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以长对短,不战而屈人之兵!
发布时间:2025-09-30 12:45 浏览量:1
《资治通鉴》: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衤俞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遣使报汉,且请以张耳王赵,汉王许之。
韩信攻下魏、赵和代,武力强大——也即强迫的能力很强——人家服其强,强迫和自愿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此时要补充自愿——镇抚赵民。
这样,就在赵国建立起了统治——所以,请以张耳王赵。
比如,项羽攻下了齐国之后,就不懂得镇抚齐民(补充自愿)、而是烧杀不止(只有强迫)——结果齐民相聚叛乱不止!结果在齐国虚耗了时间,给了刘邦发育的时间!
连战之兵——则士卒倦敝——也即连胜之后,军队不可用了,
1、胜利所导致的军官士卒的骄傲和轻敌。
2、每战造成的对军队战斗力的损伤。
所以,要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以恢复疲劳。
毛主席:这同人走路一样,走一阵要休息一下。军队行军有大休息、小休息,劳逸结合,有劳有逸。两个战役之间也要休息整顿。
这就是节奏的控制——否则一味的趁着胜利,而不断的大举进攻——就会由盛而衰!
连胜之后的大败,就会极难避免了。
比如,项羽,就是连胜之后,不懂得及时休息,结果在极需要休息的时候——被刘邦趁你病、要你命的追击了。
在休息的过程中,同时补充赵国的新兵——进入军队,由于新兵的进入,军队就变得健康了。镇抚赵民之后,相当于是把整个赵国的力量加到了汉军的身上。
这既是补充军队——也即分功于赵国之人!也是形成自己的后备队——所以,刘邦夺了韩信的好几次兵,但韩信总不缺兵!
整个过程中,
《孙子兵法》:“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这也是韩信练兵的过程,
1、不要让自己的士兵成为这样的士兵!所以,当发生这六种情况的时候,都要有应对的措施和准备。
所以,韩信军队,遇败而不乱、遇退而不乱、遇进而不乱、遇胜而不乱、能攻能守——无论在败、胜、进、退中,都极大的维持和保有军队的战斗力、而不是因此失去战斗力!
2、战争中,想办法让对手的军队变成这六种类型的军队,从而使自己的军队易于胜出。
这段没记载在这里,但大概率是这样做的!——韩信的军队能打仗、并且多多益善——没有这样的长期训练,是不可能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如,项羽只一心记得自己带出来的八千子弟兵、而没有形成新的几千子弟兵核心——可见,在练兵上、在团结人上,大概率是犯了错误!
只有旧,而没有新——则暮气沉沉——结果自己也在这种暮气中自杀而亡了,如果是充满朝气的,那大概率是不会自杀的!
最后,挟大胜之威、率休整完毕的军队——这是强迫。
再派遣使用游说燕人——这是使其自愿——从而,不战而屈燕人之兵、使燕人自愿投降(燕国人本来就害怕赵国人)。燕降,而齐可图!
那个时候,即使燕国不投降,也能率强大的军队攻下来了!
广武君的策略,
1、使韩信的军队实现了一系列正反面的正反面兼具,
2、同时,通过劳逸和走向反面——很好的界定了韩信的节奏!
3、同时,通过正反面做法的对比——防止韩信只有一面,恃自己之长却用了自己之短!
4、名声大,是长处。军队倦敝是短处——这是以声夺人、以名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