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七年,为何不痒?

发布时间:2025-09-25 13:28  浏览量:1

“七年之痒”这件事,不仅存在于亲密关系中,在综艺市场同样适用。很多经典IP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观众流失、关注度下滑的问题,而《令人心动的offer7》(后文简称《offer7》)却好像打破了“七年魔咒”。

作为一档全素人求职节目,《offer7》在开播当日拿下猫眼专业版综艺热度榜日冠,而在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大量地关于这档节目的相关讨论,实习生们的“命运”依旧牵动着观众的心。

《offer7》,何以七年不痒?

offer也有“变形记”

变,是《offer7》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观众永远是需要新内容去刺激的。之前《offer》系列做过律师、医生以及建筑师这些相对更理工科的职业,这一季聚光灯则打到了新传学子身上——以主持人作为这一季的主题。

这种职业上的“变”,能很直接地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信很多人都会这么觉得“一听到律师、医生这样的精英职业,就会觉得有准入门槛,所以只能看看热闹”。而这一季《offer》不再是精英感十足的高端局,“主持人”这个职业更能让观众在节目中找到共鸣,他们不是将《offer7》当热闹看,而是有能够参与其中。

当然,伴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连接,大家都想要有发声的身份,自然也会关注“主持人”这个职业。

这种刻画对象的“变”,为节目提供了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批确实有真需求、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新观众。

与此同时,这一季的赛制,也有了新变化。

这是《offer》系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第一期就要产生两个淘汰名额,换言之前来角逐的他们之中,有些人连与其他竞争对手合宿的机会都没有就要离开。

赛制的变化,无疑最大程度激发了实习生们的斗志与潜力,谁也不愿意第一期就遗憾出局,而这种斗志与潜力反馈在观众眼中,就是更精彩的表现。

当然,观众爱看《offer》也因为它是就业环境的一种即时反馈。《offer7》的“变”不仅能够帮助实习生个人出圈,同样与当下的就业环境有紧密相连之处——展现出价值,才有被人记住,获得进阶的机会。

比如第一期的“实战”,在这场淘汰赛中诞生了不少让观众垂直入坑的名场面。

十位实习生被分为访谈与新闻两个大组接受考核,访谈组要通过抽签决定谁来采访易立竞、谁来采访梁田。而新闻组则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播报并进行专家连线。

说实话,哪一组考核都不容易,而实习生们的业务能力与个人性格,也得以通过这场实战有所展现。

相信很多人在节目最开始的半小时,对那个叫庞铮的女孩并无深刻印象。论学历,她在几个人中并不拔尖;论资历,她毕业后没有继续从事主持人这份工作,距离行业好像也有点远;论记忆点,她也没有海外院校深造的经历,缺乏让人一下子就记住的标签。

可就是看起来没什么记忆点的庞铮,就访谈环节给了观众极大的惊喜。

她在短时间内,为自己的访谈节目想了个颇有记忆点且双关的栏目名——《庞观者清》。这种用心,一下子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她身上,而她与梁田的对谈,虽然有小小瑕疵,但总体上完成度很高,是一次出色又有干货的对谈。

新赛制其实在无形中解决了职场真人秀存在的问题:素人本身就缺乏记忆点,观众对他们是陌生的,而且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很多人没时间去等素人在节目中慢慢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高压紧张的赛制,则在开局“逼出”实习生最有记忆点、最闪光的一面。

是对手也是朋友

当然,观众爱看《offer》系列,不仅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一些行业的好奇心,也因为在实习生的竞争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这一季的张诗雯和李宇嘉,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同班同学,也是第一名和第二名。巧合的是,无论是第一次实战的新闻播报、还是第二次考核的专题策划,她们两个都站在互相竞争的位置上。

在新闻播报考核中,张诗雯与学弟侯梓泰一组,经验丰富的她很快掌握了节奏,并且带着学弟顺利完成新闻播报,拿到了新闻组第一名。她的表现获得四位带教老师的交口称赞,臧熹更是毫不掩饰对张诗雯的欣赏,认为她“已经可以直接上手干活儿(正式播新闻)了”。

李宇嘉在新闻播报考核中因为慢了一步,没有找到搭档,所以要自己一个人完成两个人的工作。这原本在带教老师眼中是个加分点,她前半程的新闻播报也确实完成得十分出色,只是在后面的连线环节,因经验不足导致“崩盘”,没能拿到分数。

这一场“对决”,张诗雯暂时胜出。

而在第二场考核,即专题策划考核中,访谈组和新闻组的第一名自动成为队长,剩下的6名实习生去选择自己要进入哪个组,如果超出人数上限,则由组长进行反选。李宇嘉选择了张诗雯,但张诗雯因为想在节目中尝试更多的风格和可能,期待新的火花,所以选择和其他人合作。

在当天下班收工回家的路上,张诗雯踌躇许久,还是对李宇嘉问出了那个问题“你心里会不舒服吗,我没选你这件事”。这个小细节,或许与她们整个的竞争并无太大关联,但却让人有种莫名地感动:尽全力的迎接赛制挑战是知己之间的尊重。

说回第二次考核,这对“天选对手”再次迎来逆转。

张诗雯的业务能力过硬,但或许是因为还未正式进入社会,她的统筹经验并不丰富,做组长想要每个成员都畅所欲言开心地推进项目固然是好,但却因为“想要每个人开心”而导致选题总是难推进下去。

反观加入庞铮组的李宇嘉,她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敢于下决定又懂照顾组员情绪的组长。她们的选题得以顺利地推进下去,并且最终得到带教老师的一致认可,每个人都拿到了宝贵的10分。

就在庞铮组为了胜利开心时,同样是李宇嘉敏锐地察觉到了张诗雯的低落。她走过去,没有说太多宽慰开解的话,而是拍了拍她的肩膀。一切懂得,都在这个简单的动作中。

这一对校友的友情线与竞争线,相当感人且很有戏剧性。而这样的良性竞争关系,也是观众爱看《offer7》,愿意持续去谈论的原因。

受益不止实习生

除了更新鲜的职业切口、更紧张的赛制,以及实习生们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我们从观众反馈中发现了关于《offer7》为什么好看的另一个原因,而这或许也是这个IP能够七年不痒的真实原因。

它不仅仅给一些优秀的年轻人提供了直接进入头部平台、与业内前辈并肩作战的机会。对屏幕外的观众而言,它也提供了精神鼓励。

还是那个叫庞铮的女孩。她的故事,其实在大众中颇具代表性。

庞铮是上戏科班出身,可是因为家庭变故却走上了与她原本职业规划完全不同的路,“我家人病了,我急需用钱,带货主播是当时我能找到的最优解”。

她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自己就在切身经历着。当然所有因为变故而远离梦想的人,总有一份意难平,想着自己在情况好转后,回归初心,可又担心自己因为离梦想太远,已经很难再回到当初。

庞铮则通过自己的故事与行动,告诉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只要心怀梦想、时刻做好准备,什么时候再出发都不算晚。

做带货主播让她有着丰富的临场反应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强亲和力与统筹力。带货主播这个职业,看似与主持人关联不大,实际上这些技能的积累都可以复用到主持人的日常工作中。

在分组的时候,庞铮能够很清晰地找出专题策划的大框架,并且迅速为组员们分配任务。同时她也敏锐觉察到了其他组员的情绪,在大家决定要做团播前,多次询问李宇嘉,“你会不会觉得(对这个选题)有疑虑”,在确认大家的意愿后,迅速推进选题进程。

每一个脚步都会成为未来的助益,即使它可能并没有踩在你最初设想的那条路上。

节目中的许多工作方法,也能够给与观众最直观的启示。比如带教老师在聊找选题时的衡量标准,完全可以用到普通观众的生活中。两位组长的带队风格,以及因为她们的个人风格使得团队协作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等等,对于那些需要团队协作的职业来说,也具备参考意义。

《offer7》之所以能打破“七年魔咒”,不仅仅是因为它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扎根于真实的职场生态与大众的情感需求。它不再是单纯展示精英成长的舞台,而是成为了一个连接职场与生活的桥梁——实习生们的故事里,有观众自己的影子;节目中的职场智慧,能直接解决观众的现实困惑;而那些关于梦想、坚持与成长的内核,更是给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温暖与力量。

对观众而言,看《offer7》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群年轻人一起经历了一次职场试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能看到别人的成长,也能反思自己的人生;既能学到实用的方法,也能获得精神的慰藉。这种双向受益的观看体验,正是《offer7》能够持续吸引观众、七年不痒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