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被证伪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29 21:36  浏览量:1

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性建筑

提起乌兹别克斯坦,你或许会感到陌生——作为地球上唯二的【双重内陆国】(自身与所有邻国都没有海岸线,另一个是列支敦士登),它似乎低调而神秘。

但你一定会对下面这些名字耳熟能详:

这里,是《一千零一夜》传说的发生地;

这里,是阿凡提故事真正的故乡;

这里,曾崛起雄踞中亚的花剌子模;

这里,回荡着帖木儿帝国的铁骑与荣光;

这里,是汗血宝马奔腾千年的土地;

这里,更是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东接中国、西通欧洲、南往印度、北连草原。传奇大帝帖木儿曾说:“如果有天幕,这里就是宇宙的星辰;如果有苍穹,这里就是天上的太阳。”

帖木儿-阿凡提-贵霜王子

洞穴文化“丝路游学”系列,此次将走进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乌兹别克斯坦。作为神秘的中亚国家,这里刚刚开放了对中国公民30天免签的友好政策,出行便捷顺畅。

本次行程特邀洞穴文化带队导师、丝绸之路研究权威专家、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带领大家深入乌兹别克斯坦:

领略壮丽的高山草原

感受华美建筑与厚重历史

漫步异域风情的热闹集市

体验伊斯兰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祝和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祝和军的新书《像马克思一样思考》,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跨学科的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澄清错误认识和批判错误思潮中正本清源,引导读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该书一上市即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和热议。本文即摘编自该书。

马克思的某些历史论断或预测没有变成现实,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似乎被事实“证伪”,对其质疑和否定的声音甚嚣尘上。本文从科学理论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恢弘视野和构建方式、历史主体与历史规律的关系这三个角度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验证”问题,有力回应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质疑。

1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能否得到证实、是否需要证实?如果不能得到证实,它所揭示的还是不是规律?或者说,它是否还具有科学性?

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对于我们维护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性是一个挑战,因为按照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历史论断似乎已经被“证伪”。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揭示资本主义为什么会灭亡、如何才能灭亡的。早在马克思在世时,他就给资本主义下达了“死亡判决书”,并预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他甚至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在19世纪就要灭亡。但直到今天,这种预测也没有变成现实,资本主义的丧钟并没有敲响,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爆发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也没有成功。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于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开始甚嚣尘上。有人宣称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失效了、过时了,根本就不是科学的理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未来虽然是美好的,但是一触及现实,在实践中运用的时候就会转化为原来目的的反面。据此,资本主义制度被宣扬为最美好的制度。按照这些言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向,似乎也被“证伪”了。总之,预测得不到验证却貌似被不断证伪,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断遭到质疑的地方。面对这种攻击,我们应该如何捍卫马克思主义呢?

2任何科学理论不但是一种抽象的、一般性的陈述,而且是一种可能性的阐述。无论是对于自然科学,还是对于社会科学,我们都不能苛求其能够预测个别、特殊的事物或事件,否则,其就不能称为理论了。以物理学为例,我们固然可以根据重力原理预测树上的苹果会掉下来,但却无法具体预测哪一个苹果会掉下来。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其科学性,这里面有一个归纳跳跃的问题,即有限的证实无法对一般、抽象的理论形成效验。

有鉴于此,近代很多科学家多称科学乃是一种假说,所谓“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就是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当然不能称为假说,但作为理论,它确实无法精确地预测偶然事件。我们也不能奢求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理论家在特定时代所提出的具体的行动纲领在今天仍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交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就具有现实操作的具体指导意义,赵云只要在危急时刻按锦囊上的指示照抄照搬就可以化险为夷。可惜,马克思不是诸葛亮,他是人,不是神。作为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是有时代局限的。马克思本人曾多次引用古罗马的一句名言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因此,马克思虽然能够科学地判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他却无法预测世界历史的确切样式和具体模式。他虽然能够科学判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却无法预测资本主义会在哪一天灭亡,以何种方式灭亡。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不符合他们当初的预期,他们的学说也是在东方而不是西方焕发出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对此,麦克莱伦说:“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马克思把欧洲、北美视为世界舞台的中心和未来革命的战场;而现在,这位思想家却明显地被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广为尊崇,被尊为导师。”伯林也说:“奇怪的是马克思的胜利并不属于德意志 ( 虽然这些理论最初的确是为其所设计的),而是被用于原始得多的、从未进入过他脑中的一些国家:俄罗斯、中国。”

这些估计都是马克思始料未及的。但这并不能表明马克思主义被证伪了,更不会妨碍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趋势的判断看作行动的指南。从这一角度看,实证主义是多么错误,因为理论的活动并不仅仅在于观察、收集、检验孤立的事实,更在于在动态的历史过程中解释作为历史环节的事实。无可否认,实证主义所确立的实证原则对于我们在微观层面把握历史的细节是大有裨益的,但它却处理不了“大历史”的宏观问题。按照柯林武德的说法,实证主义是“空前的掌握小型问题和空前的无力处理大型问题这二者的一种结合”。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既不能以实证的方式来责难理论的“大型问题”,也不能用理论揭示的未来趋势来苛求“小型问题”。前者是经验主义的局限,后者则是教条主义的根源。

3理论的验证方式应该与该理论的特点相适应,二者一旦错位,也就无所谓验证。一个事物发展规律的揭示,都有着来自该事物自身的限制条件或前置条件。脱离了这些条件,“规律”就无法现身。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不是某个历史阶段或者某个历史时代的特征和规律,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本身。它所立足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因此,它所揭示的规律也只有在这种大历史中才能现身。也就是说,它的验证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间隔或者时间上的量。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个别、特殊的社会事件无法构成对普遍规律的证实或证伪。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幸福的把握,得需要一定的时间,瞬间是把握不住幸福的。同样,瞬间也把握不住音乐。你想截取一个瞬间看看幸福和音乐是什么,就是荒诞的。同样,你截取一个瞬间验证马克思主义是否正确,也是荒诞的。怀特海说:瞬间没有自然。我们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说:瞬间没有马克思主义。古松以千年寿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如果它会说话,它对于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判断肯定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同样,如果人的寿命能达到千年,又会如何看待历史的趋势和走向呢?可见,观照视野不同,历史纵深不同,结论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

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验证,但这种验证却无法以实证、经验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一种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它对历史发展的分析采取的也不是“收集事实,而后解释事实”的模式,而是通过一种辩证法的矛盾思维进行的。正如海尔布隆纳所说:“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思想并不在于设计出经受得住检验的假说,而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构想任务,即透过表象获得有关深层次本质的‘科学’真理。”“这种观念(辩证的观念——引者注)强调社会认识的相互联系、矛盾的方面——这种观念明显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采用的考察方法不同,后者更加注重‘事实’而非环境背景。”

通过矛盾思维建构起来的历史科学,却要通过经验主义的实证方式进行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面临的尴尬,也是人们误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尴尬,是因为其不能在当下的“瞬间”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所谓的误解,则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正确而将其无限抽象化。实际上,对于表征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使需要经验事实加以证明或检验,也必须诉诸“大历史”和“长时段”,即到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进程中去检验,而不能纠缠于某个“个别”和“特殊”。

4 历史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自然科学规律不同,它面对的是主客体的相互缠绕而不是彼此分离。马克思曾说,研究历史需要将现实的、世俗的人既当作历史的剧作者,又当作剧中人物。卡尔也说:“既然社会科学涉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人,涉及研究者和被研究物,因此,从整体上看,社会科学不见容于宣称主客体之间有严格界限的任何知识理论。”

可见,人在历史中“剧作者”和“剧中人物”双重身份的纠缠,使得历史研究难以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相调和,历史规律的证实和证伪之间关系也较为复杂,不像自然科学中那么直接和明显。对于大自然而言,自然科学仅仅是旁观者,它的任何断言或者结论都不会对自然规律的实现造成任何改变,人不可能钻到自然里面去观察自然。但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它就在历史里面,它的任何断言或者结论都会影响历史的进程。因此,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是自然现象的不断重复,而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方式恰恰在于其不可重复,也无法重复。

正如契诃夫所说,人相信自己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这里,是否自信对于一个人成为什么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位经济学家预言经济大萧条将会出现,这一预言使得市场的信心不振,从而促成了大萧条的真正出现。对此,我们不能说这一预言与大萧条的来临没有关系。西方那些多党制国家,纷争的党派在总统竞选时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但他们都宣称自己已经赢得了竞选。这种宣称估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已经影响了尚未投票的选民的投票意向。

对马克思主义而言也是如此,信仰的有无并不是游离于客观历史进程的无关因素。事实上,在马克思身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看起来不可信了,而是它变得太可信了以至于很多人放弃了对它的信仰。对此,伊格尔顿将其归结为“政治上的无能感”:“事实证明,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并不是新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美好幻景,而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破灭。”

资本主义正在朝着愈加邪恶和残暴的方向发展。这是在马克思的预期之内的。但也正是在它迫切需要被推翻的时候,推翻它的政治力量却退缩了,因为其被一种行将就木的社会制度回光返照迸发出来的反动力量震慑住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越难以坚持的时候实际上越需要坚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格尔顿说:“那些挫败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同时又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在这种局势下,“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就好像说因为纵火犯已经变得比以前更加狡猾和神通广大,所以灭火已经过时了一样不可理喻”。

有时候,在历史这幕大剧中,历史的主人公一旦知道了历史规律所显示出来的结论,往往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阻止这一结论的出现,进而使得历史规律的显现不再那么明显。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而言尤为明显。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这一预言在一定程度上又促使资本主义采取各种修补措施延续自己的寿命。对此,我们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是被证实了还是被证伪了?似乎任何独断的结论都是欠妥的。

事实上,资本主义世界对《资本论》的研究相当丰富和深入。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成为资本主义得以自我审视的一个重要变量,从而与资本主义形成了一种相互缠绕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着足以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根本性矛盾,而后的资本主义才不断地采取“补救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和新变化。从这个角度看,资产阶级不过是充当了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原则的“遗嘱”的“执行人”。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反动派正在实现革命的纲领。

“明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明明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镇压者,却扮演了被反对和被镇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遗嘱’的‘执行人’。马克思主义所昭示的一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竟然用这样一种方式,即通过其‘对立面’,通过‘反面的偶然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兑现”。这看似吊诡,却是历史的真实。

像马克思一样思考 祝和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

内容介绍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有赖于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该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返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寻求马克思的“现身说法”,以及其对原理的认识与运用。第三,揭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深刻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学理根源,理解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树立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性。

本书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的知识论传统一、思维着的头脑:西方知识论传统的特点 二、得意而忘言:科学知识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三、原理知识与具体知识: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类别 四、观察渗透理论:科学知识的发生机制 五、反对“醉醺醺的思辨”:科学知识中的个别与一般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论分析一、反身内求:马克思的研究方式与叙述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争论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世界观能否终结哲学 四、哲学终结论的中国回响:再谈问题与主义 五、人们为什么误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验证”问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的语言学问题一、走出“语言的牢笼”: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二、如何理解“科学”“规律”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的语言学分析 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具体性的误置 四、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语言的澄清与理论的彻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思维与存在的“巨大对立” 二、经典的命题或事例:唯心与唯物的争论 三、前提还是原因:机械还原主义的困境 四、主观见之于客观:唯心论与能动性 五、由“说”回到“做”: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解放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体与类的矛盾 二、超越政治:国家与社会的紧张 三、天地与我共生:人与自然的冲突 四、摆脱有限:哲学思辨中的相对与绝对 五、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品格 二、道义上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 三、大历史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 四、人的澄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双向扬弃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一、形而上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古典本质主义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化:“本质性的本质”与“非本质性的本质” 三、批判而非论证:马克思主义与实证科学的距离

第八章中国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化用而非套用 二、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跳出“证实”抑或“证伪”的困境 四、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为马克思辩护: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