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骨质增生不用治,治好的都是误诊?科普4个增生事实
发布时间:2025-09-22 17:29 浏览量:7
很多人一听到“骨质增生”这四个字,心里立马紧张,觉得这是一种严重的病,需要马上治疗,甚至想着是不是要吃药、打针、做手术。
其实这就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骨质增生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更像是骨骼在长期使用、衰老、劳损之后出现的一种变化。
就像头发会慢慢变白、皮肤会慢慢长皱纹,骨头也会出现增生,这本身是人体自然衰老的一部分。
可惜,现实中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必须立刻治疗的病,反而被各种广告、虚假宣传利用,花了不少冤枉钱,还吓得夜里睡不好觉。
首先得弄清楚,骨质增生不是坏东西,它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当关节长时间受力,或者出现退行性改变,身体为了增加稳定性,就会在关节边缘或韧带附着点形成一些骨质赘生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骨刺”。
这些骨刺在影像学检查里很容易被发现,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会真正带来严重问题。很多老年人拍片子时能看到明显的增生,可人家生活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疼痛或不适。
相反,也有不少人关节疼得厉害,但影像学上增生却不明显。所以,症状和影像检查并不完全对等,不能单凭“看见骨质增生”就认定问题全在这里。
再者,骨质增生本身不可逆,但也不需要去追求“消除”。医学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让已经长出的骨刺完全消失,更不可能靠按摩、贴膏药把骨质磨掉。
很多打着“根治骨刺”的广告,其实就是利用了大家的恐惧心理。事实上,骨质增生只要不压迫神经、不影响活动,大多数都不需要特别治疗,更不需要手术。
真正需要干预的情况,是当骨刺位置恰好刺激或压迫到周围神经、血管,或者造成明显功能障碍,比如颈椎骨刺压迫神经导致手臂麻木、腰椎骨刺压迫坐骨神经导致腿疼难忍,这时候才考虑进一步处理。
绝大多数人只需要通过日常调整,比如合理锻炼、控制体重、注意关节保护,就能和增生和平共处。
很多人还误以为,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是两个对立面,觉得有了增生就说明骨头硬了,不会再疏松。这其实是另一种常见的误解。
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可以同时存在。前者是局部的骨骼增厚、赘生,后者是整体骨量的减少和骨小梁结构的退化,两者不冲突。
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有骨质增生,又有骨质疏松。比如老年女性很常见,她们拍片子显示关节边缘有骨刺,但骨密度检测却提示骨质疏松。
很多人因此大吃一惊,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也是为什么医生经常强调,骨骼健康要综合看待,不能被单一检查结果绑架。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骨质增生并不总是症状的“罪魁祸首”。不少人膝盖痛、腰背痛,检查结果提示骨质增生,于是就认定是骨刺引起。
殊不知,很多时候真正导致疼痛的,是关节软骨磨损、滑膜炎症、韧带劳损,甚至是肌肉长期紧张。
骨刺只是一个“伴随发现”,并非主因。如果一味把疼痛归结为骨质增生,就容易走弯路。比如很多人被劝去做“骨刺消除手术”,可手术后疼痛依旧,因为病根本就不是骨刺。
医生常说的一句话很关键:治病不是治影像,而是治症状。影像只是辅助,真正该看的是人本身感觉如何。
在笔者看来,骨质增生其实更像是身体给出的一个提醒:关节正在老化,需要注意保护。它告诉人们,平常是不是运动太少了?
是不是超重导致关节长期负担过重?是不是姿势不良长期压迫某个部位?换句话说,骨质增生是一个信号,但不是病魔。
很多人被吓得不敢动,生怕越动越增生,结果越不动,肌肉退化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差,疼痛更明显。这种情况下,反而加速了问题。
科学的做法是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但不能完全不动。像游泳、散步、太极这种柔和的运动,反而能帮助减轻关节负担,增强周围肌肉力量,从而减少不适。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澄清,骨质增生不可能通过吃药完全治好。
现在市面上各种“祛骨刺”的药,往往成分就是一些止痛消炎的成分,可以暂时缓解不适,但根本不能让骨质消退。
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控制症状、改善功能,让人生活更舒适,而不是一味追求“治愈”。
对于轻中度不适的患者,可以通过理疗、热敷、适度锻炼来缓解;对于疼痛明显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对于确实出现严重神经压迫的个别患者,才需要考虑手术。总的来说,治疗的重点永远是人,而不是片子上的那几个字。
所以,当被告知有骨质增生时,不要立刻慌张,更不要轻易相信所谓“根治”的宣传。增生不可逆,但并不可怕。
真正需要做的,是调整生活习惯,合理锻炼,必要时规范用药。换句话说,骨质增生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关节的使用情况和衰老进程。
学会正确对待它,生活依然可以很正常。不要被误导,更不要被恐惧控制。毕竟,关节健康不靠“消除骨刺”,而是靠自己一步步养出来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