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第五期速览

发布时间:2025-09-22 21:58  浏览量:1

2025年第5期目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一项系统阐述新时代统战工作根本指针的标志性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蒋连华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需要全面学习、深入研究、系统推进。由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以下简称《学习读本》),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把这一重要思想纳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主要从12个方面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实践要求进行系统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阐释,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新时代统战工作根本指针的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学习读本;新时代统战工作;根本指针;标志性成果作者简介:蒋连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社院与地方社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组合院内首席专家。

专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跨越地域与文明的民族叙事: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丁 宏 王明慧

不同的民族,既是各种文明发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又是人们生活世界与意义系统的单位,基于人的动态实践而存在,因而民族及其承载的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流动的——既稳定延续又因势可变。本文试图超越地域空间上“中心—边缘”的民族叙事,关注“文明秩序”意义上的动态“文化边界”,在文明互动视域下,聚焦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融和合中形成的回族——通过回族之产生过程、文化实践逻辑及其边界叙事的变动性,以点带面地理解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回族群体中并行无碍、圆融互通的边界流动性。基于此,我们强调关注跨文明互动的民族群体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社会、文化秩序上的枝干联系和主动融合实践,摒除本质化、冲突论的民族观和文明观,以跨文明互鉴,阐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整合力,及其对于促进人类文明和平对话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回族;多元一体;跨文明互动作者简介:丁 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明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城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向东 卢志霖

推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构建,是当前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本研究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论述,从核心目标、层次化表达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其理论架构,并结合特大城市的典型特征和城市治理智能化转型的现实背景,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多维度嵌入的角度,详细解析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内在逻辑。此外,结合“家在上海”案例文本材料,从组织保障、教育保障和文化认同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特大城市在技术赋能条件下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主要实践路径,以期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研究,为推动 AI 时代下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民族互嵌;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民族工作作者简介:高向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卢志霖,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探析张峰林 罗 玟

数智时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民族工作现代化治理,其在内容生成、舆论宣传、互动参与层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构提升效能的同时,也存在着话语载体安全性挑战、话语内容完整性考验、话语主体能动性稀释等潜在风险。民族工作需要有的放矢地构建系统性风险应对机制,遵照价值本位、人智协同、创新治理等思路,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引导力、创新力、把控力,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守正创新。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话语建构作者简介:张峰林,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罗 玟,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学视角中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分析杨爱珍 王俊华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在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其现代性的特点。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和发展,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具有现代性特点。同时,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群分布格局的变化,还具有深刻的政治学意义。从政治发展的视角分析,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了新角度,并成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性主体,为民主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 ;现代社会结构 ;政治发展 ;社会稳定作者简介:杨爱珍,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王俊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统一战线与新型生产关系建构:四维交互机制审视龚万达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资本理论、政府过程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统一战线通过“关系网络—制度生成—权力重构—价值传导”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四维交互机制。统一战线在新型生产关系建构的启动、扩散、定型和风险控制阶段,分别发挥着创新触发、制度磨合、系统整合和负反馈调节的功能。通过激活社会资本、优化政府过程、推动制度变迁和重塑价值共识,统一战线形成了制度创新的“安全实验区”,解释了改革稳定性之谜,拓展了制度变迁理论的行动者网络,重构了政府过程理论的价值传导机制,进而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这为理解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统一战线;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作者简介:龚万达,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江苏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

信息生态视角下微短剧数字意识形态生态及其风险应对李佳艺 吴布林

微短剧是数字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最新增量和新兴媒介载体。聚焦微短剧意识形态风险衍生的信息生态维度,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框架,厘清微短剧数字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态因子,结合理论模型,从微短剧信息主体、信息技术、信息本体及信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微短剧数字意识形态风险的诱因,即主体诉求滋生价值异化原动力,微短剧技术殖民梗阻主流情感认同力,微短剧叙事失真疏离主流价值凝聚力,微短剧复杂生态阻滞数字意识形态风险应对能力。对此,应从强化政策支撑、完善以韧性治理为保障的治理格局 ;深化技术改革、构建以技术向善为准则的共生模式 ;重构内容生态、夯实以主流价值为基础的内容治理 ;深化主体培育、坚持以人本逻辑为导向的价值认同四方面,推动构建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根基的微短剧数字内容生态系统。 关键词:信息生态理论;微短剧内容生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作者简介:李佳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布林,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历史•人物中共四大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徐光寿 王永芹

中共四大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一年之后、统一战线内外各种矛盾和斗争日益显现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党代会。随着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启,中共三大没能统一认识的政策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力量博弈和中共党内的思想分歧日益突出。面对诸多矛盾和纷争,中共四大进一步讨论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重要性两个重大理论问题,既推进了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实践,也发展了中共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思想。时至今日,中共四大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成果仍有重要价值,甚至为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借鉴。 关键词:中共四大;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领导权;工农联盟作者简介:徐光寿,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永芹,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元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转变秦立海 韩新怡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张元济作为颇有名望的出版家、教育家和收藏家,是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的爱国民主人士。在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交流和交往中,张元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经历了疑虑、观望到慎重选择,再到认同、支持和拥护的变化过程:上海解放前,拒绝与国民党政府合作;上海解放初期,因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而后逐渐加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受邀参加人民政协问题上,经中国共产党一再努力争取,张元济从婉拒、犹豫到最终决定北上与会,并在人民政协召开期间积极建言献策;新中国成立后,张元济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张元济的认识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认识、认同发展历程的缩影。 关键词:张元济;五一口号;新中国成立前后;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合作作者简介:秦立海,历史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韩新怡,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稿:庆祝农工党成立95周年 庆祝致公党成立100周年农工党的历史性抉择及其演进逻辑探究姚俭建

选择跟中国共产党走,是创立以后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在事关自身前途和命运问题上作出的最重大的历史性抉择。农工党初创时的思想基础、组织使命、所面临的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这一历史性抉择的重要因素。从1930年在上海创建时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立场,到联合、靠拢中国共产党,一直到坚定不移地选择跟中国共产党走,农工党在艰难探索中始终保持着政治立场的历史延续性。农工党的历史性抉择及其演进有其深厚的历史逻辑、政党逻辑和制度逻辑。重温农工党95年的光荣历史,探究并揭示这一历史性抉择及其演进的逻辑,对于深化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工党;历史性抉择;历史逻辑;政党逻辑;制度逻辑作者简介:姚俭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农工党上海市委员会原专职副主委。

中国致公党与新型政党制度:历史实践与时代使命马 进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并唯一在海外成立的民主党派,2025年10月,中国致公党创建一百周年。通过扼要回顾中国致公党百年发展历程及重要转折点,尤其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参与力量,进而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关键步骤,以中国致公党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政治实践构成的百年经验,一方面印证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此同时,也彰显了这一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在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广泛力量、科学民主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旨在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实证支撑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致公党;新型政党制度;政治共识;人民民主;科学决策;侨海特色作者简介:马 进,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原专职副主委。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第5期电子书

投稿地址

https://shzy.magtechjournal.com,欢迎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