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仙蟾哺婴

发布时间:2025-09-29 11:15  浏览量:1

青州地界,自古便是齐鲁交汇之处,山峦叠嶂,民风淳朴。宋仁宗嘉佑五年秋,河北路遭了百年不遇的大蝗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时任青州太守的富弼,心系黎民,下令开仓放粮,广设粥棚。消息如春风般吹遍四野,无数灾民扶老携幼,如潮水般向青州涌来。

在这逃难的人流中,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陈实,女的唤作秀娘。二人本是河间府的书香门第,奈何家道中落,又逢此大灾,只得随着人潮南逃。最让他们揪心的是怀中尚在襁褓的幼子,取名长生,寓意在这乱世中能平安长大。

这一路,陈实与秀娘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秀娘的奶水早已干涸,长生饿得啼哭不止,声音一日弱过一日。眼看离青州尚有百余里,夫妻二人已是筋疲力尽。

这日黄昏,行至一处荒山野岭,眼见天色渐暗,寒风刺骨。长生气息奄奄,连哭的力气都没了。陈实心如刀绞,对秀娘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孩子……怕是撑不过今夜了。”

秀娘泪如雨下,紧紧抱着孩子,忽然指着路旁一座废弃的古墓道:“夫君,不如将长生暂放墓中,总好过在野地里冻死。若你我到了青州,求得一线生机,再回来接他。”

陈实知这是无奈之举,含泪点头。二人扒开墓前杂草,见墓室虽破败,却尚可遮风避雨。陈实脱下外袍,将长生仔细包裹,又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枚家传玉佩塞入襁褓,哽咽道:“儿啊,若你命不该绝,自有天佑;若不幸夭折,为父他日必来收敛你的尸骨,带你归乡。”

夫妻二人对着古墓磕了三个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去,秀娘的哭声在暮色中久久不散。

却说这古墓,乃前朝一位隐士的安息之所,年代久远,早已无人祭扫。墓穴深处,不知何时来了一只蟾蜍,通体金黄,大如盆盂,已在此修行千年,吞吐月华,吸纳地气。这夜,它正对月吐纳,忽闻婴儿微弱啼哭,循声而至,见一婴孩气息将绝。

那蟾蜍似有灵性,绕着长生转了三圈,随后蹲在婴孩头侧,腹部有节奏地鼓动,吐出一缕缕淡金色的气息。说来也怪,长生吸入这气息后,面色渐转红润,安然入睡。

自此,这千年金蟾日夜守护在长生身旁,以自身精气哺育。墓中无日月,寒来暑往,竟过了一年光景。

再说陈实与秀娘,到了青州后,靠着富弼设置的粥棚活了下来,又在城中寻了份差事,勉强安身。虽生活渐稳,但思子之心日切。每逢夜深,秀娘便以泪洗面。

嘉佑六年秋,河北灾情稍缓,夫妻二人收拾行装,循着旧路返回寻找。一路上,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添心中凄惶。

这日午后,终于找到那座古墓。陈实双手颤抖,对秀娘道:“一年了,只怕长生早已……”话未说完,已是哽咽。

二人战战兢兢扒开墓口杂草,猫腰进去。墓室内阴暗潮湿,霉味扑鼻。借着洞口透进的微光,他们赫然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孩,正趴在地上,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他们。

“长生!”秀娘惊呼一声,扑上前去将孩子抱起。那孩子非但不哭,反而咯咯直笑,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去摸秀娘的脸。陈实细看之下,发现孩子比一年前丢弃时更加健壮,肌肤晶莹,隐隐有光泽流动。

正惊疑间,忽听“咕咕”声响。二人循声望去,见墓室角落蹲着一只巨大的金蟾,目如琥珀,背生云纹,正静静地看着他们。陈实恍然大悟,拉着秀娘对着金蟾连连叩拜:“多谢仙家庇佑小儿性命!”

那金蟾似有所感,腹部鼓动数下,转身跃入墓穴深处,消失不见。

陈实夫妇带着长生回到青州,喜不自胜。然而很快,他们发现了蹊跷——长生回家后,竟不肯吃任何奶水米粥,终日只是酣睡,但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不见丝毫病态。

如此过了数月,长生已能蹒跚学步,说话也比寻常孩子早得多。更奇的是,他的肌肤日渐晶莹,在月光下竟隐隐透出玉色光泽。邻里见了,无不称奇,都说这孩子定非凡胎。

陈实心中既喜且忧。这日,他听闻名医张荆筐游历至青州,急忙备礼相请。

这张荆筐乃当世神医,须发皆白,仙风道骨。他仔细端详长生良久,又探其脉象,沉吟道:“此子脉象平和,却异于常人。观其形貌,应是得了千年灵蟾的先天精气。”

陈实遂将古墓奇遇细细道来。张医师听罢,抚掌叹道:“果然如此!蛇蟾之类,能蛰伏经年不食,靠的是吞吐天地精华。这孩子呼吸了千年金蟾的真元之气,已非凡胎,故不食五谷而精气自足。此乃天大造化,切不可强迫他进食,顺其自然即可。”

陈实忙问:“敢问先生,这孩子日后如何?”

张医师笑道:“蟾乃月精,主长寿、富贵。此子得千年金蟾精气,非但百病不侵,日后必有大造化。

陈实拜谢,奉上诊金。张医师只取一文,飘然而去。孩子父亲很高兴,带着儿子离开了,后来再也没听说关于他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