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把“哭丧”演成顶流,拿老师开刀,这皇帝的戏比宫斗剧还上头
发布时间:2025-09-23 17:27 浏览量:1
你以为古代皇帝登基都靠真刀真枪的本事?咸丰告诉你:会“作秀”,有时候比会治国还能圈“民心”!刚从道光手里接过大清玉玺那阵儿,这哥们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把满朝文武看懵了——抱着老爹的棺材哭到差点背过气,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嘴里还不停喊“皇考别走”,那阵仗,比隔壁戏班子的角儿还投入,生怕全天下不知道他是“千古第一孝子”。可你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波哭戏,根本不是给死人看的,是演给活人看的——他到底想靠这出戏赚点啥?
要说咸丰的“作秀瘾”,那可能真是刻在骨子里的。道光刚咽气那会儿,他不光哭,还下了道旨:要恢复“三年之丧”的老规矩,意思就是接下来三年,他得穿孝服、吃素,连朝政都得搁一边。这话一出口,大臣们立马慌了:新皇上刚登基,天下还没稳呢,哪能真歇三年?赶紧集体上书劝:“陛下,百日孝就够了,国家不能没您啊!”
结果你猜咸丰咋说?他抹着眼泪叹口气:“看了你们的奏折,我更难受了!皇考养我这么大,三年孝算啥?古人能做到,我为啥不行?”那姿态,活脱脱一个“纯孝天子”。
可最后呢?他还是“勉为其难”听了大臣的劝,只守了百日孝。你以为他是被劝动了?错了!他要的从来不是“守孝”本身,是“天下人都知道我咸丰以孝治天下”的名声——可这名声,真能当饭吃吗?往后的日子里,他还能靠“演”稳住江山吗?
不过话说回来,咸丰也不是光会演。他登基后干的最“硬核”的一件事,就是把三朝元老穆彰阿给撸了,还放话“永不续用”。当时朝堂上鸦雀无声,谁都没敢想:这新皇上刚上位,就敢动自己的老师?
要知道,穆彰阿可是道光最宠的人,堪称“道光朝第一老油条”。这人啥本事没有,就会拍马溜须、贪钱弄权,还特别会打压能人——林则徐当年被流放,背后就有他的影子。反观道光朝另一个重臣曹振庸,虽然也平庸,但好歹人品没大毛病,所以咸丰没动他。
但你知道吗?咸丰拿穆彰阿开刀,其实不算新鲜事。从康熙开始,新皇上位几乎都要“拿老臣立威”,既能清理前朝积弊,又能给自己树威信。那咸丰这波操作,到底是“学祖宗的套路”,还是真的想给大清换换新血?他骂穆彰阿“小忠小信、阴谋奸诈”,这话里到底有几分真,几分是给百官看的戏?
除了穆彰阿,还有个叫耆英的大臣也倒了霉。这人本来是一品大员,结果被咸丰直接降到五品,只能当个候补员外郎。为啥?就因为他当年答应英国人“两年后进广州城”。可你细想就会发现:那会儿大清刚打完鸦片战争,实力不如人,耆英的妥协其实是想减少损失,算不上十恶不赦。
真正让咸丰记恨的,可能是耆英说过的一句话:“小人且当保全,君子亦恐误事”。咸丰猜来猜去,总觉得这话是在暗讽自己欣赏的林则徐——毕竟林则徐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可耆英跟洋人打过交道,知道硬刚没用。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耆英又跟洋人谈和,咸丰直接赐了他死。
但民间老辈人常说:“耆英是替道光背了锅”。毕竟道光朝的软弱,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可咸丰为啥偏偏揪着他不放?是真的恨“卖国”,还是借他的头,再立一次自己的“硬气”人设?
其实咸丰当皇子的时候,就瞧不上道光朝的毛病——那会儿大臣们都奉行“多磕头少说话”,遇到事儿全躲,没人敢说真话。所以他刚登基,就下了“求言诏”,让大家有话直说。
当时有个叫倭仁的大理寺卿,真就敢提建议,还把“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掰得明明白白:君子看着木讷,却真心为国家;小人嘴甜会来事,心里只想着升官发财;君子敢骂皇上,小人只会捧皇上。这话听着挺在理,可咸丰真能听进去吗?
后来有个官员直接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咸丰,说他“作秀多于实干”。结果咸丰当场就炸了,把奏折扔在地上,差点把那官员治罪。你看,这就叫“叶公好龙容易,真心爱龙难”——咸丰想要的“直言”,从来都是不戳他痛处的“好话”;他想当的“明君”,也从来都是不用真干活的“演员”。
咸丰这一辈子,其实挺拧巴的:想当有作为的皇上,却总想着靠作秀走捷径;想清理前朝的烂摊子,却没那个本事撑住大清的江山;20岁登基,31岁就死了,到死都没明白:靠哭戏赚来的“孝名”,靠罢免大臣立起来的“威信”,根本撑不起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咱们回头想想,如果咸丰没那么爱演,把花在“装孝”“立人设”上的心思,多放点在练兵、治国上,大清后来的日子会不会好过点?如果他能真听进去那些逆耳的忠言,而不是只喜欢顺耳的奉承,他会不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皇帝?
你觉得咸丰是“可惜了的潜力股”,还是“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影帝”?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唠唠这清朝最会“演”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