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职院校官宣:精简机构、缩编减员!

发布时间:2025-09-25 17:00  浏览量:1

近日,多所高职院校接连传出撤销学院、合并专业、缩编减员的消息。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发布机构调整方案,撤销包括“人居环境学院”“培训中心”在内的多个机构,并对专业进行跨院划转。无独有偶,今年4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也将原有的8个二级学院“浓缩”成了4个。

这已不是个别学校的“小打小闹”。从山东、广东到甘肃、四川,一场以“精简机构、优化效能”为主题的机构改革,正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迅速蔓延。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内设机构越设越多、越来越细。管理层级繁琐、职能交叉重叠、响应速度滞后……这些都渐渐成为拖慢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阻力。

更突出的是,“重行政、轻教学”的体系结构,使资源难以真正向一线教学倾斜。机构多了,成本上去了,效能却没起来——改革,早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改”的出路。

政策也正在引导这一趋势。自2017年教育部发文鼓励高校自主设置内设机构以来,多地如山东、广东、湖南等纷纷跟进,明确支持高校精简架构、去行政化、强化效能。一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实践的机构改革,已全面启动——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高校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的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

山东、广东等地均赋予高校内设机构自主设置权,仅需将方案报编制部门备案;湖南就全省高校党政管理、教学、教辅、科研机构等内设机构首次备案工作作出部署,精简部分机构、规范各类机构设置标准;云南楚雄州按“保教学科研、控服务保障” 原则核定机构限额,调整后州属高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缩减 37%

近年来,多所高职院校积极启动机构改革,通过撤销、合并、职能划转等方式,精简机构数量,优化治理结构。

纵观近期多校改革实践,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精简”,实际上是一次系统性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缩减行政编制,向管理要效率

例如,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打破传统科室设置模式,除二级学院和纪委办公室外,其他部门均不再设置科室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一次性缩减行政机构9个、减少行政人员49名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大力精简整合机构8个,减员近20人,同时新增二级学院3个,整合新设教学辅助机构6个,且二级学院均由教授牵头。这一调整推动学校从“重机关、轻学院” 转向 “重学院、轻机关”,将力量集中到教学一线,激活办学活力。

结论很明确:压行政不是目的,保教学才是根本

整合教学机构,优化专业布局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将原有的8个二级学院缩减为4个,使专业布局更契合行业需求,资源配置更高效,办学特色更鲜明。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撤销数智竞技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相关专业并入新成立的数智学院与数字商旅学院,呼应数字经济转型。

两个学校的实践证明,专业布局不再是“摊大饼”,而是“精准匹配。”

职能重新划分,人随事走、岗随责调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务部 “实训条件建设” 职能划归产教融合中心,“双高计划” 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划归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到底”。

职责清晰了,协同效率自然提上来。

学科跨界融合,资源集约发展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围绕学科整合与资源集约开展全面调整:跨学院划转通信、智能制造等专业,合并成立人文与艺术学院,更名经济与管理学院并吸纳原人居环境学院相关专业;同时整合大师工作室与学院、档案馆与图书馆,撤销冗余机构并新设纪检监察室、审计处。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学校实现学科布局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精简机构≠“做减法”

高职院校撤牌子、合并办公室、减人员,看起来直接,但如果缺乏系统思维,很容易“瘦了身,却伤了元气”。

首先,厘清权责关系是前提。撤并之前必须先理清“哪些职能保留,哪些整合,哪些移交”。就像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那样,明确划转职能的同时也划转人员,避免后期扯皮。

其次,人员安置是改革中最大的“人情工程”。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改革后对未聘人员采取分流、培训、转岗等方式妥善安置,只有极少数解聘或待岗——这提醒我们:“人”稳,改革才能稳。

最后,制度保障是长久之策。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明确二级学院全部由教授担任负责人,突出教学核心地位;很多学校也同步建立新的绩效与评价机制,用制度巩固改革成果。

让职业教育轻装上阵,才能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这场席卷高职院校的“精简风暴”,并不是在否定过去的扩张,而是在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新型治理模式。

其本质,是职业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一次系统重构——

把不必要的繁冗减下去,把教学一线的资源提上来;

把交叉的职能理清楚,把专业的集群建起来。

唯有如此,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强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这是一条必须走、且必须走好的路。

下一个“吃螃蟹”的高职院校会是谁?

聚焦职教综合整理自:各学校官网官微、各地政府官网、官方媒体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