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厂精英都在看户晨风:当歧视性言论渗透职场,我们该警惕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3 15:34  浏览量:1

前阵子刷社交平台,总能刷到户晨风那套“苹果人VS安卓人”的说法。

没几周这说法就火得一塌糊涂,微博、知乎、小红书上全是讨论,结果没等大家吵够,这人账号就有点“不对劲”了,说封吧平台没明标“封禁”,可就是停更不活跃,这事儿来得还真快。

标签玩得溜,流量跑不了

聊到户晨风,我总想起多年前那个叫“财宝宝”的博主,以前他还叫“菜市场经济学家”呢。

这人当年说过不少争议话,像“京沪永远涨”“没买房的是卢瑟”,还有“上海老克勒最幸福,硬盘只能干瞪眼”,说实话,每次他这些话一出来,骂声都能盖过评论区,可粉丝就是涨得快。

我前几天特意去看了眼他微博,粉丝还剩两百多万,就是没以前有影响力了,不是大家不骂了,是这几年房价跌得厉害,他还在说“没房的不能嫁”,跟现实差太远,没人愿意聊了。

户晨风和财宝宝的人设看着完全不一样,财宝宝总装“上海老克勒”,一副赚翻了的样子;户晨风说自己是“草根奋斗上来的”,就算后来炫富也不丢这标签。

但俩人本质其实一样,都是靠制造歧视话题吸流量,把人按财富分三六九等,对普通人的轻视藏都不藏。

财宝宝那套“有房没房”的划分太直白,没技术含量,所以过气快;户晨风就聪明点,用手机分人群,包装得像“科技话题”,一下就成了全网顶流。

我还发现个事儿,身边用安卓手机的朋友,好多也会看户晨风的内容,嘴上骂他搞分化,心里其实是想“啥时候我也能成‘苹果人’”,这种矛盾劲儿被他抓得死死的。

本来想觉得这种靠歧视吸流量的博主,应该没人愿意关注才对,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所谓的“有钱人”,听着别人踩自己,怎么还会去看?可现实刚好反过来,要是户晨风这次没“翻车”,估计成全网最能赚钱的大V只是时间问题。

我朋友圈就两三千人,关注他的起码上百,这里面还有开公司的老板、做金融的,你说怪不怪?

抓小放大,流量密码

后来我跟做MCN的朋友聊,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现在做内容,根本不用讨好所有人,抓住一小撮“死忠粉”就行。

不管哪个平台,有百万粉丝就算大V,千万粉丝就是顶流,可这数跟平台日活比起来,其实就一小部分,只要能让1到3成的人一直跟着你、愿意为你转发,就已经成功了,没必要花时间管其他人。

老实讲,以前我觉得“不被人讨厌”很重要,现在才发现,在流量时代“被人喜欢”才有用,要是被大多数人讨厌,能换剩下的人疯狂支持,好多内容创作者都会选这条路。

就像户晨风,骂他的人越多,讨论他的人就越多,流量自然就来了,而且普通人对这些博主的态度也没那么简单,不是全讨厌。

面对所谓的“土豪”,有人想“打土豪分田地”,有人想“自己也成土豪”,还有人纯吃瓜,除了第一种人不看户晨风,后面两种都是他的潜在粉丝,这么算下来,他的受众其实比看着多很多。

短平快,传得快

户晨风能火,还有个关键原因,就是他懂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矩,口号要短,观点要“偏”。

“苹果人VS安卓人”就七个字,好记还好传播,不管发抖音还是朋友圈,配张图就能引发讨论。

财宝宝当年的“京沪永远涨”也一样,五个字,火了好几年才没人提,我之前做过个小实验,把这两个口号念给没听过的人,一遍下来全记住了;换成“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习惯差异”这种长句子,没几个人能记住。

很显然,超过十个字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基本没传播力,越短越有争议,就越容易火。

户晨风的“草根逆袭”人设也帮了他不少,他总说自己以前是蓝领工人,好几次干不下去,后来靠自己成了网红,这种故事特别能打动年轻人。

十年前流行的是“比你出身好还比你努力”的精英人设,现在早没人吃那套了,连国外的政客都要装“接地气”。

互联网的“版本更新”太快,两三年就变个小样,五六年就换个大样,跟不上就被淘汰。

户晨风要是没这套人设,光靠“苹果安卓”的话题,估计火不了这么久,更有意思的是,户晨风的影响不光在草根圈。

我有个在互联网大厂做经理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开会做PPT,有人居然用“苹果用户思维”“安卓用户需求”这种词,还说灵感来自户晨风。

本来觉得大家看这些内容就是图一乐,没想到会影响到工作,这就超出预期了。

现在“娱乐内容”和“严肃内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好多人都是用看段子的方式学“知识”,要是有人把户晨风当“人生导师”,我都不觉得奇怪。

说实话,我不认同户晨风的观点,但得承认他是个“沟通奇才”,这话是中性的,没夸他也没骂他。

现在流量时代就是这样,越有争议越容易火,越会包装越能吸粉。

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明明知道这些内容在制造群体对立,为什么还会忍不住去看、去讨论?或许是因为现在正经内容太枯燥,只有这种带点“刺激”的话题,才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

不过话说回来,把“人生导师”的帽子扣在这种靠争议吸流量的人头上,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毕竟他们的目的从来不是帮别人成长,而是赚流量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