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血压高点不是坏事,血压高的人反而更硬朗?来了解一下

发布时间:2025-09-27 10:52  浏览量:1

饭桌上,岳父一边喝茶一边拍着大腿说:“我这血压高了十多年,天天走路精神头十足,哪像你妈那样低得都没劲。”大家笑着点头,没人反驳。

听多了类似的话,我也开始琢磨:难道血压高点真的不全是坏事?我从事健康咨询快二十年,接触过太多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每当体检报告一出来,血压高那一栏总是让他们焦虑不安。

可真正在生活中,有些血压偏高的人,反而比低血压的人更有劲头、更少晕厥、更少摔倒,这可不是巧合。

有一位老邻居,快七十了,血压常年在140多。他每天早起遛狗、买菜、种花,一口气能爬五层楼还不喘。每次我提起血压,他都笑:“小张,我这算‘老年高压’你懂不?医生说我这不算病。”我当然知道他说得有点夸张,但他那种活力确实值得一说。

很多人一听“高血压”就脑中警铃大作,以为就是中风、心梗的前奏,其实不是每一个高血压都要立马吃药压下来。尤其是老年人,血压适当高一点,有时候反而能更稳定地供血到脑子和心脏。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年冬天走访社区,一位阿姨突然晕倒在家门口,送去医院后医生说她血压太低,脑供血不足。我查了她的记录,发现她一直特别听话地吃降压药,结果降得太低了。低血压对老年人来说,有时候比高血压更危险。

家里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我父亲血压一度控制得太严,90/60那种水平,结果走路都发虚,后来医生建议稍微放宽标准,他血压回到130左右,整个人精神了不少,饭量也涨了。

我不是说血压高了就不用管。但我见过太多中老年人,因为太怕高血压,盲目吃药,反而搞得自己没劲、头晕、胃口差。血压不能只看数字,还得看人本身的状态。

有一年社区组织了一次健康讲座,我站在台上问大家:“你们觉得血压多少才算正常?”下面一片声音:“120/80!”“110也行!”我笑着说:“那是年轻人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适当高一点没事,140以内都可以接受。”很多人当时就松了口气。

我们年纪一大,血管弹性差了,血液流动得也慢。低血压反而会让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供,特别是脑子,容易导致记忆差、思维慢,严重的还会跌倒骨折。

别一听血压高就慌张,要看高到什么程度,自己有没有症状,有没有其他慢病。医生不是一看到你血压高就让你吃药,也会综合看你整个人的状态。

我在社区里碰到过一位退休女教师,血压常年145/85,每年体检都这样,可她精神头十足,走路带风,反应比同龄人都快。医生也没让她吃药,只是建议注意饮食和作息。

很多老人听说别人吃降压药,就自己也跑去买一盒开始吃。吃着吃着,走路不稳、眼前发黑,这才知道不能随便“跟风”。降压药不是保健品,吃不好反而伤身。

有个老大爷跟我说:“小张,我这血压一吃药就降到90多,整个人都像泄了气。”我建议他去医院复查,医生当场就把药量减了半。结果他状态立马好转,走路都带劲了。

我们身体不是机器,不是说标准就是万能的。尤其是到了老年,标准要适当“人性化”。血压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合适自己。我常跟身边人说,血压要看三样东西:一是数字是不是特别离谱,二是你自己有没有不舒服,三是医生怎么判断。

只盯着数字,忽略了身体的感受,那就是舍本逐末。记得有一回,我陪一位叔叔去医院复查,医生看了他的血压记录说:“你现在这样很好,不要再降了。”叔叔有点不解:“不是说越低越好吗?”医生摇头:“你现在这样,脑子清楚,腿脚有劲,就别乱动了。”

其实医生也不是一味压数值,而是看整体状态。尤其是中老年人,血压维持在130到140之间,只要没有头疼、心慌、胸闷,就没必要紧张。我在社区讲课时,总爱讲一个比喻:血压就像水管里的水压。

年轻人水管新,水压低点也能冲得动;老年人水管老了,水压低了水就冲不动,反而容易沉积、堵塞。适当的“高压”反而能维持流动性。一次答疑时,有人问:“那血压高了是不是不用管?”我说:要管,但不是一味压到底,而是要把控在合理范围。

用劲太猛容易过头,用力太小又没效果,找平衡才是关键。我还记得一个细节,一位阿姨每天测血压,一看到超过130就紧张得不行,搞得自己整天心慌。后来我让她试着别每天量,改成一周三次,反而放松了,血压也没那么高了。有时候,心理的紧张比血压本身还要“致命”。

血压的起伏,本来就是正常的生理波动,不是每次高了几分就要惊慌失措。我们常说“硬朗”,其实看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状态,不是某一个指标。很多老年人血压偏高,但人有活力,记性好,腿脚利索,说话响亮,这比数字更能说明问题。“纸面上的健康”不等于“生活里的健康”。

我还记得母亲年轻时身体好,血压一直低,结果一到六十岁,开始头晕、犯困、没精神,医生一看,说她这属于“慢性低血压”,反倒要补一点上去。低血压引发的问题,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但危害一点不比高血压小。

我也见过一些人,血压控制得很“完美”,结果人却老得快,没精神,免疫力差,动不动就感冒。这些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血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身体其他系统是相互牵连的。身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盯着一个点不放。

每个人的血压阈值不一样,一味追求“标准值”,反而容易忽略身体的真实感受。说到底,不是血压高点就好,也不是血压低就对,而是看你这个人,在这个血压下,活得好不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发布的《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4. 北京协和医院关于老年血压管理的临床观察报告

5.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家庭健康自我管理手册(中老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