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话人生】死锅塌子 || 季大相

发布时间:2025-09-23 08:38  浏览量:1

【知味者,知生活。自本期始,“食话人生”栏目与您见面了。食事如禅,一盅羹汤可窥调和之道,一碟青菜能见市井百态。人生至味,始于烟火,归于性灵。本栏目期待与诸君共寻本真之味,共话人间清欢。】

前不久,与一帮朋友吃了顿洪泽湖渔家菜——小鱼面饼,在座的人都啧啧赞叹其味道鲜美。岁月悠悠,当年草锅做小鱼面饼的记忆于瞬间复苏,那才是原汁原味的吃法呢!

小鱼面饼,在我们乡下又叫“死锅塌子”。做“死锅塌子”的面不用发,烹饪技艺简单。家乡是典型的水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水的地方就有鱼,甚至在一个小洼塘里用手捞几下就能逮到几斤小鱼,所以,小鱼面饼是农家很常见的吃法。一次,大姐拔秧苗时,在脚印塘里逮捉了两三斤清一色小孩手掌大小的鲫鱼回家,父母决定做“死锅塌子”吃,我们一家人齐上阵忙碌起来。父母张罗着现做小麦糊子,大姐动手将鱼剖好洗净,我负责烧锅。锅烧热了,大姐从油罐里舀了一勺猪油下锅,将切好的葱叶投进锅里炸了炸,再将鱼倒下锅,用锅铲一条一条地摊开来。待闻有鱼香味时,大姐舀了一瓢水倒进锅里,又从咸菜坛里抓了些咸菜下锅,盖上锅盖。一会儿,母亲端着半盆做好的小麦糊走进厨房,将手洗净,揭开锅盖,抓起一把小麦糊在手中晃荡几下,盘成团状,然后顺着锅沿边塌开(摊开的意思),待盆里面糊用完,锅沿四周已挤满了长条形的面饼。母亲盖好锅盖,让我出来,她坐到灶膛前用大火猛烧,很快,滚沸出的雾气弥漫了整个厨房间,顺着门楣飘浮出去。焖了一会儿,又添几把草进锅膛,那刚散去的雾气又滚沸出来。母亲站起身,走到锅台前,揭开锅盖,一股香气立时扑鼻而来。母亲用锅铲将面饼铲进瓷盆里,看那饼儿,早已浸透鱼汤,挨贴着锅沿的那一面,黄亮亮的,撕剥下来品尝,尤其脆香。品小鱼,啃“死锅塌子”,自己动手参与烹饪,味道比以往的任何一餐都鲜美可口。

在大集体年月,鱼常吃,面饼却难得吃上一顿。那时候,一般人家咬牙吃一顿面饼,需要勒紧裤腰带吃好几天的水煮白菜来填补口粮缺口。面饼原料,是小麦或玉米做出的黏稠的面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小鱼面饼才开始使用精白面粉。但是,在乡间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死锅塌子”。

小鱼面饼,原本是洪泽湖渔家的普通饭菜。据传,明末清初,一渔民家来了位客人,时值中午,因家里没有像样的饭菜待客而焦急。但洪泽湖渔家人十分好客,这家送来葱蒜,那家递来姜醋,有家渔民将儿子结婚时剩下的玉米面也递过来了……这位客人本为穷苦人家出生,体谅渔家的难处,更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他不但不计较渔家拿不出上等菜肴,而且还亲自下厨,将就着把玉米面搅拌成糊状,在煮鱼的锅沿四周贴层薄薄的饼儿,用大火猛烧。一会儿鱼好饼熟,锅盖一揭,顿时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鱼汤浸透饼儿,吃着饼儿“就”(吃的意思)着鱼。不光是客人口胃大开,就是餐餐不离鱼的渔民也犹似品尝了山珍海味。因这种烹饪用活鱼宰杀现做,饼儿贴在锅沿,渔民们都称之为“小鱼面饼”。

后来,这种吃法流传到附近的其他地方,因发面在当地被人们称为“活面”,小鱼面饼的面不用发,人们便称之为“死面饼”。小鱼面饼的做法是顺着锅沿用手塌开的,加之原料是“死面”,“死锅塌子”的称谓便由此叫开了。当然,招待客人时,小鱼面饼是登得大雅之堂的一道美味佳肴。

本文获2011年禧徕乐杯“我说淮扬菜”有奖征文优胜奖,刊载于《乡镇论坛文化版》2012年3月(下)、《农产品加工》2012年4月(上)、2012年第六期《四川烹饪》上半月

简介

季大相,淮安洪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二批“定点深入生活”签约作家、淮安市洪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往期作品荐读:上下滑动可读更多文章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进今日头条和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今日头条和360个人图书馆,并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本公号唯一投稿邮箱haqjprj@163.com【不接受个人微信投稿】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建议每组三到五首,总行数控制在100行以内;格律诗不少于十首。

2.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3. 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4. 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