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血色高粱的真实爱国主义用实证击败对小说的污蔑
发布时间:2025-09-26 07:51 浏览量:1
转自有素质的大学生
01|被误解的真实
《红高粱》总是容易被误解。有人说它“血腥”“野蛮”,有人甚至怀疑作者“爱国心不足”。奇怪的是,这些批评往往来自只看过片段的人,他们凭零散的文字就急于下结论,好像掌握了文学的最终标准。
这种误解背后,是对真实的抗拒。莫言写得直接,他不粉饰战争的残酷,也不掩盖人性的复杂。这让人不得不面对过去的伤口,而正是这种直面,才让作品闪烁着最深沉的爱国光芒。
高粱,是《红高粱》的灵魂,那片红得像血的土地,不只是背景,它承载着生命,也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红高粱》的爱国主义,不是作者喊出来的,而是需要读者在那肆意的激情中去体会的。
高粱在阳光下疯长,秋风里摇曳,在子弹和鲜血之间见证生死。它象征着坚韧,也象征着执拗。九儿、余占鳌、他们的身影都与高粱交织——在土地上抗争,也在土地上守护。
如果没有对土地的深情,就没有这部作品的灵魂,如果没有对民族的关切,就没有那种令人震撼的热烈与执着。可是这部诞生40年的小说、这部获得国际声誉的杰作,竟然被冠以“抹黑丑化八路军”,“美化日军”等等帽子,如此颠倒黑白倒行逆施,若没有人正本清源,中国文学可真的没人了,我中华岂不是又要“沉默”了?
02|血肉之躯的爱国
有人说《红高粱》人物“粗野”“野蛮”,却没有看到他们背后的力量。
九儿、余占鳌,不是完美英雄,他们有恐惧、有欲望,也有局限。但正因如此,他们才真实。面对侵略,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血肉之躯抗争。
九儿在暴行面前坚持,余占鳌带领族人迎战敌人,这些都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当生命与民族命运交织时的选择,是血肉的抵抗。
有人说莫言带有鲁迅的影子。的确如此。鲁迅写《阿Q正传》,是要唤醒民族的清醒,写《药》,是要揭示麻木与荒诞。
莫言写《红高粱》,同样直面血与火,把民族的伤口呈现出来。如果说鲁迅的文字像警钟,那么《红高粱》像呐喊,震得人心都在颤抖。两者都在问,在苦难面前,民族如何自救?
《红高粱》延续了现代文学的爱国传统,没有把苦难写成哀叹,而是写成抗争的史诗。
03|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见证
1986年《红高粱》出版时,中国正经历社会大转型。经济改革刚刚起步,但历史的记忆仍清晰。莫言选择抗战题材,不是重复口号,而是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伤痛。
张艺谋的电影版,把高粱地里的枪声、呐喊、血与火搬上银幕,赢得国际认可。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残酷环境下守护家园的勇气,也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小说里,九儿、余占鳌的抗争,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民族的生存本能。高粱、血脉、家族史与抗战史交织,让爱国主义落地在每个人心里,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有人说《红高粱》血腥、荒诞,甚至质疑莫言的爱国。战争残酷,人性复杂,历史本就没有完美的英雄。如果不直面这些,爱国主义又从何谈起?
《红高粱》所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精气神。文学回归到人本身,这是新时期文学的特征。
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因为他在日本看到中国人被砍头的影像,发现了“国民的怯懦”。他的《呐喊》他的《热风》,看这书名,一股火热的激情扑面而来。
真实的历史,抗日战争初期,日本鬼子三四个人就占领一个县城,见迟浩田将军的回忆。
《红高粱》就是要重新审视和塑造中国人的精神。莫言举起《红高粱》,像举起一坛埋了七十年的老酒,啪一声摔碎在历史的供案前:让我们重新嗅一嗅,中国人血液里到底还有多少酒精浓度,还有多少没被礼教、被恐惧稀释的原始血性!他写余占鳌绑着土雷扑向汽车,写九儿在枪声里把乳汁揉进儿子的嘴,也写他们打完仗后蹲在坟头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粗野、莽撞、甚至带着匪气,却是一种未被砍头仪式驯化的生猛。莫言用酒神精神对抗日神的“理性暴政”,用高粱地里的红,去补染被“怯懦”漂白的民族底色。
文学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幻觉,而在于还原真实。人物的缺陷让故事更动人,黑暗的历史让光明更可贵。莫言用文字守护民族记忆,他写最痛的地方,也写最深的爱国。
04|结语:高粱火焰里的温度
莫言作品早已用血与文字书写民族的见证,《红高粱》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当土地被践踏时,敢于用血肉去守护的勇气。文学有温度,它能让我们直面历史、理解生命、感受民族精神。
那些污蔑只能短暂喧嚣,而真正懂文学的人,会在高粱的火焰里看到不灭的希望。文明不会屈服于谎言,历史也不会遗忘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