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反重力”算法突破,1.8米机器人即将亮相!
发布时间:2025-09-26 13:17 浏览量:1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透露,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身高1.8米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进一步推动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迈向新高度。
人形机器人从之前常见的1.6米左右增高到1.8米,这绝非简单的尺寸放大,而是蕴含着重要的技术挑战和战略意图。
简单来说,将人形机器人做到1.8米高的核心意义在于,让它能更好地“融入”和“改造”为人类身高标准所设计和建造的现实世界,从而解锁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现代社会的工作环境,从工厂的操作台、办公桌的高度,到厨房的灶台、门把手、楼梯扶手,都是为平均身高在1.6米至1.8米的人类设计的。一个1.8米的机器人可以无需改造环境,直接使用这些现有设施,极大地降低了部署成本和应用门槛。
1.8米的身高带来了与成年男性相似的视野和手臂可及范围。这使得它可以在仓库中取放更高货架的物品,在装配线上完成需要较大垂直空间的工作,或在复杂环境中拥有更优的监控视角。
例如,在建筑工地进行天花板安装、高空布线、墙面粉刷;在物流仓库处理高层货架;在大型设备维护中进行高处检修等。这些任务通常需要登高作业,存在安全风险,高个子机器人能更安全、高效地完成。
更大的体型通常意味着可以搭载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更强大的驱动电机,从而提供更强的负重能力和输出力量。同时,更高的重心虽然对平衡算法提出挑战,但也意味着更大的步幅,在平坦地面上可能获得更快的移动速度。
在服务场景,如前台接待、商场导购、酒店服务中,一个与成人身高相仿的机器人会显得更“正常”,交互时无需人们刻意弯腰或低头,沟通体验更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在科研领域,例如测试汽车驾驶座、宇航服等为人形尺寸设计的装备时,1.8米的机器人是更理想的实验平台。
不过身高增加将带来的巨大技术挑战。
宇树科技之所以将1.8米身高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因为攻克这些挑战体现了其技术实力。
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倒立摆”系统。身高越高,重心就越高,质量分布越分散,维持动态平衡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轻微的晃动在矮机器人身上可能不是问题,但在高机器人身上就会被放大,极易导致摔倒。
王兴兴提到的 “反重力模式” 算法突破,其核心就是解决了高个子机器人在受到冲击后的全身协同平衡控制问题。这需要极其精确的传感器数据融合(如IMU、力觉、视觉)和实时、强大的运动规划算法。
根据立方定律,尺寸线性增加,机器人的体积和重量会以三次方增长。这意味着关节需要承受的力矩会巨大无比。如何在高强度、轻量化、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是对结构设计和材料科学的严峻考验。
驱动一个更大、更重的身体需要更强的电机和更多的电力,导致功耗急剧上升。这对电池技术和能源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大功率运行产生的热量也需要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来处理。
宇树科技推出1.8米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的“炫技”产品,开始向能真正进入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实用化”产品迈进。
成功驾驭这个高度的机器人,证明了宇树在动力学控制、算法、硬件设计等核心领域已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1.8米的身高是迈向“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一步。它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能像人一样,在未经特意改造的工厂、家庭、城市中自由行动并完成多样化任务的通用平台。
总而言之,身高是形式,通用是目的。高个人形机器人不是为了“看起来更高”,而是为了“用起来更像人”,从而真正成为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