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汉:以共同发展促人权进步,世界不应迟疑

发布时间:2025-09-23 06:58  浏览量:2

笔者近日前往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第60届人权理事会会议,在同与会多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深感在全球化大势之下,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权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如何,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已是当务之急,也是人类整体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各国共同发展促世界人权进步,国际社会不应再有迟疑。

回顾世界人权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演变脉络。这个概念经历了从个人本位向集体本位、再到人类整体本位的范式转换。古典自然法学派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石,将自由、平等的权利属性赋予个体,构建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权话语体系。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与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集体人权理论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发展权、环境权等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人权保护的主体范畴拓展至全人类。这种演变揭示出人权主体的嬗变逻辑:从原子化的个人,到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集体,再到休戚与共的人类整体。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在保障国际交往当事国利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间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行国际法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则,如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均与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发展诉求相吻合。总的来说,坚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普遍共识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生态等各领域的规范指引,为国际法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人权保障机制的完善注入了新动能。它要求各国在政治领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和平方式化解分歧和解决争议;在经济领域诚实守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文化领域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安全领域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生态领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走绿色发展道路,共同应对全球能源与环境挑战。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其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霾未散,个别国家以“人权”为名,行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之实,严重破坏国际人权秩序。其二,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贫困、饥饿、疾病仍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制约着人权状况的根本改善。

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成功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超过70%。另外,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对外交往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广泛开展人权交流与合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大国,先后批准或加入了29项国际人权文书,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认可与肯定。我国的实践也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尊重各国主权、立足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是实现人权保障的有效路径和成功范例。

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在人权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让我们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体系改革,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人权发展新秩序,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是西北政法大学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副主任、“长安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