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10年,普通人改命的4大机会
发布时间:2025-09-22 21:51 浏览量:1
分享嘉宾:王煜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科技投资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
高级笔记达人 | 天朗明月责编| 柒排版| 拾零第 9192 篇深度好文:11533 字 | 29 分钟阅读前沿趋势
笔记君说:
AI时代,有人焦虑被替代,有人却看到新机遇。
AI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经验可复制”,从而催生过去无法规模化的复杂服务。从健康管理、交通出行,到个性化消费,一场以“服务规模化”为核心的造富浪潮正在展开。
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的赢家不是最懂技术的人,而是最懂需求、最能利用技术规模化满足需求的人。要像刘邦一样,具备预测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将AI(张良、韩信)作为强大工具,共同为用户提供规模化的复杂服务,从而在这场造富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将拆解AI与产业结合的关键逻辑,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场券。
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一、AI的本质是“人类经验的规模化”
AI时代的核心机会是让人类的经验可以被复制,并且催生出复杂的智能服务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1.AI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节能增效到扩大市场实际上,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完成许多任务,但其主要作用是节能增效,即省钱型。
要知道,省钱的业务会导致GDP萎缩,因为原本需要花费10块钱的事情,现在只需5块钱就能完成,从而造成GDP损失5块钱。
因此,我认为凯茜·伍德(Cathie Wood)最终过于乐观了,并非人工智能无用,而是即便是一项有用的技术,其对GDP的影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省钱型,另一种是扩大市场型,只有当扩大市场型的应用被广泛采用时,GDP才能真正增长。
所以,科技真正的最大优势在于扩大市场,省钱型业务本质上是对原有业务的替代,而原有业务往往是因为做得不够好。
首先,瓦特蒸汽机开创了火车、轮船市场。
瓦特蒸汽机,其发明初衷是为了替代纽科门蒸汽机。然而,瓦特蒸汽机在其生命周期内仅售出约二三百台,主要原因在于并非所有地区都拥有大量矿山。
即便在英国这样煤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与欧洲大陆相比,矿山数量也相对有限。因此,你会发现,在那个时代,坦白讲,需求并未大规模爆发。
那么,需求何时才会显著增加呢?显然,需求的爆发并非仅仅源于替代现有设备,而是需要新增需求。具体而言,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便是关键。
瓦特在1769年注册了蒸汽机专利,但火车的试验基本始于1800年。到了1810年,出现了商用的To B货运火车,而1820年则迎来了To C的客运火车。轮船的出现也大致在同一时期,大约经过另外40年才得以广泛应用。
这便是新增需求和新应用的出现,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随之而来的是需求的显著增长,因为火车和轮船的需求量远不止200台,而是遍布全球的巨大需求,因此市场迅速扩张。
其次,福特T型车开创了大众汽车市场。
同理,以汽车为例,尽管奔驰被誉为世界第一台汽车的制造者,但其重要性并不显著,因为它未能实现量产,仅能有限地替代马车。假设德国贵族使用的马车数量为1000辆,奔驰或许只能替代100辆、200辆或300辆。
然而,福特的做法截然不同。福特并非仅仅是替代,而是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对于那些原本买不起、用不起马车的人来说,福特汽车的价格极为亲民。以当时的价格计算,福特工人的日薪为5美金,而最便宜的福特车仅需360美金,相当于72天的工作收入就能购买一辆车。
值得注意的是,这指的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而非中产阶级或高管,价格之低令人惊叹。
因此,当人们积攒到足够的资金时,街道上便随处可见福特汽车。在原本没有汽车的市场背景下,福特成功开拓了这一新兴市场。
众所周知,新兴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市场需求难以迅速形成规模,因为人们起初并无明显需求。然而,在1908年至1927年的20年间,福特汽车售出了1650万辆,这一成就堪称非凡,这正是所谓的“新增”市场。
3.AI革命的本质:服务规模化工业革命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总是从替代开始。然而,这也引发了强烈的负面声音。为何如此?因为替代往往导致原有事物消失和从业人员失业,这使得人们的心情复杂交织。
但事实上,这并非技术革命的本质。真正的本质在于后续的转变,即从节能增效过渡到新增市场、新增应用。只有在这一阶段,我们才能看出技术革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这种了不起都是爆炸性的。
事实上,我们回过头看技术革命,很多模式清晰可见。我们常反复讲“历史的韵脚”,意思是讲历史真的一直是在重复,但不是内容的重复,而是韵律,只是一直在押韵,即每次技术革命都依托于一个强大的核心技术。
过去,这一核心技术是蒸汽机,即机械动力。简单来说,人力完全无法达到机械动力的水平,这是一个飞跃。从此,跨洋航行和旅行成为可能。所以,世界就一下变小了,但需求一下子变大。
实际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其真正的精彩之处并非在于节能增效,而在于新增需求的产生。每次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增需求各不相同,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相似,而非简单的重复。
那这一轮技术革命的精髓是什么?上一轮我们说是机械动力,而这一轮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精髓在于人的经验可复制。
此前,机械动力结合流水线生产,实现了产品的可复制性,我们叫生产规模化。那这一轮是人的经验可复制,我们叫服务规模化。通过复制经验,我们进入了服务规模化时代。
二、未来图景:复杂智能服务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1.四大特征,定义下一代AI服务服务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高端服务曲高和寡,少有人用得起,因为高端专家稀缺,市场小众且价格昂贵;而普遍服务则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复杂需求。
因此,服务难以同时具备规模、复杂性和个性化。但是人工智能不一样,它是个算力问题。
AI能够提供专家级、个性化、持续且普惠服务,实现规模化。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下持续化服务、专家级服务和普惠服务。
① 持续化服务什么是持续化?它并非一次性的事件。比如,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老中医,也很难仅凭一眼就准确判断出病情的根源。原因何在?这是因为缺乏对患者来龙去脉的深入了解。
然而,如果我们引入持续服务的概念,甚至可以设想,当持续服务时代全面到来时,不仅这一代人,连他们的后代——第二代、第三代人都将使用同样的服务。
这样一来,服务系统对个体的了解将变得极为深入。以健康管理为例,它甚至能掌握家族病史,其精准度可能远超医生。
因此,你会发现这一现象与过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或者说,这是一种历史的“押韵”。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服务将攀升至一个人类难以企及的新高度。
② 专家级服务专家级服务究竟该如何理解?就像Alphago战胜李世石之后,悬念就没有了,从此Alphago将李世石远远甩在身后。随着Alpha Zero的出现,以及后续新版本的推出,翻盘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试想,柯洁能否某天变异出来战胜人工智能?想也不要想,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和技术进步远超人类。
这也意味着,围棋教练这一职业,尤其是顶级教练,不再需要人力,人工智能便能胜任。对于学棋者而言,这无疑是个福音。过去,我们或许都希望得到聂卫平的亲自指导,但聂卫平不可能教授如此多的人。而现在,人工智能使得人人皆可受教。
现在,众多强大的人工智能程序遍地开花,教授围棋、象棋的人工智能产品满大街都是,随处可见,且价格低廉。
这引发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的专家级服务不仅稀缺,且价格高昂,因其稀缺性而昂贵,这是基于稀缺性的经济规律。
然而,如今这些服务不再稀缺,价格自然下降。加之其硬成本较低,价格就一定会非常便宜,由此可见,社会正变得更加美好。
③ 普惠服务什么是普惠?简而言之,就是我所需的服务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能够广泛供应,任何人有需求都能获得。
这意味着大量公众所需的服务将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尤其是那些新增的服务项目,以前没有,现在有了,需求量巨大,一旦进入市场,单是一项就可以卖很多。
请注意,这种模式并非向某个人收取高昂费用,而是跟每个人收一点点,由于用户基数大,比如,用户群体高达数十亿,即便每人仅支付一元钱,总额也将达到数十亿。
不仅如此,若再此基础上再增加多项服务,情况又将如何?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事务需要专业知识辅助?大到职业发展、学习研究和企业经营战略等,都需要专家顾问的指导;小到家庭收纳、垃圾处理,乃至日常保健、教育,也都离不开专家的支持。
但是,你发现没有?所以这些需要有专家帮助的地方,现在基本上都没专家能帮到你,因为人很贵,且随着社会进步,人的成本还在越来越贵。
所以,唯有自我服务,自己把自己训练成专家。
2.社会图景变革:从购买产品到享受服务当我们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专家时,一个悖论就出现了:我怎么可能是每个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们只能勉强凑合,成为半吊子专家。
那我们为什么购买产品?实际上,我们是为了获得产品背后的服务。然而,由于无法提供规模化的服务,过去的做法是将服务固化到产品中,让我们能够通过产品进行自我服务。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家里需要做一些小修小补,要锯一根钢管,于是专门买了一把锯钢管的电锯,因为它与普通锯不同,普通锯无法锯钢管。买回来后,用了一次就达到了目的,反正也不贵,便扔在一边不再使用。
类似这样的一次性工具,大家是否也买了很多?而且你会发现,即使下次突然需要使用,却发现早已忘记如何操作,要么找不到工具,要么忘记了使用方法,于是只好再买新的。
我估计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这说明什么?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背后的服务。
在工业革命时期,规模化的产品有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自服务。
所以,好产品是不需要一堆复杂的说明书,用户上手摸一摸就能摸透,这便是好产品。一堆说明书,一堆复杂操作才能学得会的,那就是烂产品。
现在,大家慢慢地就理解了什么是好产品:用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服务。只要能上手自我服务,便是好东西。
终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不再需要提供产品,直接提供服务即可。比如,用户需要的是健康服务,那我卖给你的不应是血压计、血糖仪,甚至不是营养保健品。为什么?因为这些未必是你真正需要的。
相反,我现在知道你需要什么,并告诉你今天该如何运动、如何调整饮食、如何安排睡眠。如果你需要某种饮食,我便提供给你;不需要的,绝不强加。这样的服务自然能让用户满意。
现在,用户甚至都不需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因为他认为你比他更懂更专业,这就是一种信任关系。你会发现,如果你不信任他,就会challenge(挑战)他;而如果你信任他,甚至佩服他,对他的信用有把握,便会听从他的建议,因为我不专业,他比我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然广阔,大家都会遵医嘱,遵从专业建议,当然,效果也最佳,因为人家确实专业。
我们很多人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未来社会。如今,未来社会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关键配套能力已经得到解决。
首先,是复杂推理。
仅仅一次性的互动是不够的,需要两个复杂的互动和逻辑推理。现在我们都知道,逻辑推理涉及思维链,而思维链不再只是说说而已。有了所谓的“deep research”,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描述,而是能真正提供精准的推理。
因此,复杂推理的解决,不再是一次性直觉式的或一对一的互动解决问题,而是对整体有深入了解后,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是长记忆。
如果今天告诉你某事,你第二天就忘了,这是不行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存在这种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希望,即使过去十个月或十年说的话,我都能记得。
那么,这种长周期的记忆靠什么呢?靠的是大规模的输入输出,即百万级的token输入输出。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工智能不像人类,我们的脑力劳动往往是存储和计算一体的。现在人工智能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距离还相当远。
那么,如何实现呢?方法是将以前所有的互动记录下来,再反馈给你,相当于每天快速回放一遍之前的互动,因为你记不住,回放后你就记住了。这样,通过大规模的输入输出来替代存储。
最后,是第三方功能调用的能力,即MCP协议。
比如,我完成分析后,发现用户需要订餐,那我需要调用订餐软件去订餐,还能调用支付工具去支付。
最终,你只需一声命令,我就能完成所有工作,并告诉你餐何时送到,你只需等待即可。这一要求显然不可能由一个大模型独立完成,需要一对一的调用能力来支持。现在,这种调用能力也越来越完善。
4.人工智能发展方向:领域专家(非通用AGI)事实上,功能调用(MCP协议)等技术现在还存在缺陷,即尽管调用了多个功能,但每个功能并不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而是专有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某个功能在送餐方面很专业,或者在支付方面专业。
它们都是专业的,甚至包括语言理解方面,但对于物理世界的理解则需要依赖其他工具,因此它们是分着的。
简单来说,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万能的人工智能能够真正像人一样,具备思想、灵魂,能够分析极其复杂的事物。它们不行,但是它们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当你需要完成某项任务时,就可以找相应的人工智能来处理。
这也正好和我们当前的观点相符,即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商业需求相吻合。如果你开发一个万能的人工智能,反而可能不知道如何挣钱。相反,专注于特定领域,如医学、运动或营养,反倒有用,因为用户有明确的需求。
因此,商业模式也很清晰,即成为领域专家,将专业服务带给每个人。谁需要服务,我们就提供给他。用户愿意为此付费,因为服务价格低廉且用户量巨大,尤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样一来,业务模式就变得非常明确:核心技术加配套技术,未来能够将服务传递出去,让每个人都受益。
5.AI发展四阶段:找准你的入场时机人工智能发展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调优,即性能调优。
第二阶段,节能增效。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基本上在2023年前都是以性能调优为主,而2023年之后,特别是到2024年,则转向了节能增效。
第三阶段,简单服务,即单次专家服务。比如,美国的Intuit报税服务,以及法律咨询,此外,还包括一次性的教育服务等。
第四阶段,复杂服务,即持续、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健康管理、自动驾驶增值服务。
先说健康管理,以看病为例。
我们知道真正要治病叫住院。医生需要每天观察病情,甚至进行会诊,直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每天的病历是累积的,病程变化是有清晰记录的,那这才是最好的服务模式,即复杂服务。
再来看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实际上属于单次服务。即从起点到终点的单次运送,如Uber和Waymo的模式。虽然Waymo与Uber相似,但Uber并非终极模式。原因在于,有人的情况下,该模式难以持续,人工连续服务成本更高,而人工载人却能连续服务。因此,切勿将Waymo视为无司机的Uber,二者本质不同。
Waymo连续服务的优势在于,我能深入了解你,甚至帮你安排行程,提出出行建议,而Uber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外,Waymo司机无需休息,可24小时连续工作,白天载客,晚上送货,还能提供第三方增值服务。
未来,人们可能直接在回家途中用餐,餐盒留在车内,保持家中整洁。所以,未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在每次技术革命中都有体现,尤其是技术影响深远时,社会变革也更为显著。
我们以特斯拉为例,未来,交通出行服务革命会有三个阶段:电动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务化。
首先,是电动化。电动车必将战胜燃油车,因其性能优势显著。新技术初期虽未显优势,但经过性能调优后,优势逐渐显现。回顾过去十年,燃油车性能停滞不前,而电动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未来甚至可达1500公里。
其次,是智能化。电动化后,电动车间的差异几乎可忽略不计,电动车的电机效率高,转化率均在90%以上,零百加速仅需几秒。
然而,当所有车都具备这些性能时,竞争差异消失,所以,这个时候就需依靠智能化实现差异化。电动车智能化分为车内和车外智能,车外智能更能体现差异。
最后,是出行服务化。当智能化水平足够高时,人们将丧失驾乘乐趣,甚至产生自卑感,从而转向使用交通出行服务。交通出行服务无需司机,能更高效调度,车辆间可协同配合,提升整体效率。
此外,车内还可进行餐饮、购物等活动。未来,购物方式将改变,商品可直接送至车内,实现真正的移动购物。人工智能将预测需求,自动驾驶车将商品送至门口,甚至模糊“拥有”与“使用”的界限。
未来,人们更注重“使用”,为“使用”付费将成为主流。
最终赢家将是出行服务商,特斯拉最具潜力。全球范围内,交通出行革命将颠覆现有产业,形成新的购物和娱乐方式。
未来,网剧的主要观看场所将是车内,其优势在于单集时长短,避免观影中断。类似汽车带来的文化变革,交通出行服务化也将波及各行业,重塑文化。
三、行动指南:普通人抓住浪潮的四大核心能力
1.重新定位:人本就不普通第一,我们不应将自己定义为普通人。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动物。就像我们常说的智能,尤其在提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需注意,这里的“人工”并非指人的智能。人们容易误解,认为只有人才有智能,但“artificial”指的是非天生的、非自然界的,而是人造的智能。
然而,智能并不仅限于人类,动物也具备智能,它们在自然界中生存得很好,正是依靠智能。
第二,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智能,而在于理性,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元认知是指,我知道自己有智能,并能表达我的智能,甚至能描述他人的智能。
人类可以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简单层面,而是能在智能和理性层次上进行,这是动物无法做到的。尽管动物也有智能,但它们无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交流。
现在回过头来看,人类当前最前沿的技术是人工智能。那么,我们的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它仅能模仿动物的单个器官,比如眼睛。
实际上,最前沿的智能水平刚刚追上动物,尚未达到人类的水平。人类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个体,更在于人类社会。
因此,我认为智能体与人类相比还差得很远。要达到与人类掰手腕的水平,还需跨越多个阶段。
当然,回顾历史,人工智能的发展曾多次经历这样的循环:一次大飞跃后,人们盲目乐观,以为可以藐视一切,人类将被超越。但最终发现,差距依然巨大,人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第三,我们所能表述的智能与我们实际拥有的能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每个人都有这种潜力,只是有些人无法表达或未能充分利用,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潜力。佛教称之为“本自具足”,你的潜力就在那里,何必妄自菲薄?你所要做的,就是无愧于“人”这个称号,将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简单来说,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了大量社会知识,这使得我们比任何单独个体都要强大得多。若真被放逐荒岛,我们或许会陷入困境,因为那时社会支持链将断裂。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获得社会支持,这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现强大实力。我们的大脑堪称“社会脑”,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支持,使我们能够完成许多以往个体难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提醒自己,这正是锻炼和挖掘潜力的时刻。每个人都能实现看似不可能的成就,这并非难事,因为那些能力早已写到我们的脑子里。
我们实力其实很强,千万不要低估自己。
2.洞察力:发现需求比掌握技术更重要什么是需求?即你得知道来解决什么问题。这实际上是最难的部分,因为你要真知道这行业的这个痛点在哪,问题在哪,那才是解。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你对某个行业一无所知,那么你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在该行业内根本不算问题。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沃尔玛山姆·沃尔顿:洞察居住方式变化,重构零售模式。提到沃尔玛,人们常误以为沃尔玛是百年老店,但实际上,沃尔玛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不过60多年。
为何如此大规模的商店直到那时才出现?原因在于汽车的普及。沃尔玛适应了有车一族的生活方式,开发出相应的购物模式,才得以诞生。
沃尔玛的创新在于模式创新。很多人以前对模式创新很鄙视,但事实上,当新技术出现后,最先利用新技术掌握模式创新的人是真正的赢家。
真正的赢家,既不是技术创新的人,也不是个别用户。用户是小赢家,技术创新是中赢家,模式创新才是真正的大赢家。尽管模式创新看似没有技术含量,但其获利最为丰厚,这一点在今天依然适用。
再来看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他在创立沃尔玛时已不年轻,因为他长期在零售业工作,对行业情况了如指掌。他发现人们的居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认为传统零售业无法解决这时候的问题了,于是决心塑造一个新的零售模式,即新零售业。
所以,他既有零售业的丰富资源,又通过观察发现了行业问题,并意识到技术变革将引发需求变化。他重新组织零售业,满足新需求,这虽非技术本身,但却是技术带来的。
第二,UPS创始人Jim Casey:从送信到发现福特车带来的物流机会,创立UPS。
一百多年前,Jim Casey在西雅图,11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承担家庭重担,成为一名送信的“message boy”。在送信过程中,他逐渐成长,甚至自己成立了传递消息的公司。尽管这仍是个小生意,但他善于观察。
他注意到街上越来越多的福特车,意识到送信业务将面临挑战,因为人们可以开车前往目的地,电话的普及也减少了送信的需求。然而,他发现汽车增多后,送货业务有了新机会。
以前手提肩扛或骑自行车送货量有限,但汽车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送货量。他改装了福特车的后备箱,使其适合送货,并选择了醒目的灰褐色作为标志。从西雅图起步,1915年扩展到洛杉矶,公司更名为UPS,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跨国物流巨头。
回顾UPS的起源,首先,它没有技术门槛,只需会开车即可,这比造车容易得多。其次,发现问题的门槛却很高。
Jim Casey在送信的同时兼送包裹,看出送信业务将衰退,而送货业务有巨大潜力。如果不是业内人,不进行深入思考和观察,很难发现这一机会。
因此,看似简单的福特车,有人仅用于代步,有人用于开出租车,而Jim Casey则看到了系统性送货的商机,将其做大做强,这考验的是我们的视野和洞察力。
很多时候,行动的最大难题在于没有想明白。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行动。
首先,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正如我们所见,即使是看似没有门槛、技术含量不高的设计,Jim Casey的成功也源于他专注于送信,沃尔玛的成功则在于深耕零售业。
因此,你也需要找到一个领域,锁定它,并在该领域积累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这包括了解该领域的运转方式,越专业越好。
如果你本身就是业内人士,自然明白其运转逻辑,这是最好的;如果不是,则需要花时间培养和锻炼,建立起专家能力,对该领域的背景和隐性规则了如指掌。
② 掌握技术前沿,使用AI工具(如GPT、Deep Research)理解其能力边界
其次,要对技术前沿有所掌握。所谓掌握技术前沿,是因为门槛相对较低。你需要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基本上用一下就能有所感觉。
这些工具能解决什么问题?这就与产业熟悉度产生了交集。你对产业熟悉,知道问题所在;使用这些工具后,知道它们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现成的工具可能不够,你可能需要开发自己的工具。但当你了解更多工具后,你会知道哪些工具可以开发,哪些工具现有工具无法实现。
这样,你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寻找解决方案,当然这涉及到团队和资本等问题。
③ 连续积累:长期观察、持续优化认知;除了锁定目标、掌握工具外,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时间上的连续性。
事实上,我们对产业的认知和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对人第一印象与长期接触后的印象往往差异很大。这里需要时间,时间长了,自然就见人心,你才能真正了解。
因此,选定方向后,持续积累非常重要。连续观察和分析,时间足够长,积累会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你对领域的理解会突飞猛进,这是至关重要的。
4.预测力:像刘邦一样统筹资源,提供规模化服务① 人的潜力在于预测能力首先,我们要有信心,相信事物是可预测的。为什么有人认为不可预测?因为他们未经训练就进行预测,这实际上是将预测视为一种无需掌握的技能。
事实上,预测是需要技巧的,例如科技产业企业的预测有一套方法论,经过训练后是可以掌握的,这就像我们上学学习知识一样。你不能因为小学没学过微积分,就断定自己学不会微积分。学会微积分需要时间和正确的教材指导。预测也是如此。
观察地球上的所有物种,绝大多数物种缺乏预测能力,也没有因预测能力获得显著益处。自然界中那些动物看似拥有预先安排的能力动物,比如松鼠,以及田间的田鼠和黄鼠,它们储存粮食看似是预测能力的体现。
然而,研究发现这并非它们的主动预测和安排,而是下意识行为,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这种下意识行为因其对生存有利而被保留下来,而非主动的计划。
因此,在全世界所有物种中,只有人类拥有预测能力,即能够未雨绸缪,能够预先安排和计划。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副作用——抑郁。人类会抑郁,而动物很少抑郁。动物要抑郁的话,得在人的实验室里创造条件才会发生,自然界中的动物很少抑郁。
自然界中的动物会焦虑,因为焦虑是实时行为。只有当我预期自己会焦虑,并且预期这焦虑对我影响严重时,我才会抑郁。抑郁是长期形成的,是对自我的长期负面预期。
所以,如果你活在当下,就不会抑郁,佛教的修行正是如此。然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如果你为了治疗抑郁,可以活在当下;但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最好能够计划未来。
② 预测的好处在于提前布局为什么要进行预测?这个问题相对容易理解。一旦你确信预测是准确的,就可以提前布局,安排相关事宜,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正如现在的穿越剧所展示的,重生后因为预知未来,知道哪些业务会火爆,哪些股票会上涨,从而获利。
正如雷军所言,“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但前提是你必须站在台风的风口。如果你临时站过去,肯定来不及,所以关键在于提前站位。这就是本事,起飞的本事不在于是否有翅膀,而在于能否提前站到风口。
预测的好处在于提前布局。例如,交通出行服务的未来意味着增值服务将有巨大空间。增值服务包括为交通出行公司提供火锅、咖啡机、电视剧、电话会议设备、电商系统等。
这与当年的通讯行业类似,中移动负责话音服务,而增值服务由第三方提供。未来,特斯拉负责出行,而出行途中的会议、娱乐、购物等增值服务则由第三方提供。
如果你能提前想到这些,现在就开始研究如何为出行服务提供增值服务,需要进行车辆改造、自动化安排等。
此外,还需要各种可插拔的组件,以满足不同需求。如果你具备这些条件,就可以与特斯拉合作,共同开发增值服务,未来将大有可为。
我们自身也是如此,当我们认为某项趋势即将到来时,就会付诸实践。我们认为,未来复杂服务一定会到来,并且到来的时间不会太远,因为所有条件都已具备。复杂服务一旦实现,大家将享受到专家级系统和人员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③ 把握机会:坚信自己的预测为什么需要这种深入理解?因为它带来下一个问题:无论是自己创业、投资还是寻找合作机会,都涉及对未来的判断。
如何相信他真的是未来的明星?万一不是呢?比如,你认为交通出行未来会有大量增值业务,积极准备并与特斯拉合作,万一特斯拉没成功呢?等它成功了再谈,机会就没了。
因此,把握机会很微妙,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中国有“内卷”现象,一旦事情明确,立刻有人抢着合作。你要先人一步,但先人一步意味着大多数人观点与你不同,不认为你是对的。这时若有风吹草动,会有各种唱衰声音,如特斯拉和英伟达都经历过。
如果没有深入理解,你可能会动摇。但无论是投入还是做成事业,都需要长期坚持。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表明,坚持时间越长,后续盈利越高。因此,预测、为预测布局、坚信自己的预测至关重要。因为一定会有人怀疑你,只有超越大多数人,才能抓住机会。
当然,坚定并非偏执,简单说就是,我们建立认知过程既要有框架、有系统,同时也要遵循贝叶斯式原理,即是逐渐的、不断的优化的。
在这个逐渐优化过程当中,其实也加强了对自己系统判断的信心,自己才等到对这产业充分理解时候,敢拍着胸脯说我一定是对的。
这是来源于我系统理解之后的自信,而不是来源于我的偏执或者现实扭曲立场,这才能真的赢。
因此,既要预测,也要有深入的行业洞察,面对怀疑时的坚定,决定了你的成就大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