,来赢未来的资源战争。

很多家长真的很努力,省吃俭用,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请最贵的老师,逼孩子去死磕数理化。

就算最后孩子勉强考了重点,但也是一点行动力没有。创业怕失败、谈生意他不会张嘴、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而这条路,最早是给极少数寒门子弟,准备的翻身捷径,可现在走的人太多了,变成了死路。

每年几百万学生一窝蜂往上冲,一个人考上清北,就有几十万人跌进深坑。

而且即使你是前5%的卷王,毕业之后还是要面对一个问题:用什么脱颖而出?学历大家都有,能力?没人敢说自己绝对强。

说到底,大家没有本质差别,所以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本质区别。

你不需要判断力,不需要抉择力,只需要执行力。这种模式是工业社会的需求——工厂、机构、果企、都需要大量听话的工具人。

但现在不一样了,社会结构在变化,机构在精简,内卷岗位在减少,AI在代替人力,连“铁饭碗”都内卷到头破血流。

在这种局面下,那些“执行型螺丝钉”的人,就陷入了集体性焦虑——因为他们的稀缺性,在迅速下降。

你想和别人拉开差距,唯一的路就是:你必须得不一样,造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这个蛋糕可以是内容、是产品、是流量、是工具,只要它能解决问题,产生价值,那你就是新的资源创造者。

资源创造者,才是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人。

所以,当你看到有些人说,我太普通了,怎么挣脱阶层呢?你就可以直接问他一句:你最近做了什么事情,是别人暂时做不到的?

所以,差异性和稀缺性,本质上是一种“内在驱动的价值创造能力”,你可以在任何行业,开始做这件事,未来肯定属于这种不可替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