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亲情观:家和亲缘关系是一切善意的起始
发布时间:2025-09-25 00:13 浏览量:1
中国人的亲情观其实自古以来就受儒家孝悌观念的影响。对于儒家来说,孝与悌,对应的便是儒家儒家五常中的仁与义。
儒家相当重视在五伦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儒家的仁义观便是从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现场开始逐渐外推之的。国人首重家庭,次之亲友,最后再将自己的仁义,推及其他人,这便是儒家愛有等差的体现。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有等差的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就比如墨家就曾经提倡一种打破血缘亲疏的平等之爱。然而事实证明,儒家以血缘为基础的,有等差的爱才是符合人性的,唯有符合人性的仁爱观念才能长长久久,源远流长。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于孔子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亦言:“仁之实,事亲也者。”《孝经》上也强调:“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孝乃是“人伦之公理”,是儒家的仁之根本。
虽说,在儒家中还有荀子这样异类推崇性恶论,但事实上荀子所谓的性恶论也是为了强调社会教化的重要性。基本上,儒家所讲的还是人心本善,而建立在亲缘关系的孝、悌上便是充分体现了人本性的恻隐之心。因此,亲情之爱最是能彰显人本性之善,使人本来所具备的德性昭显,这便是所谓的“亲亲明德”。
儒家认为人之本性所具备的仁善得以彰显才能进一步的开发,正如孟子所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儒家之仁正是由“亲亲”,对亲缘关系重视和关爱,推及“仁民”对百姓,对身边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的关爱和善意,再推及“爱物”,将这份善意和爱护拓展至万物。这是一种自然而然递进的符合人性的生态关怀链。从中但凡一节脱节,都无法构建完善的仁义观。
因此,虽说历史上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屡屡发生,然而人们依然相信一个重视孝道的人,必然也是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对家人充满关爱的人,才能更真诚的善待其他的人。
亲缘是一切仁与善的出发点,家所有关爱的启示。
唯有亲亲,爱家,才能将善与爱泽及他人,遍及万物。
这,便是古人的亲情观。
而于现代的我们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