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匪的卧龙凤雏,联手闯下大祸,事后却得善终,他们有何机缘

发布时间:2025-07-27 02:12  浏览量:2

湘西像被雨水泡过的青苔,总带着湿腻腻的神秘感。赶尸?落花洞女?那些故事讲着让人直冒鸡皮疙瘩,可你细问,有几个人真瞧见过?倒是剿匪听过的多了。电视剧、小说,拍了一茬又一茬。看着过瘾,但总觉得哪里没演到点子上。可若真要说狠人、奇人,张玉琳和石玉湘两张脸,永远绕不开。

张玉琳本不是当匪的料。家大业大,麻阳县一带几乎能数得上号的富农,千亩良田铺开去,钱财那叫一个多。可好景不长,祸事临门。他爹张贤乐信奉枪杆子里讨生活,花钱买官,做过保安司令,麻阳的地头蛇。偏偏陈渠珍盯上了,把他一家扫进大风口,父兄惨死,母弟横尸。张玉琳眼里那个血,十几年都洗不净。至于11岁的他,能命大逃过这一劫,是佃户细嘎子递了一只破草筐,硬生生让他藏了一天一夜。牛脑壳以为歼灭干净,带着抢来的金银落荒而去。可命运这东西啊,说改就改,不讲理。

八年后,他高中毕业,不想念书,只想报仇。投到巨匪杨永清的训练营,教军事,带矿工,身边七拼八凑就又聚起一帮子本家年轻人。手底下有点家当,看着还像那么回事。扒一扒后山地里的老土,挖出藏了的快枪十几条。然后夜里摸进牛头寨,那场算账毫不拖泥带水。牛脑壳命归黄泉,妾室也连累了性命。张玉琳活生生从家破人亡的小孩,变成了让人忌惮的狠角色。他其实也懂,这入了歧路就没好下场,官府不会饶人,迟早找上门。可人就这怪,总想着赌一把,说不定凭胆子也能活出头?

他这么一闹腾,官兵、土匪、地头蛇全都盯上他。这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大概还剩‘人’。熊桂清收了他,一群难兄难弟成了同伙。国民党需要兵员,打仗太损人了,抢抓土匪都不嫌丢人。来了个十一团,熊桂清被改编成营长,一脚踹上前线,结果军心散了,一哄而散。熊没了,张玉琳靠的天塌了,兄弟却各自有枪,相当于最后的底裤还能留着。只不过仇家一个都不少,连家人也随时陷于刀口。张玉琳后来看得开,有人说他弑神又弑亲,其实多数人走到这份上也就只是想活罢了。

求生本能看着挺狼狈。他投奔县长,想弃暗投明,哪知道人家就想拿他做人情,设了局。张玉琳滑头,一看光有伏兵没酒菜,转身边都不带回的,王正被晾了。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到底是多花了几个心眼儿。被追杀到只剩下残指一根,关节发麻还能跳出来反咬一口,也是烈性子。人的命运像下象棋,有时候不小心一步错,遍地都是死路。

随着陈渠珍失势,张玉琳慢慢把生意抢回手里,过得去还真不是他一个人会算计。看着原来大仇人的糖厂、产业一个接一个进囊中,这事情说巧也巧,说是命,捏着一丝气喘。可有时候,他杀人不眨眼,佃户告密,连家带人都没了生路。没人能说这对不对,可在湘西那地方,不狠就只有被欺负的份。

再说石玉湘,这人的命比张玉琳还硬。爹是官,自己又考了黄埔。数年军伍,大小战争磨出来一身胆气。可惜世道不济,掉了官,回家种田。这人和张玉琳一见如故,十二岁的年纪差仿佛没所谓,大丈夫不拘小节。湘西土匪多,他俩数得上“卧龙凤雏”,若真碰上大本事的人,也得斟酌再斟酌。多有趣,张玉琳见了石家养子的那一刻,才知他是熊桂清的儿子,恩人的血脉,自己亲手递上了枪—说不清是血海深仇还是旧恩难忘。反正都搅在一锅里,纯不纯,看当时心情。

当时兵工厂的抢劫,很有点神来之笔。俩人心里门清,干脆演一出守卫工厂的戏码,就像织密的渔网一样,根本没缝。兵工厂自诩地形优越,守备森严,可遇上熟人摸底子,真心没用。叫两三百人子弟兵,先混进防线,又放消息造势,外头土匪虎视眈眈,吓得守军神经崩断。兵不血刃,二万多条枪,几万吨弹药和炮,一夜进了张石二人口袋。试问天下,湘西哪家匪首玩这么大手笔?

抢完武器,张玉琳提出联合土匪,组建一个“国防军”。别说,计划妙得很。湘西本来就乱,谁都想着各打各的小九九。他手下千军万马,这一下子跟过去的地头蛇们合了气,反而没人敢闹别扭。有本事的都给头衔了,张平、徐汉章,一个比一个嚣张。没人知道明天会不会变卦,谁都把鸡蛋放两个篮子里,落水狗的气息更浓。

这局乱局中,却偏生出了几个边走边想投降的地下党。肖洪量米庆轩两人设法劝降,缜密推进,但计划走漏了风声。命运从来不管是不是正道,机会只有一次,没准就没了第二回。蒋介石表面承诺既往不咎,其实算盘打得精,张中宁专程回湘收编,看似顺利,内部实际七零八落。你看徐汉章被晾在一边,气得自己封什么“第三军”,他以为组织让,实际早已是没戏可唱。

你说张玉琳,明明精明却越来越失控。满湘西四处兵痞流窜,自己带着剩余的兄弟,捞把小钱。其实真正的强盗,怕的不是官军,是没奶吃的小兄弟们叛变。后来局面彻底恶化,地下党部队成建制出走,自己的“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军”也就图个虚名罢了。

剿匪大战终于爆发。第47军合围石玉湘,石下面子上兵力多得很,真打起来还是禁不起一轮火力。分头突围结果变成群龙无首,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张玉琳那头更惨,仇家变朋友,朋友做仇家,四野压境,投不了诚,走不了路,最后靠着关系,流亡海外。你说他有狠劲?也许更多是运气。

有意思的是,石玉湘最后投降,割断自己和湘西的瓜葛,结果被送到抚顺战犯所。和溥仪握手喝茶,谁说不是命数?这样的人没有被一枪爆头反而寿终正寝,真叫人摸不透。有谁能保证,世道风云变幻,哪天自己不会换个身份,站成别人眼里的恶人?

其实湘西剿匪,不全是血雨腥风和兄弟反目。有的人本来就想着有朝一日跳出泥潭,有的人死到临头才开始找路。几万人、几千条枪,七零八落收尾不过就是几个人名出现在档案里。日子过得热闹,终点却寂寞。你说到底是本事、胆量,还是命好?恐怕都算不上。

这事儿说到底,就是人心反复无常。恶人自有恶报,讲义气的不一定善终;谁走得远,有时也是一时侥幸。湘西的剿匪血雨腥风最后收束成薄薄一页,名字后面都写着“寿终正寝”,“他乡病故”。这世道变了无数回,坏人好人都留不住当年的影子,只剩小地方的风吹过旧城墙,飘一阵子。

有些事,你想明白了也没多大意思。戏演完了,湘西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