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旦华 5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给我们上课了!”

发布时间:2025-09-28 07:01  浏览量:2

作者:马社香

毛泽东上的第一堂课

陕北公学的校长是成仿吾,副校长是李维汉——朱家农当时只知道他叫罗迈,称罗校长。

陕北公学的教员就多了,当时比较著名的有何干之、李凡夫、王若飞、徐冰、杨松、艾思奇、何定华、李唯一、周纯全、陈昌浩、吴亮平等。

当这群年轻人到达陕北公学时,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跑出来迎接,高高矮矮,谁也没有老师的架子,年纪轻一点的竟还帮助拿起行李。

一个高个子、30 多岁的中年人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告诉朱家农,他就是陕北公学的教导主任邵式平,原来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方 志敏的同乡和好朋友,后来两人一起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 地。“南有朱毛,北有方(方志敏)邵(邵式平)”,在红军时期,鼓舞 了多少革命志士。

朱家农仰目看了看邵式平这位传奇英雄,他国字脸上闪动 着一双大眼,几分严峻,几分慈祥。这时他更像一个大家长,反复向大家交代,“陕北公学刚刚开办,同学们先挤挤住一住,明天我 们盖房子。”

疑问随着邵式平的话音落地而来,学校没有片砖片 瓦,这房子怎么盖?

学校的老师不少,师资也颇有盛名,可上课的 教室在哪里呢?这么多人怎么上课呢?

晚饭后,问题立即有了答案。

学校送来了小板凳,一人一个, 坐在小凳上是课椅,两手再伏在膝上写字,自然又成了课桌,课 桌课椅一下子都解决了。蓝天白云是天花板,黄土高坡成了大课 堂。

班级也很快地划分了。陕北公学全校学生分成了十几个学习 队,队下面设有分队,分队下面设有班。每一班10人到12人不 等、三个班或四个班为一个分队,三个分队至四个分队为一个学 习队。

班长和分队长都由同学们自己选举产生,在朱家农那一届 学习队的队长是由学校选派的,听说后面来的同学连学习队的 队长都是选举产生的。

朱家农被分到第八学习队一分队。课程表 当晚就发了下来。

主要课程有四门: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最后一门是时事演 讲。每门课都是抗战干部最需要的。

随着课程表下达的还有一个好消息,毛主席明天要来上第 一堂课。在延安,不少年轻人约定俗成地喜欢称呼毛泽东在中央 革命根据地的旧称——毛主席。

第二天上午8时,陕北的太阳好像伸了伸懒腰,才升了起 来。十几个学习队的学员们已一个个坐在小板凳上,迎着朝阳整 整齐齐地排成了十几个方队。各个学习队的队长和宣传委员站 在前列,指挥着本队的学员唱歌。七队宣传委员是个高个子的男 学生,说着高腔北京话,首先向八队挑战:“八队的新学员,来一 个!要不要?”

“要——,八队的,来一个!八队的,来一个!”七队的喊声在 各个方队中得到呼应,看样子八队要“献丑”了。

队长朝朱家农尴尬地笑了笑,朱家农初来乍到,刚刚被推举为宣传委员。

一个女 同志头一天就遇见这个场面,真叫人捏了一把汗。在上海,朱家 农虽然多次带着女中学生到乡村进行宣传鼓动活动,在来延安 的途中也领大家唱过歌,可从来没有在这么大的场合领唱过,不 能说没有一丝胆怯。

可那种火热的振奋人心的场面又使人本能 地产生一种豪气,朱家农一甩短发,走到八队的前面,指挥大家 唱了一首路上丁玲教的歌曲 — —

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

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

这标人马哪里来,西北陕甘宁。

军民要齐心, 救国打前锋。

这一个主张,全国已同心。

今番渡过黄河来, 誓死杀敌人。

歌声,澎湃激昂的歌声,把大家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歌 声越来越大,朱家农发现七队的学员也跟着唱起来,其他队的学 员也唱了起来。朱家农在前面打着拍子,心情越来越激动。

突然, 歌声戛然而止,无数双眼睛都侧向一个方向,朱家农情不自禁地 侧头一看,一个比邵主任个子还要高的领导人在成校长、罗校长 的陪同下,正朝这边走来。

“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给我们上课了!”

人们在一种惊喜中,忽然有人喊了起来:“毛主席,来一个! 毛主席,来一个!”

“毛主席,来一个,不要羞羞答答!不要扭扭捏捏不大方!”

走到大家面前的毛泽东,那么的高大、英姿勃勃,有棱有角 的嘴唇微微一抿,笑着说:“我很大方,可惜不会唱,你们哪一位 同志代我唱一个?”

毛泽东也像年轻人一样拍起了手,“欢迎欢 迎!”

毛泽东的湖南话说得抑扬顿挫,气势磅礴,把十几个学习队 的情绪调动得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就在学员们如痴如醉的狂喜之中,毛主席开始了他的第一 堂课。

“欢迎你们,同志们!欢迎你们,青年朋友们!你们像朝山进 香一样,走到延安,你们的路走对了!你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 抗日救国,你们是好样的。 ”

掌声,如潮奔涌的掌声响了起来,毛泽东微微地点了点头, 接着说,“现在全国抗日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平津沦陷,打破了 国民党原来寄予的三道防线。上海形势危急,国防最高会议又将 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是河北及山东北部;第二战区是 山西、察哈尔、绥远地区;

第三战区是宁、沪、杭地区;第四战区是 福建、广东地区;

第五战区是鲁南和苏北地区。

国民党政府还是 希望以阵地战的方式阻止敌人的进攻。但形势的发展很快又打 破了一个战区一个战区的打法,敌人已像一把钳子南北向我们 夹来。”

毛泽东用两手做了一个夹击的动作,然后有力地握住右拳 继续说道,“新的形势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面抗战,并 制定出具体的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前不久(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召开了政治 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现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了 实行抗战的阶段,全国性的全民族性的抗战已经开始;这阶段中 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 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在于国民党政策的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

说到这里,毛泽东两手叉着腰,环视了整个会场一圈,放慢 了声音,“要看到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存在着严 重失败的可能,这主要是国民党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 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惧怕和限制人民参加抗战,不给 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民主权利,不肯彻底改革政治机构以使政府 成为全民族的国防政府。中国的抗战将会是艰苦的持久战。

中国 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要在这个最艰苦的时候 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应该以极大的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 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 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毫无疑义的。”

毛泽东有力地高举右手,高亢的声音拨动了每一个人胸中的豪 气。什么叫热血沸腾,什么叫豪情满怀,有生以来,这是朱家农第 一次最深刻的体会。

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我们抗日的前途是美好的,陕北公 学的前途也是美好的。但目前陕北公学的条件是还没有这么多的地方给你们住啊,怎么办?

只有劳动创造世界.我们自己动手, 挖窑洞。

这也是今天我给大家上的第一课---劳动创造世界。劳 动创造我们美好的世界!”

说着,毛泽东两眼带着深深的笑意,从罗校长手中拿起了铁 铲,向大家挥挥手,学员们欢呼起来。一边欢呼,一边整队跟着毛 主席向黄土山坡走去— 挖窑洞。

入 党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革命者的大学。学员们热火朝天开 始了建造住宅的战斗。

没有一片砖瓦,可有那么多双手,有工具, 在各个学习队队长的指挥下,在黄土坡下排成行列,前面的劈 山,后面的运土。再从中间掏进去挖成一个个大洞,陕北天然的 土质粘连不塌,不用一根大梁,窑洞就成了。

因地制宜安上门框 窗框。一间大房子就成了。里面土多留一大块,铺上草,就成了 床;墙挖进去一块,就成了放书的小书柜;桌子椅子都是上块做 成的。简单实用,冬暖夏凉。不到几天的工夫,陕北公学一排排窑 洞拔地而起,用挖出来的黄土平整了一个大操场,学员们在操场 上休育锻炼,上大课。

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每天早上6点钟哨音一响,5分钟 整理完毕,出操锻炼。有时也跑步跳远,做操跑步朱家农都行,可 一到跳沟,就害怕,怎么跳都跳不过去。

有的男生开起玩笑:“朱 家农,你唱歌行,跳远要更上一层楼!要不你唱,我们代你跳行吗。”善意的玩笑,引得学员们情趣更高

陕北公学是半军事化的学校。学习队就像部队的一个连,分 队、班就像连队的排和班,也发灰色的八路军军装,当然是没有 帽徽的。

学员们的生活也是供给制,生活待遇比抗大还要好些。 这里小米饭可以管饱,随便吃,菜是八个人一餐一大碗,清一色 的素菜,这在当时的延安几乎是首长级待遇了,比陕北一般农村 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但菜在学员中总是不够吃,陕北公学绝大 多数都是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吃饭要吃菜几乎是习惯。有人想出了点子,买点辣椒酱之类的,佐饭吃。

和大城市相比,陕北公学实在是艰苦、但它是个充满理想的 地方,充满着友善的气氛,人人都很开心。

学员中,有一位云南省 当权人士的千金,非常崇拜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千里迢迢从南疆 来到延安,报考了陕北公学,她父亲知道后,心疼不已,派人送来 一只云南火腿,叫她佐饭吃。结果她把火腿分给各队,大家一人 一片,吃完为止。大伙嘴里吃到的火腿,真香啊!

陕北公学的生活是艰苫的,也是平等的,充满着民主的。犹 如陕公的八字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这里每天除了上大课外,其他的时间,主要是各个学习队和 分队将学员们组织起来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律地学习。每周都订 有学习计划,按照计划每天保证8小时的学习。

各门功课除了老 师上课宣讲,主要还是靠大家白发地集体讨论。往往是分班、分队或学习队开讨论会。各课的老师也参加大家的讨论,发现和 解答问题。这种方法很管用。陕公学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 大学生,有中学生,也有小学毕业生。通过讨论,相互帮助,共同 进步。

陕公的学员,以非共产党员居多,各种观点的抗日党派都可 以公开存在,也不追究阶级出身,不管你是出身地主,还是资本 家、小职员,只要愿意抗日,愿意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陕 北公学都一样录取,在学员中也一样受到尊重。大家无话不谈, 什么观点什么问题什么思想都可以谈出来,没有人会笑你,更没 有人作小汇报。那种自由民主向上的空气真像陕北的初秋,天高 云淡,明朗清新。

秋天过后,陕北寒冷的冬天转眼而至。除了睡觉有窑洞外, 一个队还有一个大窑洞,进行集体活动,常常组织歌咏比赛。合 唱、齐唱、独唱,朱家农“荣升”一级,被大家选举为全校学生会的 宣传部长。陕公每天都有唱不完的歌,表述不完的喜悦和热情。 朱家农向党组织再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转眼到了1938年年初,陕公紧张的学习生活已有好几个月 了。七七事变后,全国要求到陕北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仅一个 省就有近2万入报名参加陕公的学习。

陕公第一期安排1000多人。第二期安排了1500人。

每一期的时间是6个月左右。第一 期据说要提前。不要多久就要毕业了,会分配到哪里去呢?

朱家 农的思想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凡是抗日工作哪里都愿意去, 说复杂是她不希望到“白区”去,要不就不会千里迢迢来延安 了。

这种想法对不对组织说呢?怀着矛盾的心情, 一天午后朱家 农来到延河边。

冬季的延河瘦小多了,就像一位营养不足的少女,面对着朱 家农的犹豫和徘徊,想倾听一下她的心声。

到延安整整4个月了。

这4个月里,太原失陷、上海失陷、南京失陷,日本人丧尽天 良,在南京屠杀了我几十万同胞.

济南韩复榘不战而逃。“中华民 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9月份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1月 份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形势的严峻使朱家农感到没有权利提 出自己的任何意见。随组织分配吧。

望一眼延河,她虽然不是那 么宽,可再细小的河流最终也要流向海洋母亲的怀抱。每个人的 一生和自然界都是一个道理呀!

朱家农用双手正了正八角帽,哼着歌回到了陕公。在操场上 迎面碰着八队的队长刘瑞森,他对朱家农说,“通知你一件事。”

什么事?队长的神情那么严肃,陕公上上下下见面可都是笑 脸相迎的呀!朱家农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朱家农扬起脸紧张地望着队长,刘瑞森拍了拍她的肩头, “经过党小组提名,党支部讨论, 一致同意吸收你加入中国共产 党。朱家农,以后你就是我们的同志了。”

真的,要入党了,朱家农 的两眼眨了又眨,兴奋的红晕浸染了两颊。

队长仍没有一丝笑容,问:“朱家农,你知道入党意味着什 么 ? ”

“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都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这话许多人都会说,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做一个共产党员,工作要比他人做得多,要无条件地牺牲在前,脑筋里不能有 什么个人的考虑。懂吗? ”

朱家农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大上海来的有志青年,和工农分子相比,身上还有一一 些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这都是与党员的要求有差距的地方, 要改正。”朱家农激动地连连点头。

1938年2月,八队十几个同志一起在有斧头镰刀的党旗下 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