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服贸会闭幕,AI 教育的下一个十年开始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24 02:41 浏览量:1
2025 年 9 月 14 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圆满落幕。其中,教育服务专题展以“智启未来,融合创新”为主题,展览面积达 3300 平方米,吸引 55 家单位参展,其中外资单位 23 家,占比 42%,世界 500 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多达 18 家。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服务贸易展会之一,本届服贸会教育板块聚焦“AI 教育+”“双向留学”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大领域,通过“场景化体验+全链条服务”的形式,集中展示北京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探索与成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一系列重磅成果集中亮相,标志着 AI 教育正从点状应用迈向系统重塑的新阶段,为未来教育勾勒出更清晰的发展图景。
01 从“减量”到“跃升”:新域新质教育正加速成型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开幕式上,来自中外的200余位嘉宾汇聚一堂,共同见证“智启未来,融合创新”主题下教育新趋势的崛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指出,首都教育系统近年来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坚持教育“减量”发展,持续转变教育发展的理念、方式、动力和工作重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开幕式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明确:教育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要素的改进转向系统性的重塑。人工智能的引入,使这种转变具备了新的支撑点和可能性,也让教育改革从理念走向了更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一趋势下,“新域新质教育”的新质态已初现端倪。这种新质态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其一是领域拓展与结构重构。面向新兴领域和交叉领域,推动传统育人领域的转化升级,使大规模因材施教背景下的育人单元与场景更加开放灵活、丰富多样;同时贯通从“小小孩”托育到“老老人”终身学习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做大新域支撑新质、做强新质牵引新域”的新布局结构。
其二是时空重构与消费更新。在时间维度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以适应不同年段、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在空间维度上,通过场景融合突破边界、延展体验;在教育消费上,则要让“教育发生在哪里,需求就集结在哪里”,支持个体在核心与衍生需求的网状链条中自由切换、重构组合、重新编码。
其三是人机协同与角色共生。在角色层面,未来“碳基”个体与“硅基”个体不再独立运行,而将在体系化架构中有机配合、多点协同,实现人机共教、共学、共研、共管、共评、共考的新型教育结构。
李奕强调,新域新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念、要素、结构与场景的整体跃迁,推动教育系统实现从“增量扩张”向“质态跃升”的根本性转型。
大会集中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成果,标志着北京教育服务的创新实践进入加速期。其中就包括推出“以AI驱动的教育新消费框架”,整合高质量教育数据集、教育新地图技术及“京娃”系列智能体(如京小壮、京小健),推动AI能力从课堂延伸至课间、美育、心育、体育、数据治理等多元场景;发布“留学北京”宣传体系,构建全球化教育交流网络;启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北京)”,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优势产业,打通高校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转化通路,推动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
02 AI赋能教育:从工具化走向生态化重构
在教育服务专题展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论坛上,北京市教科院院长冯洪荣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主导、技术支撑”,推动 AI 与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与系统性变革。他强调,技术的应用不能脱离教育本质,唯有将人文价值与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教育高质量发展。
与理念同频共振的,是政策与实践的持续演进。同期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实施导引(2025 年)》提出贯通课程、教学、评价的“三位一体”实施框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素养赋能”,意在通过人工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性革新。
在顶层设计层面,北京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25版)也同步亮相。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杨德军指出,与 2024版相比,2025 版白皮书的“原则”更加系统,“场景”更加丰富,“规范”更加全面,创新性提出了“北极星—地平线—新航道—红绿灯”四维框架,形成了“1+4”指南体系,并建立“年度更新—实践反馈—滚动优化”的动态机制,形成与北京“AI+教育”顶层设计呼应的推进生态。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包括全球经济智思体(GE-GEST)、高等教育应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通用要求、多维度教学过程智能评价系统等在内的系列成果,为AI教育应用提供了技术、伦理与治理的三重支撑,推动其从课堂辅助工具加速迈向标准化、制度化和生态化发展。
本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论坛展现出教育在AI驱动下正由“工具化”走向“生态化”重构:强调人本导向,推动课程教学评价的体系重构,构建标准化生态,拓展具身化多元场景,并迈向数据驱动治理的新阶段。
03 从场景体验到课堂实践:教育数字化的落地样本
本届教育服务专题展的另一大亮点是场景化与互动化设计。3300 平方米的展区通过“场景化体验+全链条服务”的方式,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最新应用。观众不仅能够直观了解 AI 在课堂互动、学习评价和个性化学习中的作用,还可以参与多种互动环节,更加全面地感受教育新消费的多样化场景。
这种展示方式折射出教育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教育服务正在从单向供给转向以体验为核心的综合体系,人工智能则成为其中的关键支撑。通过数据采集、课堂反馈和学习路径规划,AI 让传统的教学过程更具智能化和个性化,使教育不再停留在“传递知识”,而是走向“生成体验”。
展会所呈现的趋势,正在通过教育科技企业的探索逐步落地。华领通智旗下的 AI 水手已在多个环节开展实践应用,体现出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水手数智教室 S900 通过全过程智能化设计,把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实时反馈融入日常教学,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情,与本届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论坛上发布的“多维度教学过程智能评价系统”形成了呼应,体现出政策倡导与企业落地的紧密衔接。
在学生学习环节,AI 学伴 S300 作为高三学生的智能伙伴,依托 AI 算法构建“本—专—模—纲”学习闭环,为学生提供300天高效备考支持。该产品聚焦高三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与备考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智能化的探索正逐步由局部应用走向体系化建构。AI 水手提出的“12345 系统模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模型以“师生机协同”为核心逻辑,在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同时,也推动教师能力提升,并兼顾家长和社会的有效参与;在五育融合层面,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一探索方向与本届服贸会教育服务专题展所强调的“融合创新”理念高度契合。前者通过实践路径展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复制样本,后者则在政策与战略层面提供了宏观引领。二者相互印证,共同反映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正在从理念倡导走向系统落地。
随着 2025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圆满闭幕,教育服务专题展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双向留学以及高校成果转化等前沿实践,反映出教育服务贸易正朝着标准化、国际化和场景化方向不断迈进。
- 上一篇:新疆9月23日资讯
- 下一篇:一节课变30分钟!杭城一小学推出新版作息表,家长群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