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惠宁晚年一张留影,父亲是粟裕,公公是陈毅,两年痛失三位亲人
发布时间:2025-09-23 14:4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1年秋天,北京有场意义特别的纪念活动,活动现场,粟惠宁格外引人注目,当时天气微凉,她身着一件亮黄色羽绒服,在一众人中十分扎眼。
她胸前佩戴的“嘉宾证”也特别显眼,彰显着特殊身份,虽说已年过古稀,可她精神矍铄,活力满满,比不少年轻人都有劲儿。
再看她的面容,和父亲粟裕将军极为相似,尤其是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好像能洞察人心一般。
1975年8月,陈毅元帅的小儿子陈小鲁与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喜结连理,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令人惋惜的是,陈毅夫妇却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喜庆时刻,早在1972年,陈毅元帅就因结肠癌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夫人张茜也因过度思念和悲痛,于1974年紧随陈毅而去。
说起这桩婚事,当时很多人都感到十分诧异,因为陈毅和粟裕这两位老战友之间曾有过一段“过节”,他们的后代又怎么会在一起的呢?
粟裕,那可是毛泽东主席十分推崇的战将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了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常胜将军的美名更是广为流传。
而陈毅与粟裕,自南昌起义起,就在军事上有着诸多合作,二人联手打了不少漂亮的大仗,在这过程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陈毅在党和军队中的威望极高,而粟裕则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两人在性格和能力上互补,是公认的黄金搭档。
粟裕在陈毅这位老领导的提携下,一路拼搏,成为了陈毅最得力的副手,尤其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合作堪称完美。
后来,粟裕调到华野,毛泽东原本想让他担任司令员,但粟裕认为陈毅更适合担任一把手,自己甘愿做副手。
虽然粟裕名义上是华野的二把手,但实际上总揽军事大权,许多重要战役都是由他指挥的。
可是到了1958年,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陈毅却带头批评了粟裕,他也成为了首位站出来批评粟裕的元帅,这让众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从那以后,陈毅和粟裕在生活和工作上就很少有交集了,但其实,了解事情真相的人都明白陈毅的良苦用心。
当时,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来攻击粟裕等人,如果陈毅不站出来批评粟裕,那么粟裕就可能会被扣上更大的“帽子”。
陈毅第一个带头发言,其实是为了给会议定个基调,把问题范围缩小,这样就能减轻粟裕受到的攻击。
尽管两位老战友之间有过这样一段波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陈小鲁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哥哥,父母原本一心想要个女孩,结果又是个男孩,所以那时陈小鲁差点就被送人了。
但没想到,这个差点被送人的孩子,后来却成了父母最疼爱的孩子。
1949年夏,陈小鲁跟随家人到了上海,1955年,他又跟着全家到了北京,被送进寄宿制的育英学校读小学三年级,后来转到了走读的北京实验学校。
陈毅不让子女对外讲自己的家世,还常说自己现在的地位是党给的,是无数烈士牺牲换来的,功劳不应记在自己和子女的账本上,孩子们不能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将来要靠自己努力做人。
陈小鲁10岁时,就开始自己乘公共汽车上下学,学生时代的他没戴过手表,总是穿着两个哥哥穿剩的旧衣裳,直到上了高中也是如此。
后来,周恩来总理出面,把他安排到沈阳军区所属的一个部队农场去劳动锻炼。
那个部队农场是个水稻生产基地,方圆 30 里内都没有人烟,水因为含有过多的碱,味道都是苦涩的,平时连队最好的菜就是海蛎子炒鸡蛋。
陈小鲁在部队里和战士们毫无二致,吃的是一样的饭菜,日常训练、出操、下田劳作、处理班务,样样不落。
他比不少老战士还要拼,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卖力,常常累得晚上一上床,连翻个身都费劲。
一晃眼,他在部队快两年了,连续两年获评五好战士,可却不在编制,津贴、口粮都没有。
刚到时发的一套军装,早就穿破了,离家时他带了100元钱,两年来只用了16元,都花在买牙膏肥皂上了。
连里把他的情况向团里做了反映,团政治部主任找他专门谈了一次话,说这是工作做得不细,决定从团里补助他200块钱,还给他发了一套新军装。
1970年3月8日,陈小鲁在这一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他又顺利通过审批,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
在部队服役期间,陈小鲁心里一直牵挂着远在北京的父母,而父母也同样日夜思念着儿子。
到了1970年末,陈毅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并做了手术,此后对儿子的思念愈发浓烈。
一个多月后,陈小鲁获准回京探亲,久未相见的父子俩一见面,还像往常一样开起了玩笑。
然而,1972年元月4日,当陈小鲁再次从部队赶回北京时,却已是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光。
张茜俯身在丈夫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昏迷中的陈毅终于看见了自己最小的儿子,他的眼睛闪现出一丝奇异的光彩,嘴唇动了动,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1972 年元月 6 日,陈毅元帅与世长辞。
而粟惠宁,作为粟裕大将的女儿,出生于1949年,粟裕对孩子们的要求和教育非常严格,无论是两个儿子还是唯一的女儿粟惠宁,都一视同仁。
粟惠宁刚入伍那头三年,工作经历可以说是相当丰富,通信值机员、展览会讲解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不同岗位她都干过。
如此频繁地换工作,一开始粟惠宁心里挺不乐意,她觉得老换环境,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提升,对个人进步多多少少会有影响。
当她看到军队里有些干部的孩子都往条件好的地方调动,而自己的父亲却偏偏让他们往条件差的地方去时,她就把这些想法写信向父亲汇报。
没想到粟裕的回信很快就到了,他在信中说:“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
高尔基不曾是一个洗碗筷、烧锅炉的吗?但由于他自己勤奋,成了世界闻名的革命文学家,所以决定的关键还在于自己。你们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自觉地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啊!”
粟惠宁看完父亲的信后,完全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苦心,从那以后,她就不再为环境和工作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了。
陈小鲁比粟惠宁大4岁,两人都经历过严格的基层磨练,也许是相同的经历让他们彼此吸引,两个饱经风霜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找到了属于彼此的温暖。
这张照片是他们婚后度蜜月时的美好瞬间,那时的他们青春正好,活力满满。
陈小鲁留着利落的短发,整个人清爽又精神;粟惠宁面容清纯,扎着俏皮的小辫子,可爱极了,两人并排而坐,身着简单的T恤,却难掩出众气质,显得愈发精神抖擞。
他们结婚后不久,就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儿子陈正国,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成为了当时令人羡慕的革命家庭典范。
陈毅是一个非常开朗的父亲,从不干预儿女的选择,充分相信儿女的自立能力,但是又绝不放纵他们。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陈小鲁和父亲如出一辙,陈小鲁的儿子曾在有名的北京八中读初中,高考时候却出人意料地报考了工艺美术学校,因为他喜欢画画,对美术比对数学有兴趣。
陈小鲁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退休以后的陈小鲁依然早睡早起,粟惠宁也从总装备部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两个人都喜欢体育,平时,陈小鲁还打太极拳,而粟惠宁则更爱好游泳。
岁月不饶人,曾经风华正茂的他们如今也渐渐老去,看这张照片就能明显感觉到,陈小鲁的头上冒出了不少白发。
粟惠宁的脸上也爬上了细细的皱纹,不过夫妻俩的笑容很甜很幸福。
然而,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2016到2018这两年,对粟惠宁来说简直是噩梦般的日子。
先是她的母亲楚青去世,紧接着丈夫陈小鲁也离开了人世,更让人痛心的是,她的二哥粟寒生同样没能战胜病魔。
短短24个月,三位至亲接连离世,这对粟惠宁的打击非常大,好在还有其他家人陪在她身边,她也慢慢缓过劲来。
2019年2月28日,是陈小鲁离世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天,他的妻子粟惠宁带着儿子来到上海福寿园,在陈小鲁的雕像前留下了合影。
生活的磨难与丧夫的沉重打击,让粟惠宁两鬓添了白发,面对镜头,她满脸悲痛,眼中满是藏不住的哀伤与难过。
如今,只希望这位历经风霜的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好好感受生活的温暖。
陈小鲁和粟惠宁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传奇,他们的结合,也让陈毅和粟裕两位老战友之间的情谊在下一代得到了延续。
《祖国》——陈小鲁的故事2018-09-12
北京青年报——陈毅之子陈小鲁:差点被送人 成名将粟裕的女婿(3)2009年04月11日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粟裕从严教子2016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