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丨何以新兴
发布时间:2025-09-30 16:14 浏览量:1
白鹿台前碧草多,台空鹿去怅如何
霸图零落觚稜杳,尚有雄风忆赵佗
清代《新州竹枝词》
收录多首白鹿台怀古诗
文人墨客游白鹿台
遥想当年南越王逐鹿旷野
多有思古之幽情
新兴田坪烟雨,垒石为埂成梯田
白鹿台
在今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
城南六公里的南塘村
南越王赵佗逐白鹿、筑高台于新兴
发生在公元前196年
现在,在白鹿台遗址上远眺
想象古时这一带平畴沃野、蒹霞苍苍
白鹿成群、山水相映,诗意仍盎然
新兴县城新貌
新兴县,是个好地方
徜徉市集镇村
听着“吴侬软语”般的新兴话
会感受到这座岭南小城的与众不同之处
新兴,是有底蕴、有个性
有慧根、朴实内华的县域
源自上古雅语的新兴方言
比广州话保存了更多中古时代
粤语的特色词汇与字音
一个“沁”字
就道出了新兴人喜悦,愉快
开心,兴奋的心情
注重内心体验
是新兴人普遍的“偏好”
01
因江而兴 化内之地
在南越王赵佗猎鹿新兴85年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岭南百越之地设南海、苍梧、合浦等郡,合浦郡下,设临允县。
允水,今新兴江;临允,临近允水也,即今新兴县。东晋永和七年,临允为新宁郡,下辖新兴县,这就是新兴县名的由来。
新兴江畔的临允,南朝梁时为新州,州辖新宁郡,此后新州存在了800多年。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废新州,保留新兴县,基本沿袭至今。
新兴县的历史沿革,乍一看会眼花缭乱。如果站在新兴江边高处,就会豁然开朗——无论是临允县,还是新宁郡,还是新州,还是新昌郡,和长期存在的新兴县,其实多数时间都是州、郡、县“同体”,新兴这个地方始终是“主体”,核心在新兴盆地、新兴江流域中上游地带。
新兴江,发源于新兴县天露山和阳春市境竹山顶,从南向北,注入西江(入江口对面就是今肇庆市区)。新兴江全长才145公里,中游穿过新兴盆地,水流平缓,岸平野阔,竹影婆娑,风光优美。
古时新兴江径流量应该比现在大,近几十年,新兴江水下、河漫滩出土大量万千年前的巨木,可以印证古代新兴江上游有庞大的原始森林,也可说明中下游水流是平缓的,适于航行。
如此,从秦汉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江一直都是珠江-西江重要的支航道,沟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大地的南北向“支脉”。
新兴江陈舍段
在古代,“南北交流融合”是华夏经济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叙事。交流融合,更多依赖水路。
水路的优势,在古代是其它交通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新兴千年州(郡)、县“同体”,其实就是新兴盆地汉越融合、并不断开发开化的过程,其密码在新兴江航运。
新兴处于珠西地区“腹心”位置,多条古陆路于新兴江联网,有“八州通衢”之称。
《读史方舆纪要》云:“凡商贾往高雷,必拖船至河头乃登陆。”河头,在新兴江航道上游,穿过天露山和云雾山之间的“豁口”,可以向南抵达漠阳江流域,再向西可前往高州、雷州、海南岛。
南越王逐鹿新兴,不仅仅是狩猎,这是南越国政权真正能投射力量的“边陲”,他在新兴筑白鹿台、“合揖百越”,实际上是巩固地盘的政治活动。
南越王赵佗,在南粤先筑五华县的“长乐台”,再建新兴县的“白鹿台”,后再有广州的“朝汉台”“越王台”,这是他的“基本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兴,在南粤很早就被纳入“中心区”,是“化内之地”。
新兴这片土地何以早早成为“化内之地”?这与它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在上古的造山运动中,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华南北边隆起南岭山脉,东西两翼形成以东北-西南走向为主的系列山脉,成了珠三角平原的地理屏障。
而新兴,就是珠三角西部屏障的第一层,成为珠江三角洲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
新兴四面环山,中间状如“簸箕”的盆地。天露山及其支脉横贯南部并呈扇形向北延伸,与东北面老香山余脉,西北面云雾山余脉对峙,东面为布辰岭山区,西面是云雾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新兴江从南向北贯通新兴地域,其中的集成河、船岗河、共成河、良洞河、迴龙河沿河谷一带,形成五片狭长开阔的河谷地和中北部的冲积盆地。
山养育了河、河滋润了山,于是新兴就有了山林溪谷之利,河流纵横之便,平原盆地之饶。农耕发达,物阜民丰,文化兴盛,是以新兴。
02
唐风宋韵 慧根在兹
如果问新兴人在日常生活中,哪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最重要,那必定是“六祖”。六祖在新兴人心中,和潮汕人的“老爷保号”分量相当。
六祖故里广东新兴走大王
六祖惠能对新兴的影响,绝不仅仅因为新兴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和圆寂地,也不仅仅是有龙山、国恩寺、藏佛坑,有六祖诞、六祖斋,更多是新兴人深受六祖文化的浸润。甚至,与新兴人接触多了,你会觉得他们大部分人心中,都有那一份独特的虔敬在。
惠能于公元638年在新州出生,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母新州李氏,其父卢行瑫因事牵连被贬新州。唐代佛教兴盛,少年惠能受寺院的晨钟暮鼓熏陶,“心中常生智慧”。青年时惠能拜石别母,沿着新兴江,走西江、转北江,到韶州修行,后越大庾岭、赴黄梅,承五祖弘忍衣钵、成一代宗师。
惠能的禅文化,主张道由心悟,突出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浓厚的人本思想,流布世界,影响千年。
新兴惠能广场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明心见性”,那种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了今天新兴人内敛又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又注重内在体验的独特品格。
岭南新兴,千年禅域,氤氲不断,慧根在兹。一千多年了,新兴人始终对六祖尊奉有加。
龙山国恩寺掩映在绿树中
唐宋时期,新兴还接纳了大批中原王朝贬官迁客,高级官员就有20多人,其中有张柬之、郭元振、胡铨等名相名臣。
巨宦名臣,尽管“失宠”被贬,也“自带流量”。他们的到来,助推了新兴的文化兴盛。对其中一些正直铮臣,后新兴还曾建五贤祠纪念他们。
那些文人墨客,并非都“顾影自怜”,他们流连新州风物胜景,诗词唱和,兴文崇教,成就新兴的文脉绵长。现在新兴喜欢用“筠州”“筠城”指代新兴,就是唐宋文脉“遗风”。
筠,竹也。相传古代新兴在营建州治、县治时,因生产条件有限,城墙多用竹林编成的篱笆作为屏障,因此得名“筠城”。新州也就有“筠州”之称,取其气节刚毅意象。
“新州万竹绕为城”。“筠城”这个名字传下来,唐代诗人杜位的功劳不少。相传,杜位是杜甫的堂弟,唐肃宗二年(757年),杜位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新州任参军。
杜位在新州期间,作“新昌八景”诗,这八景是: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
这些都是新兴人熟悉的地方,其中4个在今县城一带,已经融入城市建设中;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也依然在。龙山国恩寺现在为国保单位,天露仙源则变成两个,古天露山即现在的水源山,附近有象窝山生态园,而现天露山如今也是个网红景区。
杜位的诗,吟唱新兴之美。唐风宋韵,是新兴人最看重的人文印记。
03
耕山营水 新兴风味
“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雨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荔枝能好。”南宋名臣胡铨被贬新州,在新州6年,有不少诗词传世。
这首《如梦令·谁念新州人老》,表现了虽被放逐,但内心平静。他期待着夏天的荔枝。
青梅与荔枝,如今依然是新兴名产。
新兴南部的天露山脉,高大的花岗岩山体、茂密的森林,塑造了千山万壑的地貌。高山出清溪,飞湍瀑流、卵石满滩,既带来充沛的优质水源,也不少遇山洪为灾。
远方为新兴古八景之崖楼耸翠
新兴盆地,五水归聚,低丘起伏,非一马平川。千百年来,新兴人耕山为田、垒石为埂,筑坝为塘、丘坡植果,用勤劳与坚韧,营水利、抗旱涝,换来物产丰盛、烟火万家、人文荟萃。
溪谷梅花如香雪。新兴天露山、水源山一带,自古多植青梅。梅子青涩,新兴人发明了盐腌晒制法生产话梅,以其香、甜、酸、咸、甘风靡百姓,创“新兴话梅”名品。以话梅为代表,新兴生产制作的凉果,涵盖仁面、榄、姜、李、杏、芒果等果蔬,闻名遐迩。如今,新兴县坚持“以路开路、以梅为媒”,以六祖镇为起点,串联太平镇、里洞镇、大江镇、河头镇、天堂镇,规划打造以梅花为核心品牌的“梅花谷”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新兴步塱梅花
新兴象窝山茶园
“荔有多种,出新兴者曰香荔,实小核焦而香美……荔枝之最珍者也”。胡铨所期待的荔枝,也许就是“荔枝之最珍者”——新兴香荔。在新兴龙山国恩寺,惠能手植佛荔,遒劲千年,如今依然枝繁叶茂。
新兴排米粉,质爽滑、煮不糊、炒蓬松。相传惠能在离开家乡之前,用家乡的好米和山泉水,用心制作了米香浓郁、新鲜爽口的米粉,献给母亲,以表孝心。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新兴生产的排米粉,伴随着六祖惠能的报恩思想被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
新兴,好山好水出好物,稻米果蔬、禽畜水产,多有名声。这里,有大自然慷慨的恩赐,也有新兴人的勤劳务实。
04
刚健质朴 善作善成
子曰:刚毅木讷近乎仁。新兴人对“掂”的追求,刚健质朴、善作善成。
在“千城一面”的当代,新兴县城就很有些不一样。从惠能广场,到新兴“四馆一中心”,到惠能小学、翔顺实验小学,到星罗棋布的新式住宅小区,多有“唐风”建筑,其形体俊美,大气庄重,整齐而不呆板,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位于新兴的云浮市黄岗实验中学
县城的“唐风”,既体现新兴的审美担当和文化情怀,也承载了城市建设的地域特性。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这些“地标”还和新兴企业的支持、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兴近年的“唐风”建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新兴县涌现了一批实力本土企业——它们由新兴人创办,在新兴发展壮大,与新兴这座县城深度融合、共同成长、彼此成就。这一现象,在整个粤东西北地区,都相当少见。
温氏、翔顺、凌丰、万事泰、明基水产等这些新兴的“标杆”企业,不仅在自己行业里稳打稳扎、发展壮大,而且,以一种独特的地域情怀,“真金白银”支持参与新兴城市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这家企业,1983年“七户八股”起家,从一个乡镇养鸡场开始,到如今千亿营收、业务遍及全国,这在改革开放史上都是传奇般的存在。
温氏股份总部大楼
农业,周期性很强,价格、产销波动的“杀伤力”不容小觑。大名鼎鼎的“猪周期”,就让很多农业经营者“闻之色变”。
温氏的主业,就是养猪养鸡,走过了很多个周期波动,但他们始终“劈波斩浪”。这一“温氏密码”,在于“公司+农户”模式的坚守,更在于“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企业初心,也是地域文化智慧浸润的结果。
从一支乡村建筑队、从来料加工作坊发展成五十亿级、十亿级的县域企业,翔顺和凌丰、万事泰,也有足够的代表性。
这些企业背后,有一群企业经营者,他们大多平易近人、低调务实,在很多日常场合,衣着朴素、言谈随和,让人感觉就是“邻家大叔”。
在他们身上,最突出的是“做事业”的情怀。他们普遍信奉,做企业,不是追求自己“够捞够煲”,而是要争取做到行业领先,实现企业价值,体现社会价值。
企业的价值,是回报股东、造福员工;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回报社会、扛起社会责任——于是他们兢兢业业把企业做好,坚持品质至上、创新驱动、精益管理,坚持稳健发展、产业链融合;大力支持教育科技、城市更新,热衷公益、建设家园。
他们的产品,是行业标杆;他们的作品,如那些唐风建筑、精美小区,可称“典范”。
实际上,这些不仅是企业的成功之道,也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哲学智慧。企业家们那份直指内心的事业观,更是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共振。
新兴的企业经营者,“新兴情结”总若隐若现。近年,他们中有不少人投资新兴的好山好水。他们打造的天露山景区、象窝山生态园、金水台温泉度假区,开发的禅茶产品等,让新兴的“山水禅意”悄然“出圈”。
象窝山生态园春色
新兴天露山景区高山杜绝
在这些景区里,经常有说新兴话的游客。县域内“自己人”用脚“投票”,是对景区品质最有分量的认可。
在温氏集团总部大楼东北边不远,有个外表毫不起眼的小村子叫都吉村。1984年,都吉村一位村民,数经试验,探索出成功的胡子鲶鱼苗育种技术,都吉村曾发展为全国产量规模最大的胡子鲶育种基地,如今新兴县的鱼苗育种产业在华南地区举足轻重。
新兴,是一座有慧根的岭南小城,刚健质朴、善作善成。
05
心江为道 奋进百强县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鲜明的主题。如今新兴县的经济实力,在云浮市排在前列,即便在粤东西北地区,也是相当“能打”。2024年,新兴县地区生产总值347.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8万元。新兴经济总量不算高,但人均GDP超越了珠三角的端州、鼎湖、高要、博罗、开平等“老牌”县(市、区),与2024年“新晋”全国百强县的惠东相差无几,显示出新兴奋进百强县的潜质。
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古代新兴因有南北向的水路交通,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节点。而随着传统支航道水运的衰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迅速崛起,东西向的发展叙事,成为新的历史主线。那么,新兴的实力并非全是“运气”。
新兴,紧挨着珠三角,无疑是区位优势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有着特殊性,以交通为例,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时间里,新兴的交通并不发达,与珠三角近,但对外交通还长期依靠走国省道。2016年,江罗高速通车,才结束新兴没通高速的历史。
其实,早在近代,大批新兴人走港澳、下南洋,他们吸收岭南海丝文化中开放兼容的品格,与新兴地域文化智慧结合,形成了内敛而不封闭、内秀而不保守的个性,培育出“做事业”的深厚传统。改革开放40多年,新兴人用心中的江为道,走出了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近年来,新兴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如今新兴三产均衡、交融互促的产业格局,是主动对接开放大市场,勇于依靠“内生动力”牵引的成果。
接受“辐射”“溢出”,与自身的“蓄积”“投射”,同样重要。现在新兴金属智造、绿色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造、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既有本土力量为中坚,也有外来客商的持续认可新兴、投资新兴——如今的新兴,已经“园区四布”“三产兴旺”。
向海而兴,未必就一定为山水阻隔,心中的江,可通世界。近年来,新兴县提出奋进“全国百强县”的目标。到2025年,新兴县已经连续5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连续7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新兴,取“新江之滨,兴旺畅达”之意。奋进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新兴,从“新”出发,向“兴”而行!
【记者】林瑞荣 刘烁 徐登科
【编辑】陈梓铭 刘嘉怡 王雨辰 区云波
【校对】董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