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亭遗孀史玉清忆妇女排:遭敌重兵搜山15天,40人竟生还30多人

发布时间:2025-09-30 14:24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春天,金岗台的山林里格外沉闷。

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空气中有一种说不清的紧张感。

谁都没料到,这片原本是根据地的地方,会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变成一场残酷围猎的中心。

先说一个细节。

那天早上,史玉清正蹲在河沟边,陪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外号叫“小团长”。

孩子没心没肺地在河里捉螃蟹,水声、笑声、阳光,一切都像暂时回到了平静。

可突然,对岸出现了一队敌人,离他们不过几十丈。

那一刻,谁都没准备好。

史玉清没有武器,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被抓。

她灵机一动,对着孩子喊了句:“团长!”敌人听到这两个字,本能地以为是红军主力埋伏,吓得转身就跑。

就靠这声喊,他们躲过了第一次正面接触。

这不是演戏,是活生生的命悬一线。

说起来,妇女排这支队伍最早是1934年11月成立的。

当时商南县委决定把留在金岗台的女干部、红军家属、老弱病残,还有一些干部的子女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临时编制的“妇女排”。

说是排,其实就是40来个没受过军事训练、也没有武器的普通人。

排长袁翠明,史玉清负责整体组织。

她们的任务不打枪,也不打仗。

更多的是掩护、转移、联络、送情报。

可谁都知道,这样的“非战斗力量”,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会比正面战斗还可怕。

1935年春,敌军大规模“清剿”开始。

这次搜山,敌人调来了三个方向的兵力,断路口、封山口,一步步收网。

妇女排刚刚转移不久,就被困在了山里。

她们没枪没炮,能靠的只有地形,还有彼此的默契。

半夜,山林里风一吹,树叶哗啦啦响。

敌人以为是红军埋伏,开始盲目开枪。

就在这片混乱中,妇女排分成几个小组开始突围。

她们趴在地上,贴着树根、草丛、石头,一点一点往山外挪。

敌人不敢贸然进山,只能围堵。

零点开始行动,拂晓前成功冲出第一道围堵。

可刚翻过一道山沟,又撞上另一拨敌人。

搜山兵排着队,端着枪,像赶猎物一样逼近。

敌人指挥官下了命令:“不准开枪,抓活的。

谁抓住这些女红军,赏银、升官、给老婆。”这话传到山林里,像一把刀子。

那时候,妇女排的人已经三天没吃上热饭,连口水都喝不上。

有人带着孩子,有人病着,体力早就透支。

可还是有人撑着跑,有人藏进石缝,有人爬树、钻草、跳沟。

有个老同志,60多岁,叫老李,是红军家属。

他在一次转移中为了掩护其他人,被敌人拦住。

敌人问他“还有几个人?”他说:“就我一个。”敌人不信,逼问。

老李大喊一声:“共产党万岁!”接着就是两枪。

他当场牺牲。

史玉清后来路过那片山沟时,看到一具没有头的尸体,肚子也被剖开。

她摸了摸脚,是粗糙的老脚。

再看旁边破被单,是老李的。

她没哭,只是捧了一把沙土,轻轻撒在他身上。

说不出话,只是默默地站了一会。

这十五天里,妇女排的人分分合合,走散了又聚,聚了又散。

史玉清一度高烧昏迷,三个女同志宁肯拖着她也不肯丢下。

她劝她们走,她们说:“死也死在一块。

有一次,她们藏在悬崖边的石缝里,看到敌人绕到山头。

没办法,只能从光滑的石板上滑下去。

几丈高,掉下去就是死。

可她们还是跳了。

史玉清藏进乱石堆,听到敌人追上来问:“你们不是四个女的吗?还有一个大姑娘、大辫子哪去了?”那一刻,她不敢动,也不能动。

后来才知道,敌人说的“那大姑娘”,是袁翠明。

她藏得好,没被抓。

这场搜山整整十五天,敌人下了死命令要“全歼”,可结果是40人里有30多人生还。

那是怎么做到的?不是靠力量,是靠胆识、智慧、坚持,还有彼此之间那种不离不弃的信念。

后来她们再聚到一起的时候,衣服都破得不成样子,头发掉了大半,身上全是伤。

可说起这段经历,谁都没哭,只有史玉清一个人眼泪掉了下来。

她问:“还有谁?

旁边人说:“除了被抓的,基本都在。

从那以后,敌人改了策略。

原来三个月一次的“清剿”,变成一个月一次,后来干脆随时上山。1937年,他们甚至把碉堡修到了金岗台山顶。

可妇女排还是活跃在山里,没被剿灭。

1957年,八个还活着的女战士在南京合了影。

照片中,每个人神情都很淡定,像是从风里走出来的人。

没有谁再提那十五天的事。

但他们都知道,能站在镜头前,是因为那场山林里的生还。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小团长”。

参考资料: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资料选编(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敬亭纪念馆编,《高敬亭将军纪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金刚台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史玉清口述,商南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商南县革命回忆录》,1983年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