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七八分饱”是错的?医生:65岁后,吃饭尽量要做到这7点?

发布时间:2025-09-29 19:24  浏览量:1

“吃饭八分饱”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养生经,可不少上了年纪的人照着这个标准吃,结果反倒越吃越瘦、越吃越虚。明明饭吃得不多,体检却发现肌肉在掉、免疫力在降。这是不是说明“八分饱”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尤其是过了65岁,这个标准还管用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不一定。年纪大了,身体的需求和年轻时完全不同。如果还按着年轻人的标准来吃饭,反而会吃出问题,甚至加速衰老。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吃得越少越健康,其实这是个大误区。65岁以后,身体新陈代谢变慢、胃口变差、吸收能力也在下降,如果摄入的营养跟不上,就容易出现体重下降、肌肉减少,甚至走几步都喘、站起来都费劲。

有位老人,原本身体挺硬朗,退休以后坚持“吃饭七八分饱”,每天吃得清淡又节制。结果两年不到,体重掉了十多斤,再去医院一查,肌少症。医生直言,如果再控制饮食下去,摔倒、骨折、甚至卧床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年纪大了,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是要吃得对、吃得值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饭量本就不大,如果还控制热量、不敢吃肉、不敢吃蛋白质,那真的会越吃越虚。研究发现,从65岁起,人体肌肉每年以1%~2%的速度流失。如果蛋白质跟不上,肌肉流失更快。肌肉少了,免疫力、行动力、抗病能力统统跟着掉。

不少老年人午饭草草吃点,晚上又怕消化不好只喝点粥,结果三餐都没“吃够”。别说营养不达标了,还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贫血、骨质疏松这些常见问题。很多时候,不是生了病才虚,而是吃不对,慢慢吃出了一身毛病。

不仅如此,长期营养摄入不足还会影响大脑功能。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如果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大脑认知功能也会下降,更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甚至加速认知障碍的发展。

医生们反复强调:过了65岁,吃饭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保住身体的“底盘”——肌肉、骨骼、免疫力。

那吃饭到底该怎么吃?不讲虚的,这7点,医生几乎每次门诊都要重复讲一遍,尤其是针对65岁以上的老人。

第一,蛋白质要吃够,绝对不能省。鸡蛋、豆腐、牛奶、鱼、瘦肉,这些都富含优质蛋白。很多老人以为豆腐能顶替肉,但豆制品里的蛋白质量虽不错,但吸收率和含量还是不如动物蛋白。建议每天至少吃1个鸡蛋、一杯牛奶、一块肉(约50~75克)。

第二,碳水化合物别一味压低。不少人觉得主食是“罪魁祸首”,吃多了怕发胖、升血糖。其实老年人本来就食欲差,如果再把主食压得太狠,容易导致能量摄入不足。建议粗细搭配,白米饭中加些燕麦、玉米粒、红薯丁,既增加膳食纤维,又不会升糖太快。

第三,蔬菜要吃够,水果别忽略。绿叶菜、胡萝卜、西蓝花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K、β-胡萝卜素,有助于骨骼健康、抗氧化。水果方面,别只吃苹果、香蕉,也可以加点猕猴桃、橙子、蓝莓,补充维生素C,提升免疫力。

第四,一日三餐尽量规律,别跳餐、别省餐。很多老年人早餐随便吃点,午饭也没胃口,晚上又怕胃胀就喝点粥。长期下来,营养摄入根本达不到。其实可以少量多餐,每餐吃个六七分饱,但分量要均衡、种类要丰富,别让某一餐变成“空白”。

第五,别怕吃肉,关键是选对肉。瘦猪肉、鸡胸肉、鱼肉都是优质蛋白来源。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青花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老年人胆固醇高不是因为吃肉,而是吃得不对。加工肉、肥肉、内脏要少,但瘦肉、鱼肉不能省

第六,别轻易相信“清淡饮食”就是只吃素、只喝粥。真正的“清淡”是少油、少盐、少糖,不是不吃肉、不吃蛋。很多老年人一生病就开始喝白粥、吃咸菜,结果越吃越虚。长期营养不良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第七,适当补充营养补剂,但别盲目跟风。钙、维生素D、维生素B12,是老年人比较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如果饮食补不上,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别听信广告乱买保健品,有的补剂不仅没用,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

很多老年人不是不想吃,而是胃口确实差,吃不了太多。这时候,就要在有限的饭量里吃出最大营养价值。比如用鸡蛋羹代替白水煮蛋、用牛奶打豆浆、在米饭里拌点鱼松,这些小改变,都能让一餐的营养“含金量”翻倍。

还有一点很关键,吃饭不仅是身体需要,也是精神享受。很多老人自己吃饭没胃口,但有家人陪着、聊着天,反而能多吃两口。饭菜香不香、热不热乎、有没有点仪式感,其实也影响着老年人的食欲和心情。

别小看一顿饭的力量。一顿吃对了,可能就多活几年;一顿吃错了,可能就是健康滑坡的开始。医生们常说:“老年人的健康,从每一口饭开始抓起。”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至于“八分饱”这句话,其实不是错,而是要看人、看年龄。年轻人吃八分饱,是为了抵抗过度摄入;老年人该吃足吃好,是为了保住体力和免疫力。年龄一过65岁,吃饭这件事,不能再盲目节制

讲到底,吃饭不是“凑合着吃”,而是“吃对了才值”。别再想着省着吃、饿着吃,65岁以后,每一顿都要吃得有质量、有营养、有滋味。

别让“养生”变成“养病”,也别用年轻人的标准来要求年老的身体。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吃饭逻辑,65岁以后,吃饭该升级为“精准养生”模式

愿每位上年纪的长辈都能吃得营养、吃得开心、吃得长久,别让错误的饮食观念,悄悄偷走了健康。

参考文献:

[1]吕筠,张文宏,张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2]中国营养学会.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指南(202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李素云,刘建红.老年肌少症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4):896-90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