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病死是治死?医生提醒:这4种病别乱治,活得反而更久
发布时间:2025-09-27 11:59 浏览量:1
有人说现在看病跟买东西一样,钱花了不少,命却没见长。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过,有相当比例的死亡,不是病拖走的,而是治疗过度、滥用药物带来的。
听着扎心,但细想一下,也真是不少人是“治”伤了身。今天咱们就说说,那些越折腾越短命的毛病。
别急着把问题想复杂,这里说的“别乱治”,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提醒大家,有些病过度治疗,比病本身更要命。
咱先说高血压。很多人一查出血压高,就立马恨不得把数值压到和年轻人一样。心想着“高血压能出大事,压得越低越安全”。可医学界有个事实:老年人收缩压控制在140到150之间,反而比降到120以下更安全。有大样本研究发现,血压压得过低,容易脑供血不足,摔倒骨折,甚至引发卒中。血压像水管里的水,压得太猛水管会爆,压得太低水送不上去也麻烦。偏偏不少人盲目追求“正常值”,结果把人整虚了。
再说糖尿病。很多病友一听说血糖高,立马下狠手,药加量,饮食死板,生怕血糖一飞就出事。可现实是,年纪大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就不错了。老把血糖压到6以下,低血糖发生率蹭蹭上涨。低的时候头晕眼黑,严重时甚至能危及生命。临床上不少老人摔跤骨折,追根溯源就是低血糖惹的祸。“饿虎扑食”似的降糖,不仅没延年,还加速了衰退。
骨关节炎也是如此。腿弯疼了,就想赶紧动刀换关节。其实大多数早中期患者靠锻炼、减重、理疗,日子一样能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5%的关节炎患者最终需要置换手术。可部分人被“手术是最佳选择”的说法吓到,提前动刀,术后并发症接踵而至,反而失了生活质量。关节不是螺丝,换一个就能万事大吉,恢复过程比想象的更漫长艰难。
还有甲状腺结节。这个病真是让无数体检人睡不好。报告一出来,满眼的“结节”两个字,心头立马悬了。结果不少人急匆匆做手术,术后才知道是良性。权威统计说,超过90%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多数只要定期复查就行。可过度切除会带来终身甲状腺功能低下,还得天天吃药补。一个“结节”,没影响寿命,反倒因治疗落得一辈子带病。
这些例子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大家,治病得“度”,下手过重有时候比病来得还快。临床经验告诉我,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远比病本身让人防不胜防。
从社会角度来看,也能看到背后的逻辑。现代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仪器能查得更细,报告能写得更吓人。可病人本能对“异常”两个字充满恐惧,忍不住被推着往前。久而久之,治疗过度就像个坑,不少人跳进去,还以为是通往健康的捷径。
说到底,疾病不等于灾难。比如血压、血糖、关节、结节,这些病往往更像是“伴随”,跟人一起慢慢老。要真想活得久,得学会跟它们“和稀泥”。不是逃避,而是合理控制,留条安全线,别瞎折腾。
这并不是劝人都躺平不治,而是劝大家分清轻重缓急。该吃药就吃,但别为了指标好看,把身子拖垮。换句话讲:能和病和平相处,就别把自己逼到和病死磕。活得久靠的不只是医术,更是策略。
再换个角度,咱们还得审视下自己。很多人看病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能不能根治”。可医生心里清楚,真正容易根治的,多半小病。像慢病,讲究长期管理、耐心守候。硬要追求“根治”,往往掉进过度治疗的陷阱。人最怕的,不是带着病活下去,而是带着一堆治疗的后遗症活下去。
有人常说,“大病不过三从:听医生话,信科学理,看自己身子”。医生知识广,科学有数据,但最终还是要贴合个体。就像做衣裳,标准尺码未必合身,得裁剪一下才舒坦。医学上的“个体化”,说白了就是这理。
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不是病死,是吓死。”我得补一句,很多时候,是“治死”。咱们该长点心眼,该检查就检查,但别被吓得乱了阵脚。别怕慢病拖,怕的是心急火燎的过度治疗。
文章写到这儿,不妨留个念想:健康,不是和病人死磕,而是学会打一辈子“持久战”。明白这个,活得久也活得轻松。
与其天天钻牛角尖,不如琢磨怎么让自己舒坦地过下去。身体是本账簿,该记账的记清楚,该舍弃的舍弃。别被指标牵着走,要学会看全局。
我想说的是:医学再发达,也不能替人作所有决定。真正能决定寿命长短的,往往是咱们自己的选择。日子要过,病也要防,更要防的是“乱治”带来的折磨。
读完这些,你觉得身边有没有人被“治”伤过?欢迎把你的经历或者想法说出来,或许能给更多人提个醒。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5):410-447.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2):173-248.
声明: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部分描述参考于临床经验,仅供大众理解疾病防治思路。如有健康问题,请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文章不含任何商业推广,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