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福利监管失效,犯罪团伙开空壳理发店疯狂敛财,骗取千万补贴

发布时间:2025-09-23 19:17  浏览量:1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一家理发店20人挂名却不见上班,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如果你路过德国哈根市的某些理发店,可能压根不会觉得异常,店面看着正常营业,门口也偶尔有顾客进出。

可附近居民却发现个怪事,有家店工商登记的员工名单上足足有20人,可从早到晚,店里干活的始终就那么两三个人,剩下的17个员工仿佛从来没出现过。

这可不是员工请假这么简单,德国内政部最近证实,这些看似普通的理发店,其实是犯罪团伙用来套取国家福利的空壳子。

数十名来自东南欧的人被带到德国,签了低薪的虚假劳动合同,靠着这些合同就能领公民津贴和住房补贴。

可这笔本该帮补劳动者的钱,最后全进了幕后黑手的腰包,问题来了:德国的福利体系为啥能让这种骗局畅通无阻?监管的漏洞到底出在哪?

要搞懂这个骗局,得先看看犯罪团伙的操作有多熟练,他们先在德国注册理发店,接着从东南欧找几十个人,跟这些人签一份低薪劳动合同。

合同上写着员工要上班,可实际上这些人根本不用到店,甚至有些人可能都没见过自己工作的理发店长啥样。

有了这份假合同,团伙就能以员工的名义,向德国政府申请两项关键补贴,一是公民津贴,二是住房补贴。

哈根市基民盟市长候选人丹尼斯·雷贝因在脱口秀节目里说得很清楚,这种操作不是个案,而是某些家族在系统性剥削福利。

就拿那家有20个挂名员工的理发店来说,每个人每月能领的补贴加起来不算少,20个人一年下来,骗走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最后这些钱全被幕后操控者拿走,真正签合同的东南欧人根本没拿到多少。

其实这种挂名领补贴的套路,本质就是钻了劳动合同与实际工作脱钩的空子。

只要有合同证明存在雇佣关系,就能申请福利,可没人去核查这些员工到底有没有真干活,这就给了犯罪团伙可乘之机,把国家福利当成了伸手就来的敛财工具。

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欺诈,德国基民盟秘书长卡斯滕·林纳曼的愤怒一点都不意外。

他在接受《图片报》采访时说:一个人本可以全职工作,却只工作几个小时,剩下时间靠补贴度日,这是不可接受的。

更让他震惊的是,福利体系的低门槛漏洞太明显,简直是在邀请人们来利用它。

这话没说错,从整个流程来看,漏洞至少出在两个地方:一是欧盟层面对雇员的定义太模糊,没说清楚签了合同但不实际工作算不算合法雇佣,这就给虚假合同留了模糊空间。

另外是德国本地的监管执行不到位,补贴发放前没去核查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比如理发店到底有多少人在岗、员工有没有真实的工作记录,这些关键信息没人核实,骗局自然能长期藏得住。

林纳曼把这种行为定性为系统性的掠夺有组织犯罪,一点都不夸张。

这些犯罪团伙不是偶尔骗一次,而是有计划地用空壳理发店当幌子,批量签假合同、批量套补贴,甚至形成了找人头—签合同—领补贴—分赃的完整链条。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骗局不仅骗走了国家的财政资金,还动摇了公众对福利体系的信任——毕竟普通人缴的税,本是用来帮真正需要的人,现在却成了欺诈者的肥肉。

目前德国官方已经有了行动,林纳曼明确表示要对助长黑工现象的企业主采取严厉措施,欺诈者必须付出代价。

劳工部长巴贝尔·巴斯也宣布,今年秋季会和联邦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会面,提出防止社会欺诈的新建议。

这些动作确实能震慑一部分犯罪团伙,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严打还不够。

就像我们常说的堵不如疏,要让福利骗局无处藏身,得先把监管的窟窿补上。

比如欧盟可以明确雇员的核心标准,把实际在岗时间工作记录纳入雇佣关系的判定条件。

德国本地可以在补贴发放前,增加实地核查或数据比对环节,比如把企业的社保缴纳记录、员工的考勤记录和补贴申请挂钩,一旦发现只缴社保不上班有合同没考勤的情况,就暂停补贴发放并核查。

其实不管是德国还是其他国家,社会福利的初衷都是帮困济弱,可一旦监管跟不上,好事就容易变味。

只有把每一笔补贴都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才能守住我工作、我纳税、国家保我需的社会契约,不然再丰厚的福利,也经不住欺诈者的疯狂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