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投降为何成为忠义化身,于禁也降却被羞辱致死?曹操一语道破
发布时间:2025-09-28 20:15 浏览量:1
关羽,蜀汉第一大将,忠义的化身,官方尊为“武圣”,民间称为“关公”。一度流行到,连三教九流结拜,都要拜关公起誓!
可关羽明明是投降过曹操的,为何还会成为忠义的化身?
而同样是曹魏元老,“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却因投降被羞辱致死?
相似的身份,一样的投降,为何结果截然不同?曹操一语道破真相!
首先,关羽的投降是有条件的投降。当时,刘备被曹操打得北投袁绍,关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曹操才派张辽劝降关羽。
张辽问关羽,会不会效忠曹操。关羽是坦坦荡荡说明了,刘备对他情深义重,他一定会追随刘备去的;但曹操有知遇之恩,他会报答完曹操的恩情再走。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
张辽作为关羽的好友,听到这个回答非常为难。因为关羽是他的兄弟,他不想让关羽死;但曹操又是他的君主,他也不能骗曹操;所以夹在中间他很难受,张辽犹豫再三才敢转述关羽原话。
可是曹操的反应,让张辽大为意外。曹操不仅没有因为关羽的坦诚而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关羽的忠义。
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三国志》
曹操说,关羽事君而不忘本,这是天下义士的品格。这样品格的人落到他手里,他还不能让关羽倾心吗?
曹操是有足够的自信和容人之量的,他觉得凭他的人格魅力,他是能征服关羽、让关羽归心的!
因为当时刘备势力弱小,曹操觉得哪方面,他都不可能输给刘备,所以他接受了关羽有条件投降。
关羽为了日后能为刘备继续效力,也带着为曹操立下大功,报了恩再走的心思投降了曹操。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三国志》
所以当关羽万军从中斩杀颜良之后,曹操慌了,他觉得关羽报完恩肯定要走了。就赶紧赏赐关羽大量金银财帛,希望能以财帛动人心。
结果关羽封存所有赏赐,不带一金一银而去,还留了封信告诉曹操——他完成了当初承诺,要去河北找刘备了!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失去了征服关羽的机会,但他对关羽本人的气节却愈发敬佩了。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
所以手下劝他翻脸,别管什么承诺不承诺时候,曹操直接否决:“都是各为其主的忠义之士,这样的人就别追了”!
曹操对关羽的评价是忠义之士,特别是在金银财帛不能动其心,前途渺茫不敢忘其义后。曹操是错过了关羽,也更喜欢上了关羽!
而对于同样兵败投降的于禁,曹操更多的感觉是失望和落寞。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
当他听说水淹七军后,降将庞德死了,统帅于禁却降了时候。曹操的感叹是:“我认识于禁三十年了,他不是一个临危怕事的人啊,怎么反而表现不如庞德”?
同样是兵败投降,关羽和于禁不同之处在于:于禁是无条件投降;水淹七军时的于禁已经跟了曹操30年;天下也从群雄争霸变成了三足鼎立;于禁投降时是一军统帅;投降后于禁也没有丝毫归魏的言行。
并且在关羽兵败荆州后,于禁也没有第一时间请求返回魏国,而是在东吴参加了孙权的宴会。会上虽然被虞翻骂了,但对孙权一味示好,没有表现出魏臣的气度,这也是曹丕记恨于禁的原因。
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见帝,泣涕顿首。——《三国志》
等到于禁满头白发,面容憔悴归国时,见到曹丕就是痛哭流涕,曹丕却更厌恶起了一个将军这样的做派。
曹丕表面上用荀林父、孟明视安慰于禁,反手就下令让于禁到曹操陵墓前祭拜。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
于禁到了曹操陵墓前,一看壁画上刻的都是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英勇就义,和他于禁跪拜投降的壁画。当即羞愧难当,回到家中就一命呜呼了!
回首关羽、于禁,同样是兵败之后无奈投降,两个人本身的气节就是天差地别;关羽遇到的是心胸开阔的曹操,于禁遇到的是气量狭小的曹丕;无论是个人操守还是所遇非人,都是他们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
如果曹操没有那么早病逝,于禁归国就算再无名望,也不会受辱而死,这就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