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佛狸率铁骑南下,刘宋险遭灭顶之灾

发布时间:2025-09-29 08:30  浏览量:1

五胡十六国后期,北方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日渐强盛,而南方刘宋政权则刚刚取代东晋。两大政权隔黄河对峙,都有统一全国的志向,战争一触即发。

北魏方面,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期间(409-423年),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他继承道武帝拓跋珪基业,继续推行扩张政策。422年,当刘裕病逝的消息传来,北魏朝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崔浩谏言:

陛下不以刘裕敕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遽乘丧伐之,虽得之不足美。

大意是北魏皇帝与刘裕惺惺相惜,而且井水不犯河水,现在趁刘宋国丧讨伐,不讲武德。所以崔浩主张“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使义声布于天下。但拓跋嗣认为:“刘裕乘姚兴之死而灭之,今我乘裕丧而伐之,何为不可?”最终以这个奇怪的逻辑力排众议,决定发动南征。

刘宋与北魏对峙

刘宋方面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国丧,而是刘裕死后,权力的交接出了问题——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废少帝刘义符,改立文帝刘义隆。这个过渡期,刘宋国内政局不稳,边防松懈,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刘宋控制的黄河沿岸的滑台、虎牢、洛阳一线是南北交通要道,是南下江淮平原的门户,是北魏南下的必经之路。

北魏出兵之前,拓跋嗣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以司空奚斤为首的武将主张先攻城,而崔浩则提出不同意见:

南人长于守城,昔苻氏攻襄阳,经年不拔。今以大兵坐攻小城,若不时克,挫伤军势,敌得徐严而来,我急彼锐,此危道也。

不如分军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则洛阳、滑台、虎牢更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不则为围中之物,何忧其不获?

大概意思是南方人本来就善于守城,我们大军出征,如果攻城不利,则容易气沮。那不如发挥骑兵的优势,四处掠地、抢劫,看他们坚持多久。

拓跋嗣觉得崔浩说的对,然后采取了奚斤的攻城方案。

泰常七年(422年)十月,北魏正式出兵。奚斤率领步骑二万渡黄河,开始围攻滑台。与此同时,北魏还策动了东晋宗室司马楚之、司马爱之、司马季之等人在后方起兵响应,扰乱宋军防线。

正如崔浩的预测,奚斤攻城的进展非常不顺,他忍不住向平城请求增援。拓跋嗣“怒,切责之”——你之前咋说的来,不是攻城不费吹灰之力吗?我把崔浩的主张都给否了,你别给我丢脸!奚斤恐惧,亲自上前线督战,终于在十一月十一日攻破滑台。

取得初步胜利后,北魏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奚斤率领继续西进,攻打虎牢;另一路由叔孙建指挥,向东进攻青州、兖州地区。拓跋嗣亲自率军南下,于十二月十八日抵达冀州,直接指挥作战。当时北魏的进攻比较顺利,而且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于栗磾攻陷洛阳,拓跋嗣立即任命于栗磾为豫州刺史,巩固了第一个战略据点。东线叔孙建也率军攻克了青州。

北魏攻宋形势图

最惨烈的是虎牢攻防战。北魏奚斤、公孙表合力围攻,宋军则是毛德祖顽强抵抗。

但是宋军明显处于不利的境地——内部伤亡严重,外无援兵(当时的皇帝还是刘义符呢),情况日益危急。无奈之下,宋军甚至挖掘地道通到魏军围城外,派出敢死队袭击魏军后方,一度取得战果。但随着时间推移,虎牢城内守军伤亡惨重,外无援兵。估计是战争僵持之时,毛德祖读了《三国志》,对曹阿瞒有了新的认识,他计上心来。

魏军公孙表与他有旧交,于是他使出反间计:“与表交通音问,密使人说奚斤云:表与之连谋。每答表书,多所治定。表以书示斤,斤疑之,以告魏帝”。

没想到这计策正好与北魏太史令王亮的谗言相合:“表置军虎牢东,不得便地,故令贼不时灭”,拓跋嗣一下子通透了——你公孙表不是养寇自重,就是卖国通敌!于是他派人深夜到公孙表帐中将其缢杀,魏军自损一员大将。

四月一日,拓跋嗣亲来到成皋,指挥切断了虎牢城的水源。四月初四,他又亲督大军攻城,但还是没有取得有效进展。

当虎牢战事处于胶着状态时,檀道济、王仲德、刘粹等宋军增援部队终于开始行动。但是他们“皆畏魏兵强,不敢进”,无法有效解虎牢之围。作为刘宋的“万里长城”,大名鼎鼎的檀道济也不是被吓大的,虽然这次没敢和北魏硬钢。但是奇迹发生了——他把敌人吓跑了。

当时,东线的叔孙建和刁雍围攻东阳城多月,“堕其北城三十许步”,在即将破城之时,刁雍请求率军入城,却遭到叔孙建拒绝。因为他听说檀道济援军将至,叔孙建认为:“兵人疫病过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须复战?今全军而返,计之上也。

刘宋名将檀道济

公元423年闰四月初三,道济军至临朐,初六,叔孙建烧营退走,解了东阳之围。

《资治通鉴》记载,此时虎牢的形势是:

魏人围虎牢二百日,无日不战,劲兵战死殆尽,而魏增兵转多。魏人毁其外城,毛德祖于其内更筑三重城以拒之,魏人又毁其二重,德祖唯保一城,昼夜相拒,将士眼皆生疮。

虎牢攻防战持续二百多天,最终在闰四月二十三日以城陷告终,毛德祖被擒,只有参军范道基率二百人突围南走。魏军虽然取胜,但付出巨大代价,“魏兵疫死者亦什二三”。

魏军在东阳主动撤退,以及在虎牢的艰苦进攻,正应验了崔浩战前的预言——攻城为下策。

虎牢陷落后,拓跋嗣于五月北返平城,但北魏军队还在继续进攻,确立了对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十一月,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十六岁的太子拓跋焘继位。

相比于拓跋嗣,拓跋焘更加果决好战,对南方政权采取更强硬的姿态。

公元424年,他亲自巡视边境要塞,检阅军队,并对将领进行重新任命。长孙嵩、长孙翰等经验丰富的老将被继续重用,同时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朝廷中,崔浩仍然担任重要谋臣角色,是北魏智囊。

此时的刘宋内部却陷入了严重的内讧,徐羡之、傅亮等权臣在拥立宋文帝刘义隆之后,彼此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425年,文帝终于采取行动,诛杀徐羡之、傅亮等人,并派兵征讨据守荆州的谢晦。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国力。各地守将互相猜忌,军心动摇,北方防务因为这场内耗而大为削弱。

鲜卑骑兵俑

公元426年,拓跋焘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兵分两路,再次大举南征:一路由长孙嵩率领,进攻兖州、青州地区;另一路由叔孙建指挥,目标直指徐州、豫州。

这次南征,北魏军队终于遵从了崔浩四年前的策略,更加注重机动性,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切断宋军的补给线,避免强攻设防坚固的城池。

上次好不容易把北魏给耗走了,面对北魏的再次入侵,因内斗而更加衰弱的宋军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他们加强城池防御,准备长期固守。宋将檀道济、到彦之等率军支援前线,但是也以防御为主,同时也将边境地区的百姓和粮草转移到城内或后方,使魏军无法就地获取补给。

最终,宋军虽然在局部作战时吃了亏,但总归是守住了主要城池。北魏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未能实现突破淮河防线的战略目标。

接下来数十年间,两个政权之间还将爆发更多更大规模的冲突。

资料来源

《中国历代战争史》、司马光《资治通鉴》、李延寿《南史·宋本纪上》《北史·魏本纪一》、魏收《魏书》、沈约《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