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观察:上海智能工厂赋能制造业跃迁

发布时间:2025-09-24 13:02  浏览量:1

在全球工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智能工厂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正以颠覆性速度重塑全球生产力格局与生产组织形态。

中国如何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正成为这一命题的重要注脚。这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的工业盛会,已成为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前沿窗口。

作为中国智能工厂建设的领跑者,上海的实践颇具样本价值。目前,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19家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29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54家上海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蝉联国内城市榜首。尤为亮眼的是,去年上海更是一举拿下国家级智能工厂和系统解决方案“双料”冠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

工博盛宴:近300项全球首发彰显智造实力

在上海电气展位,观众们饶有兴致地围在一个沙盘模型边,上面演示的是全球首个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这将开启中国零碳燃料的全球应用征程;柴孚展位上身躯庞大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据市场主管曹家昊介绍,这是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kg的重载工业机器人,打破了全球工业机器人负载极限;近五米高的钻耀之心2.0矗立在西门子展位上,成为瞩目的焦点,上面集中展示了132款自动化、运动控制及数字化产品;我国首个自主核级数字化仪控平台"和睦系统"亮相中广核数科的展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核电站建设从此不再受制于人。言语背后,折射出一个工业强国的骄傲底色。

上海电气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本文图片由受访企业供图

西门子钻耀之心2.0。

近300项全球首发、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顺利启幕中,它们竞相登台。从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操控到核电机组的磅礴动力,从AI赋能的工业母机到绿色甲醇的零碳实践,让络绎不绝的客商和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非凡魅力。3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家展商、近300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7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观众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见证了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每一步跨越,也彰显了走过27个年头的工博会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工业盛会的地位。

展会展现的创新成果背后,有上海的一份努力。上海系统性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的战略布局,通过制定《推进上海智能工厂建设领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全面推进"20035"工程,目标是到2025年新建设200家智能工厂、20家标杆工厂,实现三个全覆盖和五个核心指标倍增,推动“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的整体跃升。

上海企业在工博会上百花齐放,正是上海这套成熟、可复制的“智能工厂领航计划”进入规模化、深度化应用阶段的最佳印证,彰显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行示范与引领带动作用。

现场目击:智能工厂破解制造业痛点

上海闵行,JAKA节卡机器人创新园区,今年刚刚投入使用。其占地超2万平方米,未来将建设成集机器人本体、零部件、机器人配套等产业链上下游聚集的园区。走进园区的展示厅,可以看到最新的科技成果,JAKA高精度协作机器人熟练地用机械臂在一杯咖啡中拉花,精准勾勒出图案和字样,从研磨咖啡豆到拉花全程仅需1分钟,丝毫没有晃动。JAKA Lumi具身智能平台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开箱部署,其集成的12自由度协同运动系统和多模态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JAKA节卡机器人创新园区。

正在本届工博会面向全球首发的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属于AI+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突破多项行业痛点。据园区的节卡机器人具身智能业务创新团队负责人刘金明介绍说:“该平台实现从点位编程到作业能力泛化,是下一代工业智能核心能力的技术底座,可赋能工业现场从任务开发到实机运行全流程提效。将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这也是现在JAKA最新的使命。”

另一个参展的上海企业,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广核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的重要发展平台,这里有全周期全范围仿真验证平台、和睦系统、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RAMS技术实验室、电力网络安全靶场等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汇聚了众多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和睦系统"在本次工博会上备受瞩目,它如同核电站的‘神经中枢’,控制着核电站上百个系统、上万台设备的运行,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已应用于包括“华龙一号”“VVER机组”“高温气冷堆”在内的33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实现了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和堆型的应用全覆盖。

中广核的创新不止于核电领域。其自主研发的风机控制器"和睦长风",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取得海上、陆上大功率机组双应用的产品。而网络安全产品"和睦卫士"和高负载核安保集群系统"和睦天盾",则构建了完整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智慧安防创新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结合沙盘介绍了“和睦天盾”系统在不同场景中的低空防御、无人机探测等安保应用。

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智能工厂建设还呈现出"梯度推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根据重点产业不同特点,有序推进老工厂改造升级,以智能化改造减少人力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如透平智联2.0-基于AI能力的企业级数字化生态,在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全厂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工厂数字化转型实现阶段性突破。据上海汽轮机厂叶片中心计红章介绍,8月下旬,上海汽轮机厂叶片中心打造的叶片柔性自动化加工产线正式上线。投产近一个月以来,该产线的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12%-15%,每万片报废率直接下降至0,预计年均创造经济价值300余万元。

上海汽轮机厂。

另一方面对新建智能工厂要求需达到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及以上。这种既注重存量改造又严控增量标准的做法,确保了智能工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全球竞逐:中国智能工厂的突围之路

这些智能工厂的实践表明,上海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正在从单点技术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迈进。通过打造"产业大脑"和"工业硬底座",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一业一策"智能制造专属方案,上海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工厂建设路径。

技术自主化是上海智能工厂建设的显著特征。以上海为例,通过首台套、技改等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过去8年中55%的技改项目支持智能化改造升级,国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的覆盖率达到30%。中广核"和睦系统"的突破性成就,正是这种自主创新战略的生动体现。该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核级数字化仪控技术的国家。

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是上海智能工厂的另一特色。数据显示,上海已建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同时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这种"智能+绿色"的双重转型,使上海智能工厂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中占据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输出能力正在成为中国智能工厂的新优势。节卡机器人已在全球设立九个分支机构,服务近百个国家的客户,部署机器人近3万台,其协作机器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1.9%,稳居首位。这种"上海大脑、全球智造"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特色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走向世界的新路径。而中国核电技术也从曾经几乎是一张白纸,一路逆袭,到如今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出口到英国、南非等国家,成为世界核电领域的领军者。

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化智能工厂建设,以“5T融合”技术体系(IT、OT、CT、DT、ST)为核心,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这场全球智能制造的竞赛中,中国正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上海在本次工博会上的展示,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集中呈现,更彰显了一个制造强国崛起的创新轨迹与发展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