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吊销哥伦比亚总统签证!
发布时间:2025-09-29 19:32 浏览量:1
事件背景与人物简介
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一直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以直言不讳的作风著称,他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投身于反抗政府腐败的武装运动中,加入了M-19游击队,这支队伍以城市游击战闻名,曾在1980年代初多次袭击政府目标。佩特罗在那段时间里负责情报和宣传工作,亲身经历了多次武装冲突和逮捕事件,1985年因非法持有武器入狱,度过了18个月的牢狱生涯,这段经历让他开始质疑暴力路径,转向和平政治转型。M-19在1989年放下武器后,他帮助成立了合法政党,并于1991年进入国会担任众议员,专注于揭露国家机构中的腐败链条,比如曝光官员与准军事组织的勾结,导致多起调查和逮捕行动。
在议会生涯中,佩特罗推动多项社会改革议案,包括土地分配和教育投资,2006年升任参议员,继续深挖政治丑闻,如2007年的准政治事件,涉及多名议员与非法武装的交易。2010年他首次竞选总统,虽未成功,但积累了大量支持者。2012年至2015年担任波哥大市长期间,他实施了多项民生项目,如扩大医疗覆盖和公共交通优化,但也面临垃圾管理危机引发的罢免风波,最终通过法院裁决保住职位。2018年再次参选总统失败后,他调整策略,2022年组建历史公约联盟,以反腐败和环境议题为核心,赢得选举,成为哥伦比亚首位左翼总统,任期从2022年8月开始。
佩特罗的外交政策偏向拉美一体化和全球南方合作,他恢复了与委内瑞拉的外交关系,促进边境贸易,同时在环境领域推动亚马逊保护,2023年森林砍伐率大幅下降。他对美国的态度复杂,一方面依赖经贸合作,另一方面批评移民和反毒政策,2025年1月拒绝美军遣返飞机,导致特朗普威胁关税,后通过谈判使用哥伦比亚空军解决。佩特罗还公开反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2024年5月中断外交关系,并在2025年7月恢复对以色列煤炭出口禁令,这些立场让他在国际上备受争议。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则以强硬安全政策闻名,他1949年生于特拉维夫,早年在美国求学,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学位,1970年代服役于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参与多项反恐行动,包括1972年的飞机劫机救援。退役后进入外交领域,1984年至1988年任驻联合国大使,擅长辩论中东问题。1988年进入议会,1993年领导利库德党,1996年首次当选总理,推动经济私有化和和平谈判,但任内发生多起腐败指控,虽未定罪但影响声誉。1999年下台后,他于2009年重新掌权,连任至2021年,期间主导多项军事行动,如对加沙的多次打击,并推动亚伯拉罕协议正常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内塔尼亚胡面对多项腐败调查,包括贿赂和欺诈,审判从2019年持续到2025年,2021年短暂下台后,2022年底再次组阁,领导右翼政府。2023年推动司法改革引发全国抗议,同年10月哈马斯袭击后启动加沙战争,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国际刑庭2024年11月发出逮捕令,指控战争罪。2025年3月结束加沙停火,6月授权对伊朗核设施空袭,引发地区冲突。他的政策强调以色列安全,但招致国际孤立,如联合国大会上的走出现象。
签证吊销事件的起因与过程
2025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通过官方社交平台宣布吊销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的签证,这项决定源于佩特罗当天在纽约参加联合国第80届大会期间的公开活动。他在联合国总部对面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广场加入一场亲巴勒斯坦集会,与英国音乐人罗杰·沃特斯一同登台,使用扩音器向数千名参与者发言,内容涉及批评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并呼吁组建一支国际武装力量来干预冲突,优先解放巴勒斯坦地区。
佩特罗的讲话中特别提到美国士兵,建议他们拒绝执行上级指令,避免将武器指向无辜人群,转而遵守人道标准。这段发言持续约20分钟,现场氛围热烈,参与者挥舞旗帜分发传单,支持更多国际干预。美国国务院在活动结束后几小时内发布声明,将佩特罗的言论定性为不负责任和煽动性行为,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立即执行吊销程序。这一决定迅速在媒体传播,引发外交圈讨论,因为佩特罗当时持有外交豁免,但签证吊销影响其未来入境。
同一天,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大厅发言,主题聚焦中东安全,坚持以色列的自卫权,批评西方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这相当于鼓励袭击行为。演讲过程中,多国代表选择离场,以示抗议,凸显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地位。内塔尼亚胡未直接回应外部批评,如哥伦比亚此前中断外交和武器禁令,而是强调伊朗威胁和地区稳定。
佩特罗的行动根植于他长期的反以色列立场,自上任以来多次公开表达,包括在2024年联合国演讲中指责加沙行动为系统破坏。9月23日,他在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批评特朗普卷入中东冲突,导致美国代表走开。26日的街头集会进一步升级矛盾,美国视其为越界行为,尤其在联合国东道国境内呼吁士兵不服从。
哥伦比亚方面的回应与国际反响
哥伦比亚政府对美国决定作出快速反应,内政部长阿曼多·贝内德蒂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反击称真正需要吊销签证的对象是以色列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他引用联合国同日的一项全体同意决议,指出该决议判定内塔尼亚胡的行为不符合全球社会成员标准,相当于一致认定其不配作为世界公民。贝内德蒂强调,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美国保护特定盟友,却针对直言批评者的做法,引发全球不公讨论。
佩特罗本人于次日通过个人账号回应,表示持有意大利护照,因此不受美国限制,并指责华盛顿当局无视联合国成员国表达自由,因为他的言论仅针对加沙冲突的公正观点。他强调,此举显示美国不再遵守国际法,呼吁审视东道国角色。哥伦比亚外交部发布正式声明,批评吊销违反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独立和言论自由的规定,提议将联合国总部迁至中立地点,如卡塔尔的多哈,以避免类似干扰。这一提议在拉美国家中引起共鸣,部分国家表示支持探索选项。
国际媒体广泛报道事件,焦点转向美哥关系历史紧张,如2025年1月的遣返飞机争端,当时佩特罗拒绝美军飞机,导致特朗普威胁关税和旅行禁令,后经谈判化解。签证事件加剧分歧,哥伦比亚出口商担忧经济影响,但政府重申主权优先。委内瑞拉等国支持佩特罗立场,批评美国干涉。事件也凸显联合国在纽约的尴尬地位,部分观察者指出,东道国权力过大可能影响多边主义。
联合国大会当天多项议题涉及中东,包括巴勒斯坦承认和加沙援助,决议虽未直接针对个人签证,但贝内德蒂借此扩展批评,称相当于全球共识剥夺内塔尼亚胡国际认可。这反映出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不满,佩特罗的举动虽招致惩罚,却赢得部分支持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