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门 10 在当时情况下,第10兵团决定打这一 仗,毫无胜算
发布时间:2025-09-24 07:07 浏览量:1
作者:王洪光
守军将领对其兵力规模的叙述
今天研究金门之战,守军兵力规模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如果连敌军兵力规模都搞不清楚,还谈得上什么了解敌情。敌情不明,还 怎么研究和决定作战行动?
下面,我们通过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记 述,来了解当时金门守军的具体情况。
金门原守军是李良荣的第22兵团。后来增援金门的,确切地 说,去替换第22兵团的是胡琏第12兵团。
此时的第12兵团是淮海战役中被我军歼灭后重建的。该兵团原 于1948年8月由第10、14、18、85军编成,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李 良荣、吴绍周。
从胡琏与李良荣的历史上看,这应该是两人的第三次共事。
第一次,始于1941年,两人分别任第70军下辖师的师长。
1941 年7月,李良荣任第100军80师师长兼福州警备司令,当年该师转隶 第70军。
同年2月,胡琏任福建预备第9师师长后,该师由第49军转 隶第70军。
就这様,胡琏与李良荣第一次进入同一个部队,分别担 任第70军辖下两个师的师长。
由于在鄂西打败日军,胡琏于1943年7月升任第18军副军长, 当年进入国民党军事中枢,成为委员长侍从室高参。 一年后,1944 年8月,胡琏出掌第18军军长。在胡琏之前是罗广文任军长,罗广文 之前就是后来支持胡琏编练新兵的江西省主席方天。
而原来看起来 高胡琏一等的「黄埔一期」的「小老弟」李良荣,则一直在80师任 职,直到整编后担任整编第80旅旅长。1946年,李良荣升任第28军 军长、整编第28师师长。他这个黄埔一期比黄埔四期的胡琏整整晚 了两年才调正军职。
次年5月,李良荣又升任整编第23军首任军长。 而胡琏早已于前一年升任整编第18军军长兼整编第11师师长。
直到 1948年8月,胡琏、李良荣才一起升任第12兵团副司令,两人再次平 级共事。这就是胡、李二人第二次共事。
说来也是有缘,当初继胡琏之后任整编第11师师长的就是后来 我军打金门时任第12兵团19军军长的刘云瀚。
这次在金门,应该是胡琏和李良荣两人第三次共事。两人虽多 次共事、职务交替上升,但互相在仕途上不构成威胁,大体能相处 得宜。
金门战后,第22兵团即遭到打乱重整,李良荣失去兵团司令之 职,兵团番号也归属后来在四川起义的郭汝瑰部。
虽然李良荣部对 金门之战贡献最大,但李良荣并没有舆胡理争功。不仅李良荣,原 第22兵团几乎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任凭第12兵团、青年军、汤恩伯 总部相互争功。
战事刚结束,东南行政长官公署陈诚亲赴金门前线 巡视,在第22兵团司令部召开检讨会,李良荣在会中除表扬友军战 功之外,未对本兵团之战绩提出报告,且嘱咐部下不要发言。
他在会前告诚部属:「功劳要让给友军,不要争,不可争。」
胡琏于战事结束后呈国防部长俞大维的一篇报告中说:
琏每钦仰李良荣将军之清高风范……独李良荣将军则 能矫正古人推功让名……世人每以古宁头之功使十二兵团 得享,琏则以为勿忘李将军也。
台国防部战史记载:
本作战之统一指挥,灵活运用兵力,当属致胜关键所 在,而李良荣之清高风范,绝对服从之军人本色,尤为令 人钦敬。
胡琏在《泛述故宁头之战》 一交中对李良荣评价颇高,称:
最使我感动者,厥为李良荣、沈向奎两将军之泱泱风度……战后不特未稍表功,且说:「若无十二兵团之增 援,则吾人的遭遇,诚有不可想象者。海岛作战,胜则灭 敌,败则被歼,吾人感激之不暇,何功之可争?」今者两 将军均已作古,每心仪其风范,辄为之肃然起敬。
多年后,李良荣离开台湾,经友人介绍去南洋经商,因车祸 身故。胡琏时任台湾当局驻越南「大使」,听说此事后,在由越 南返台时还曾专门去新加坡李良荣的墓前祭拜。
在《泛述古宁头之 战》一文中,胡琏写道:
曾赴良荣将军墓前献花祭酒,默祷之馀,回忆往事, 不禁脱口而出说:「忠肝义胆,来格来饕。」
并称读李良荣「功则相让,败则相拯。」可见,胡李之间相互 是尊重的。
言归正传,回头看看时任第12兵团司令官、战后任金门防卫司 令的胡琏在《泛述古宁头之战》 一文中是怎么谈金门守军的。
由于 胡琏原文较长,且半文半白,现在人看起来可能有点费劲,有兴趣 的读者可以自行寻找查阅原文,我们在这里根据胡链的记述,将第 12兵团到达金门之前的守军部属简要归纳如下:
小金门守军:
第5军军部,新第200师,兵力3000余人。
大 金门守军:
9月16日新组建的第25军,该军由空军机场警卫部队改编的新第45师4500人守金东;
青年军第201师两个团共5000余人守金西。
大、小嶝岛守军:
新编第25军所辖的新40师(欠118、119 团 ) 。
在这里,胡琏对有关第22兵团各部情况变化的介绍不够完整, 也没有说明第12兵团自己的兵力规模。
但胡在文中曾专题介绍其兵团之编制简表:
胡琏第十二兵团编制简表
据胡琏称,除保安团改编的两个师(13师、56师)外,第14师缺 少被装和武器弹药,其余6个师「均可效命疆场……各师轻便装备, 粗告充实」。
考虑到第19军是1949年10月5日仓促编成的,因此胡琏 所叙述的,应是增援金门之前各军、师的最新情况。
那么胡琏所称的这9个师的兵力规模具体如何?胡在文中有这様 一段话,我们原文摘引如下:
该十八师各团各有干部(军官、士官)五百余人,每 县征集新丁千五百人,即为两千余人之团。
第18师下辖第52、53、54团,按照胡琏所称,如不考虑师直属 部队,则第18师应有6000人之众,加上师机关和直属部队,总数应 该有7000左右。
第19军14师师长罗锡畴后来曾经回忆说,他所领导 的第14师有3个团6000余人。这与胡琏的叙述是吻合的。
关于第12兵团编练的总规模,胡琏在文中说,国民党军国防部 当时曾有所明确:
对于本部人员补充计划,指定由浙、闽两省各征新兵 三万人,江西一万五千人。」
也就是说,国防部同意胡琏编练的总兵力是7.5万人。这个数字基本上是两个军的编制员额之和。
因为早在1948年8月,蒋介石在 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时,除了决定正式取消整编师、旅的编制和番 号,恢复军、师的原有编制和番号之外,还决定将「军」定编为35000 人。
后来,国防部要胡琏增援广州,而陈诚则派罗卓英找胡琏增援 金门,怎么办?
胡琏在《泛述古宁头之战》中写道:
十二兵团在国防部的补给名单上,仅两个军,今我实 有三个军,以其中之一军,调防金门,似无问题。
这从侧面证明了,国防部当初同意胡琏编练的就是2个军,是胡 琏后来自己超编了1个军。兵团副司令柯远芬将胡琏扩建新军的举动 称之为「大胆」,其原由便在此。
胡琏兵团3个军,按照满编算有10.5万人,即使按照比较保守 的60%的满编率计算也有6.3万人,按照80%的满编率计算则有8.4万 人。
如果真如后来刘云瀚所言满编率只有60%左右,胡琏何不首先 充实原编制部队,为什么要冒着违抗命令的风险新建1个军呢?
因 此,当时其兵力规模应该超出国防部规定的2个军、7.5万人的总规 模。那么扩编为3个军后的总体规模,必然更大。
派出增援舟山群岛的第67军,增援金门的胡琏兵团部(按照 5000人计)及第18、19两个军(每军按3.5万人计),总兵力满编情 况下有7.5万。
第18军43师未去,减去其4000余人,总增援兵力满 编情况下应达6.7万人左右。即使按照65%的满编率计算,也有近4.4 万人。
根据胡琏的助手、时任第12兵团副参谋长王文的介绍,12兵团 编制情况大体如下:
1949年10月初间,在汕头由原辖2个军扩编为3个军,分别是第 67(军长刘廉一)、19(军长刘云瀚)、18军(军长高魁元)。
9月27日第67军(时称第10军)奉陈诚命令增抵舟山。故这里只介绍第18、19军的编制情况。
第18军辖第11、43、118师,第43师属新编成师,随方天增援广州去了,暂且不去管他。
为弥补此缺口,另调江西保安部队改编的2 个团予以配属:
十一师和一 一八师都是加强师,十一师搭载了郑执庆 所部之团,一 一八师搭载缪爱君所部之团,均为四个团。
第18军和第11师是陈诚创立的「土木系」最著名的部队,第 11师又是第18军的主力,陈诚、罗卓英、胡琏、刘云瀚等都曾任过 该师师长。
「土木系」的「土」拆开即「十一」,「木」拆开即 「十八」,蒋介石中央军嫡系陈诚系统以「土木」为标喆,可见 蒋、陈对这支部队的倚重。第11师在对日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我 二 、三野部队作战,都有可述的战功。对这様一个师,胡琏在兵力 和装备上予以加强是可以理解的。
另据王文记载,第18军由汕头出发「驰援金门」。到达金门水 域后,高魁元在船上下达了两项命令:
第11师31团驰援大嶝岛,支 援第40师;
第11师33团,在双十节前往厦门游行稳定民心。
关于第19军,王文说:
第19军是1949年10月初才仓促编成的。
该军下辖3个师,其中罗锡畴的第14师是由第18军拨来的,
尹俊的 第18师是由第67军(原称第10军)调来的,
第13师是由江西保安部 队改编的。
10月22日,成军刚半个月的第19军到达金门料罗湾水域 后 , 因 风,卸运「非常艰难」。
关于第12兵团登陆金门岛的总规模和原第22兵团的规模,王文 在其文章中分析「古宁头大捷的几个决定性因素」时,在第二个因 素「兵力的优势舆士气的高昂」一部分,写道:
在十二兵团未驰援前,金门守军,古宁头地区仅二个 防守团,另外还有一个机动团及一个战车营;
在金门岛其 余地区,所有战斗部队,也不过是四十五师、二十二兵团 的警卫团及四十师的余部,兵力上无论如何不及匪军。
十二兵团主力的及时驰援,包括二军共六个师,合为 二十个步兵团约六万人,兵力自然大增。
这段文字,是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第12兵团增援兵力 规模的最具体的表述。
第18军11师少将师长刘鼎漠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说:
十一师是个大师,当时我担任十一师少将师长,辖四 个步兵团及直属部队,约一万多名官兵 ……
我们十一师于民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六日, 位置广东汕头,奉令登轮海运,全师即分由四艘轮船装 载……
对刘鼎漠的话,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刘说第11师有4个团,这舆王文的说法是吻合的。
第二,刘说第11师有1万人,胡琏说每团2000余人。那么四个团 当有8000到9000人,加上师直部队千把人,这様合算下来勉强算有 小1万。
第三,刘说第11师分乘4艘船。
根据前面28军电台队长姜从华的 记述,每艘登陆舰的装载容量是3000人,实际每艘船能装载2500人 就算满载了。这様算来,4艘船差不多正好万把人。
这三点彼此相互支持,而且舆王文和姜从华所言基本吻合。也 就是说:第11师有4个团1万人左右的规模是可信的。
台国防部史政局编写的《金门保卫战》关于作战过程的描写都 提到以下的部队番号:
兵团:第12、22两个兵团。
军:第25、18、19三个军。
师、团:第201师601、602团、师直75炮连;
第18军118师352、353、354团,
第11师31团;
第19军14师41、42团、
师直迫击炮连, 第18师52、54团;
要塞炮第2总台;
炮兵第3团第7连、(炮14团第1 营)重迫炮第1连;
战车3团第1营1、3连。
该文合计共出现2个兵团、3个军、5个步兵师、10个步兵团、3 个特种团(包括要塞炮台、炮兵3团、战车3团)的番号。
由于战斗仅发生在大金门岛,而且仅限于金西沿海浅近纵深 地带。所以小金门岛的守军番号在此文没有出现,大金门岛东、岛 南及岛西金门县城一带一些其他未参战的部队文中也没有涉及。
所 以,实际的兵力规模要远大于此文中所说的。按照每团2000人计 算,10个步兵团就是2万人。这就是大金门岛实际参战的兵力规模。
关于编制规模舆实际兵力规模,时任第19军长的刘云瀚后来曾 说道 :
我军战志坚强: ……但仓促成军,兵员装备奇缺,补 充困难。如步兵连只有四至六挺轻机枪,重兵器更缺;各 部员额则仅及编制的百分之五六十不等,尤以第十四及第 十三两师为最……
第19军比第18军成军晚,总体装备情况要比第18军差,尤其是第13、14师。
罗锡畴的第14师是由第18军调整到第19军的,拨来 时把全副美械装备交给第18军其他师,自己则接收了少量的国械装 备。罗锡畴焉此愤愤不平,上岛后找刘云瀚叫屈。
第13师则是由保 安团改编的,装备更差一些。
第11师舆第118师都是4个团、1万人规模的加强师,第18师3个 团6000人。
3个师的实际兵力应该有2.6万人左右411。
第14师9000人,第13师6000余人,第12兵团和第18、19军的直 属部队共3000余人,第12兵团总兵力:4.4万人。
这个规模,舆上文 推算的4.4万人(按照65%的满编率计算)的增援规模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对守军兵力规模、增援规模及其部署情况作个总结。
第 一 、12兵团增援前金门地区原守军
第二、12兵团18军增援后的守军部署
10月9日,第12兵团18军(欠43师)登陆金门,由第22兵团李良 荣指挥。
增援的第18军包括第11、118师两个师。
第11师31团增援大 嶝岛,后退守大金门岛;
第33团增援厦门,后整体返回,增援小金 门岛。
第18军其他部队随军部同时登陆大金门岛。
第18军到达后, 李良荣对岛上守军兵力部署进行了重新调整,如下:
( 一)大金门岛
1.第18军
第18军部:初到时驻扎金东山外,战前转移至琼林,战斗打响 后转移至湖南高地。
第11师:除第33团增援小金门外,第32团、独立团、保安团 等该师余部驻防金东南半部的田浦、蛔殻墩、料罗、新头、沙头地 域,师部驻山外。
第31团退守大金门后转为师预备队,并补充了第 11师警卫营全部兵力,部署在金东埕下一带。
第118师:全师为机动打撃部队。
第352团驻金东沙美;第353 团驻顶堡,战前被指定为负责金西北部海岸防御的第201师预备队;
第354团、独立团、师部驻琼 林附近。
战车第1营 1、3连共6个排 22辆坦克,分 成三组,分 别配属第118师 3个团。
第18軍初上金門島時指揮部就設 在這棟小樓。
2.第25军初在金门县城基督教会楼,后第19军也来此。
战斗打响后不 久,两个军指转移至湖下东南部、紧挨东坑的132高地。132高地东 侧就是当时由金门县城到古宁头林厝的一条简易公路。
第40师:
118、119团在大嶝岛基本被全歼,残余甚少,仅120团 建制完整,该团部署在汤恩伯总部所在地附近,「水头之西南角」。 其中,该团一营部署前沿接近双乳山一带。
第45师:
驻守金东官澳至琼林(含后沙)一线海岸,4500人,3 个团分别是第133、134、135团,师部驻沙美。
第201师:
第601、602团,欠603团,隶属青年军第80军,增 援后归第22兵团25军指挥,驻扎金西垄口、古寜头、湖下、埔边、 金门县城一线海岸。
第201师指挥所在湖南高地。
第602团3营及201 师工兵营任师预备队,控制于顶堡、双乳山间地区。
师属炮兵位于 下堡附近。该师在我攻撃战斗中首当其冲,基本失去战斗力。
第601团:
1营守备132高地、湖下、金门县城构成的地域,
2营 守备安岐沙滩小溪沟至西一点红海岸,
3营守备自西一点红起的整个 古寜头北部海岸。
上述3个营9个连中包括3个机枪连。
团直共有4个 连,分别是团部连(含1个警卫排,其他排性质不明)、卫生连、迫 撃炮连、47炮连。
团部连、卫生连输送排占领52高地;
81迫撃炮连 在林厝至埔头间阵地;
47炮连配置不明;
团指在132高地。
第602团:
3营守备垄口至小溪口,
2营位于东一点红及湖尾乡高 地附近海岸。
1营舆战车部队及118师353团,右出后半山——西山进 出于东一点红、观音亭山东北侧,左出顶堡、西保。
(二)小金门岛
第5军200师,归第5军李运成指挥的第11师33团。
第三、第12兵团部及第19军的登陆时间舆部署
第19军10月19日,第12兵团部及第19军奉命开始由潮汕增援金 门。
22日夜船团到金门料罗湾,因风高浪急、缺乏登陆设备,无法 及时登陆,延至23日夜,才开始陆续登陆。
10月19日,第12兵团司令部及第19军由潮汕转移金门接防。
22日夜,船团到料罗湾,风大无法下船。
23日16时,第53、54团乘「有庆轮」在小金门登陆。大金门岛 战事打响后,25日第54团乘108艇在大金门岛登陆。
23日夜,第12兵团部、第19军部及直属部队,第13师师部,第 37、39团登陆。
第12兵团部,进驻金东塔后;
第19军部及军直属部 队进驻金门县城。
因来不及架设通信线路,根据李良荣指示舆第25 军合署办公、指挥两个军作战。
第13师及第37、39团进驻金门县城 附近,其中第39团为第19军预备队,主要在金门城北侧高地展开部 署 。
战斗打响后,第19军和第25军指挥部转移至132高地。
24日,第18师师部及第52团登陆,进驻琼林。此后师指挥所转 移,但师后方指挥所仍在琼林,负责弹药供应。
24日黄昏,第14师师部、第42团在新头登陆,进驻金门城南吴 厝及金门旧城间。
24日晚,第41团登陆进驻顶埔下。
25日晚,第14师40团登陆,归第11师指挥,守备官澳。
战后登陆部队,第13师38团。
未参战的守军统计:
小金门守军皆未参战:
第5军新200师,第18军11师33团、第19 军18师53团,共约7000人。
大金门守军未参战的有:
汤恩伯总部警卫团;
第22兵团警卫团,
第45师133、134、135 团,
第40师120团;
第12兵团警卫团;
第18军11师32团、独立团、 保安团,
第118师独立团;
第19军13师37、38、39团,
第19军14师40 团 。
以上合计3个警卫团、12个步兵团,共15个团,总规模在2.8万 人左右。
如果加上3个军部和8个师部的警卫营,共计11个,排除补 充第31团的第11师警卫营,还有10个警卫营,总规模可达5000人。
整个大金门岛未参战兵力总数,应该在3.3万人左右。
大小金门岛未参战的部队规模总计达到4万人左右。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根据台国防部史政局编写的《金门保卫 战》中关于作战行动的描述,共涉及10个步兵团,按照每团2000人来算,守军实际参战规模有2万多。
故,金门地区守军总规模约有6万左右。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当时大、小金门岛守军总兵力约在 60000人,其中小金门岛7000人,大金门岛53000人。
这様的守军规模,大大超出了我第10兵团、第28军前指对守军 规模的掌握,我军哪怕把准备打大金门岛的6个团全都送上去,也无 法改变最终的败局。这也舆「计算机仿真报告」中的「6个 团案」的结论是一致的。
结论是:在当时情况下,我第10兵团和第28军前指决定打这一 仗,毫无胜算,在决策上是根本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