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爱国主义的代际传承——基于B站《亮剑》弹幕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5-09-27 15:31 浏览量:1
2025年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国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正以数字化形式焕发新生。网络平台作为主阵地,已多维度点燃爱国热情:9月1日,抖音平台账号“中国军号”发布了(演员)李幼斌跨时空对话(角色)李云龙的AI短视频,获得2477万播放,397万点赞,并登上抖音热榜,无数观众在该短视频下留言表达对于电视剧《亮剑》的喜爱,并回忆和分享观看感受。而今年恰好是《亮剑》播出20周年,该电视剧在9月2日中午12点全弹幕回归bilibili弹幕网站(后面简称B站)。据报道,仅开播半小时该剧第一集实时观看人数突破1.9万,弹幕量超4.5万,满屏“全体起立”“致敬”等弹幕不仅形成震撼的视觉奇观,更彰显着主流价值(爱国情怀)与当代青年个人情感的同频共振。这一文化现象背后不仅展现了该影视作品穿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使经典在Z世代青年群体中再流行,更为数字时代主流价值(爱国情怀)的代际传承提供了鲜明注脚。这些数字化实践将抽象爱国具象为可参与、可分享的青春行动,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基因。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青年群体对于主流价值(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更趋多样化、日常化和媒介化。数字媒介在当代青年群体主流价值(爱国情怀)的表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弹幕作为一种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数字媒介更是如此。
当满屏的“意大利炮”在B站炸开“弹幕雨”,当代青年正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诠释亮剑精神。那些刷屏的经典台词表情包,既是Z世代对李云龙式英雄的解构式致敬,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年轻一代用独特语言体系书写的爱国宣言。在满屏弹幕的狂欢中,在看似戏谑的玩梗背后,实则是亮剑精神与网络亚文化的奇妙化合——当面对强敌就要亮剑的呐喊化作考试周励志弹幕,当虽败犹荣的悲壮成为职场青年的自嘲盾牌,这部诞生于20年前的战争剧,已然在二次创作中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青年精神图腾的蜕变。接下来,我们将透过这些跳动的字符,解码弹幕狂欢背后更深层的代际对话。
一、《亮剑》回归B站何以引发关注
近日,话题#亮剑开播20周年全弹幕回归#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关注,并衍生出多个相关话题:#亮剑开播20周年#、#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亮剑》#、#00后有自己的阅兵仪式感#、#用亮剑弹幕迎接阅兵#等。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2000万,多家媒体转发并参与讨论。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截至9月6日,B站《亮剑》播放总量突破5627万,30集总弹幕数达374万,追剧57.5万,1.7万网友打出9.9的高分。
从内容层面来看,《亮剑》讲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军人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的最大亮点,正在于塑造了李云龙这样一个性格鲜活、有血有肉、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出格”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在当时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剧中英雄人物的“神化”套路,令人耳目一新,更在20年后与当今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价值追求形成共振。此外,“老子打的就是精锐”“我的意大利炮呢”等主角李云龙的经典语录经过长期流传已成为当下青年群体所熟知的“互联网梗”,甚至被网友们制作成表情包进行二次传播,这些都为《亮剑》回归B站引发关注奠定了内容基础。
从价值传播来看,《亮剑》通过主人公的传奇战争经历向受众传达了“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的亮剑精神。这一精神一方面是抗战精神的影视化呈现,弘扬了昂扬的民族精神,满足了受众内心对英雄主义的渴望;另一方面,亮剑精神作为一种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当下社会依然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无论是学生面对学业难题、升学压力,创业者面对竞争、青年面对职场和生活压力等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获取情绪价值。
从平台特征来看,B站与其他视频网络平台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受众的年轻化和弹幕文化的盛行。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年轻人社区”,B站当前活跃用户平均年龄为26岁,新用户的平均年龄则保持在22岁。2025年第二季度,B站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09亿,同比增长7%,月均活跃用户数也达到3.63亿,增长幅度为8%,平台日均新增弹幕量高达1亿条。因此,虽然此前《亮剑》在央视网、腾讯视频等其他视频网络平台一直可供会员播放观看,但是却并未引发热议现象,直至9月2日《亮剑》重新回归B站,“经典影视剧+平台+弹幕+青年”的混搭才共同引爆了这一文化传播现象。
二、B站《亮剑》弹幕分析
数字传播时代,弹幕已成为国内主流视频平台的标配,是网络视频中实时显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打破了传统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单向性,使观看行为从私人体验转变为公共参与,受到大量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乃至10后群体的追捧。
(一)弹幕建构“媒介仪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1975年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该理论不把传播看作信息的位移,而是看作一种仪式,一种共享信仰的维系、文化意义的创造与确认、社会关系的联结以及时间维度的体验过程。B站《亮剑》30集总弹幕数目前高达374万,这些弹幕生动表明,我国青年一代绝非仅仅只是经典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和重构者。
在此案例中,B站青年网友正以弹幕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媒介语言,对红色经典进行着大胆而热烈的“二次创作”与集体阐释。如当警卫员虎子为了掩护李云龙突围而牺牲时,屏幕上满屏的“致敬”;当赵刚的人物形象从一开始的儒雅谦逊到受到李云龙影响后逐渐变得粗犷直率,网友在弹幕中将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驴化”,来呼应剧中李云龙的“犟驴”性格;当李云龙喊出“开炮!开炮!开炮”这句经典台词,画面被海量弹幕“开炮”完全覆盖,当李云龙在论文答辩现场讲述何为“亮剑精神”时,屏幕又被“中国军魂”四个字滚动填满;当剧中人物展现智慧或勇气瞬间被“膜拜”“泪目”“名场面打卡”等弹幕汹涌淹没时,一种数字时代独特的集体仪式感也悄然而生。
弹幕技术以其独特的共时性与互动性,构建了一个跨越物理空间的“虚拟集体场域”,使受众个体在匿名状态下,得以共享情绪、碰撞思想乃至共鸣价值。这一刻,屏幕前的无数青年不再是孤立的观看者,而是共同参与这场宏大精神仪式的见证者和行动者。他们对英雄的赞美、情节的投入和精神内核的呼应,通过弹幕找到了即时表达与群体确认的媒介。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和经典抗战电视剧相遇,网友们将此时在B站观看满弹幕版《亮剑》并发布热血弹幕的这一行为称作“00后自己的阅兵式”,这一说法正是对青年群体这种自发形成的、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对抗战精神进行集体致敬的生动描摹。
(二)弹幕强化“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共同拥有、共享、传承并对群体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社会性选择、建构、叙事和仪式化过程形成的“群体层面的记忆”。集体记忆是将群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黏合剂”和“导航仪”,是群体通过选择性的回忆、叙述、仪式化和物化过去,来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这些根本性问题,从而塑造身份认同、维系社会团结、指导当下行动并面向未来的关键机制。
可以说B站《亮剑》满弹幕现象烛照出数字时代集体记忆重构的微观机制。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过去,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在B站的弹幕互动过程中,年轻受众一边观看影视剧本身,一边观看屏幕中出现的弹幕,此时弹幕和影视剧形成画面和意义上的双重互文效果。受众通过即时评论、点赞或回复弹幕,发布对于影视剧或弹幕的即时感受,从而形成新的弹幕,这些弹幕云与影视剧本身再度融为一体,不断赋予《亮剑》这一经典电视剧新的意涵,最终形成一个流动的、可以塑造集体记忆的全新文化载体,而所有参与到观看行为中的个体通过这一载体达成了有限范围内的文化共同体。
例如剧中李云龙的人物形象在20年前是广为人知的“抗日英雄”,甚至在当时还是一种全新的英雄形象,而如今在B站的弹幕中,主人公又新增了“职场PUA祖师爷”“傲娇厂长”“反矫情达人”等标签,这些看似戏谑的解读并未消解该角色的英雄特质,反而以青年亚文化特有的方式强化了其人格魅力。这种解构与重构并行的媒介实践,既建构了新的群体记忆点,又强化了原有的群体记忆,形成了主流价值与青年文化实践之间的创造性转化,使革命历史记忆获得了在数字时代延续的新载体。
三、B站《亮剑》满屏弹幕现象对于数字时代主流价值代际传承的启示
当今社会,由于代际环境差异、价值表达方式的滞后性、价值内核与时代语境的张力以及青年主体的能动性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主流价值的代际传承依然面临着如何“常讲常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进行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以外,必须从中国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中找寻答案。此次《亮剑》全弹幕回归B站并走红便提供了如下启示:
首先在数字时代,单纯单向的信息灌输模式已经无法引发年轻受众的深度共鸣,主流价值的传播同样不能因循守旧,仅靠简单的重复和强化,而需要找到与当代青年情感结构相契合的接口进行合理嵌入。弹幕作为一种数字传播技术手段,其意义在于创造了价值传播的“共情空间”,在此空间内,严肃的历史叙事与轻松的青春表达不再对立,而是形成了某种有机耦合。当Z世代的年轻受众在B站弹幕中刷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他们实际上也在进行一种自发而真诚的价值确认和情感认同。
其次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B站《亮剑》满弹幕现象折射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范式的变革。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主流价值的传播模式往往是单向的、中心化的,更强调权威性、遵从性和一致性;而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播变得去中心化、即时性和互动性。所以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范式转换对于固有的主流价值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但挑战背后也带来了传播方式变革的机遇。质言之,主流价值传播模式的转变客观上并不会削弱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反而是为其注入了新的传播动能。当青年群体开始通过弹幕互动、二次创作、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主动参与到文化意义生产过程中时,主流价值的传播方式就从“单向”变成了“双向”,从“说教”变成了“对话”,从“灌输”变成了“共创”。显然,此种转变更符合当代青年群体追求主体性和参与感的文化心理,因而相对能够产生更为深远的有益影响。
最后,《亮剑》全弹幕回归B站并引发观看热潮,这一文化现象证明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超越代际隔阂,在不同世代间持续引发情感共鸣,使经典永流传。《亮剑》在B站大受欢迎显示出数字媒介和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主流价值的对立面,甚至可以成为传播的创新载体和主体;它表明年轻一代对主流价值的深度认同,往往需要通过其自身的文化实践来完成,这种文化实践从本质来看便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一种文化自信。而对于主流文化的传播者而言,关键在于尊重这种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创造出更多像“满弹幕看《亮剑》”这样的参与式场景,让价值传承成为一个自然、生动且富有时代气息的过程。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媒介环境下的主流价值传播同样面临着碎片化、浅表化以及过度娱乐化等风险,甚至可能遭受不良思潮的侵扰,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防控当引起重视。回到电视剧《亮剑》,其故事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及精神价值如何在B站弹幕狂欢中保持其思想深度和纯度,避免被简化为若干“名场面”或“梗”或是被过度娱乐化,这仍是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一方面B站作为平台方,必须严守底线,加强弹幕的审核和监管,同时又要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允许青年受众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表达,促进文化的生产和情感的共振。另一方面,青年网民作为B站弹幕文化的主要创作者,也应当加强自我约束,提升媒介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为共创健康的网络弹幕文化空间出一份力。
综上所述,健康的主流价值传播,应当既拥抱数字时代媒介的创新形式,又保持对内容深度的坚守;既鼓励青年群体的创造性参与,又引导这种创造向着更有思想价值、时代价值的方向发展。在数字化浪潮重塑一切传播形态的今天,B站《亮剑》满弹幕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主流价值传播的一条新路径:不是刻意降低高度迎合青年,而是积极搭建平台让青年主动攀登;不是粗暴简化内涵求得传播,而是丰富形式让深度获得引力。当青年群体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经典、当弹幕成为新时代的“阅兵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经典电视剧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这或许才是《亮剑》全弹幕回归B站最值得珍视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