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并非张杨二位将军主动发起,实则孙夫人才是幕后主要推手

发布时间:2025-08-30 08:20  浏览量:1

西安事变:几个结怨很深的人,是怎么盲棋走成“联手”的

说实话,要不是张学良晚年在美国受访时那句“我只是名义上的主角”,一般人还真不会多想。西安事变背后,到底是谁先拍了那桌子的?是谁拉开了这出惊天好戏的序幕?张学良说“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口里的“他”,指的是杨虎城,这话要真信,也许你会开始琢磨,人心到底是条多弯的小路。

1936年的冬天,北方冷得快能掉牙,张学良带着点“败兴而归”的疲惫,从洛阳回到西安。那趟他本来是打算当面把蒋介石劝服了的,可蒋还是蒋,耳朵一贯油滑,软硬不吃。张学良气鼓鼓地往回走,心里一边斟酌怎么跟杨虎城说,一边觉得,自己这点说服力,还是差点意思。

到了杨府,张学良一着急,说话比平常直白了不少。杨虎城却不像东北少帅那样锋芒毕露,他皱着粗眉,一边听,一边捻着手里的烟锅。几句交谈过后,突然一句“如果蒋公亲自来西安,那我们就学历史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何?”空气在屋里都哑火了。张学良听了,半天没吭声,但心里像是被人点上了一根火柴:这事,要真干了,可是一出大戏。

你要说此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已经是兵谏的死党了?其实远没有那么干脆。一个是东北贵公子,身世背景豪气滔天;一个是白手起家的老陕枭雄,骨子里的防备和泥泞,只是外人看不见而已。俩人本没多少信任,搁平日喝壶茶说几句国事就罢了,这回要不是外头天下真要塌了,谁肯轻易赌上性命?

可理想归理想,真要动手,他们都明白,自家的“梁山人马”未必就真靠谱。张杨两个人,心气有余,手段又差了点火候。关键这一把“火”,是谁点的?那就得把镜头转回到一个含笑无声的女人身上——宋庆龄,孙中山的伴侣,也是当时能扳动国内外格局的极少数女中豪杰。

事情不是忽然就到这一步的。往前追几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国上下闹翻了天。东北一夜成了别人的囊中物,可南京城那位老大蒋介石,一门心思想着自家地盘安稳,整出句“攘外必先安内”,一夜之间,仿佛整个国家只剩下他一门心思“清剿内乱”。全国骂声一片,蒋倒还斜着眼,端着茶杯。那会儿媒体都不像现在,吐槽得还算收敛,《独立评论》罕见地辣批:“不抵抗就是自掘坟墓。”

搞笑的是,差不多同时,北平大学的学生走上大街,喊着“不许日本人进来!”。有人回忆过,师大那会儿书桌底下都能听到街上的口号。可高喊归高喊,北平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大人物却越来越冷静,不为所动。

讲起来,国民党自孙中山走后,里面就跟窝头窝底暗流涌动。宋庆龄和何香凝这些曾经的拥趸,早就忍不住咬牙切齿:“蒋这人早跑偏了,做事越来越不讲道理。”彼时彼刻,国内“左”“右”派三天两头吵翻天。1931年闹出的“牛兰夫妇”事件,宋庆龄亲自牵头营救,侩子手老蒋暗地里还琢磨,是不是该把这个“麻烦亲戚”也收拾了。

可宋家三姐妹,不比旁人。这家姐妹仨本就各自站队,宋美龄在老蒋耳边一句句拿捏,反客为主,怎么也让蒋介石下不去决心。外面风波正急,蒋只得悄悄给自己松口气。什么压力?一头是胡子拉碴的日本侵略者,一头是红军山里磨刀霍霍,剩下的还是自己内宅政治斗争。蒋介石嘴里不愿意松口,其实手里已经开始偷偷联系“那一伙人”。

宋子文,就是蒋家的“财政管家”,跑去找宋庆龄,让二姐给自己拿个主意。宋庆龄不直接搭腔,而是绕了圈子,说出了一个叫董健吾的老同学。说起来,这董健吾可不简单,外头人只道他是“红色牧师”,其实心里那点铁血,没几个人能应付。他不只沾边基督教,还闲闲地在地下情报网里周旋。说白了,这人既玩得转福音书,也能玩得转上海弄堂里的黑话。

董健吾那时还有个正上小学的女儿,董惠芳。1932年的冬天,娘俩家里别说大衣,连棉袄都是补丁摞补丁,董健吾特意借来了一件皮衣给女儿穿。本来想让孩子暖和暖和,他临出门时还是补了一句:“你不是去求人,是去给国母干正事。”当时谁懂这是哪门子的秘密工作?天知道那一躲一藏的日子,多少小孩就是这这样被卷进了大时代的洪流。

就这样,董惠芳成了往宋庆龄家跑腿的“保密小使者”。这年头,小姑娘送封信,外人看着不显眼,暗地里这趟路注定危险。1936年初,董健吾拿到宋庆龄一纸简短的便条:“约个时间,来家里说事。”董健吾第二天就拎着脑袋去了。宋庆龄递给他封信,交待得很干脆:尽快去陕北,把这信交给毛泽东、周恩来,其他一切听天由命。

董健吾其实心里清楚,自己不是去玩命运游戏。他用个假名周继吾,拿着“财政部特派员”的头衔,身上还有孔祥熙盖章的任命函。这可不是在上海办学堂,是在跟时间和警备赛跑。至于临走前宋庆龄递过来的那句话——“不行时找张学良”,老董咂摸了许久。张学良此时虽说是蒋的嫡系,可谁不明白,大人物心里弯弯绕绕,表面笑呵呵,内心早已风雨交加。

结果呢?董健吾辗转找到张学良。其实张学良还是有点狐疑,几番暗查甄别,得了南京确认才放下心来,把自己的小飞机都给腾出来了,还派人一路护送。二月尾,董健吾和张子华终于抵达瓦窑堡,信送到毛泽东手里,国共正式开启了“再谈一次”的机会。

你要说,把联共抗日的调门真给拉高了,这董健吾其实就是第一个“线下联系人”。后头的风起云涌,其实都是他和宋庆龄种下的线,把国民党的权贵、延安的红军、地方军阀一环套一环地都牵连进来。

如果把西安事变当成一台八音盒,真正转动开关的,其实是宋庆龄悄悄派去的一封信。许多风云人物真正在夜长梦多时,都忍不住要试探彼此心里的那口暗火。蒋介石松口气,又听着南京的回音,还得瞪着那些胡子拉碴的探子防着地盘不被“兄弟们”给翻盘。

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安事变前夜,张学良私下找叶剑英,商量的不是如何剿共,而是怎么“别再闹下去”。老蒋命他进攻红军阵地,他却半夜踱步,言语之间满是犹豫:“咱再打下去也不是法子。”苦思冥想,最后一句“苦迭打”——意思就是动刀子,也不得不提。

那会儿少帅刚收到苏联“外蒙独立成功”消息,心里一乐,觉得自己还可以试试更多可能。有人偷偷跑去南京,递上中共中央写的信,把毛泽东的愿望和宋庆龄的“中介建议”带到国民党核心圈。有些信息传到上层,是直接刺激了“一统战线”从空谈变现实。

当然,蒋介石那边也不是傻瓜。他让张学良和杨虎城来“剿共”,其实一心想着“借刀杀人”,不论哪边赢了,自己都能坐收渔利。张学良明白“都被领导使唤,也没什么好下场”,又有几次苦劝无门。蒋倒是很坚决:“你就是抬枪指着我脑袋,我也要剿共到底!”想想看,前头刚叫宋子文去搭中共的线,后脚却又派儿子扫山清红军,人心的分裂,有时真比战争本身还叫人琢磨不透。

就是这么被动推来推去,西安事变爆发了。双方都气得脸发紫,外头纷纷扰扰,谁都不肯认怂。毛泽东和周恩来快速应变,宋庆龄那边也动用了国际舆论。史沫特莱这个美国女记者,本来在宋庆龄庇护下进了延安。头版头条一出,蒋介石“同意合作”的消息传遍世界,他还没来得及反悔,就已经被舆论按下了身影。你说这是不是宋庆龄特意布局的?有点像,但偏偏哪步都踩在节骨眼上。

回头看,宋庆龄其实不是为哪一方摆棋。她既不完全站共产党那边,也不和老蒋死磕到底。她做的每一步,都是站在更大视野里思忖“怎么救中国”。有时风平浪静,偶尔暗礁杀机。家国大义和一纸信笺,在她手里转换得如风过无痕。

后来,在1937年国民党全国五中全会上,宋庆龄那一袭深色长裙只露了一个背影,却让人记了许多年。她最后一次以中央委员身份在公众出现,为的是力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大政方针。结果,方案没通过,战火倒是以另一种方式,终于逼着所有人放下刀子并肩作战。

历史的河流,不会因为某一次会议、某一封信就彻底改道。人心就像河床下的卵石,互相碰撞、推搡,谁都不肯先退一步。但风雨过后,还是会有人记得,那个在乱世里悄然点燃星火的人。此事已成往昔,张、杨、宋三人的身影,隔着尘埃远去,风声偶尔还在旧信封里游荡。

有些转折,看似天时、地利、人和,归根究底,还是那一句:“几个人相看两厌,也能走到一条路上?”命运绕着圈子,把原本敌对的人,拧进了同一根麻绳。他们的抉择,哪些出于倦怠、哪些出于良知、哪些出于算计?怕是只有夜深无梦时,才有人心里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