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史上最“反常识”的收徒方式
发布时间:2025-09-18 04:56 浏览量:1
今天聊聊禅宗史上最“反常识”的收徒方式:你以为天天打坐就能成佛?有人偏偏靠“磨砖”磨出了开悟之门。
唐代仪凤二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日,金州安康的天空忽然冲起一道白光,直照长安,整夜不灭。
太史令急忙上报高宗:“这是大吉之兆!有一位不求世间荣华、却堪当佛法大器的大师降生了!”
高宗信佛,当即命当地官员亲自上门道贺。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六祖慧能心法传人、开创沩仰与临济两宗的大禅师——怀让。
怀让15岁出家于荆州玉泉寺。
这座当时极具声望的寺院修律学教风气盛行,可他在那里苦修七八年,却始终觉得“心里像堵了个黑漆桶”,光明未显、本性未透。他意识到:这样按部就班地修行,根本触不到禅机的核心。
于是,他毅然离开名山大寺的安稳生活,独自前往嵩山。当时主持嵩山法席的,正是与神秀、慧能齐名的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老安禅师。
老安禅师一见怀让便说:“我非汝师,汝师在曹溪。”
怀让依言跋涉数千里,从繁盛中原行至岭南僻壤。当他沿着曹溪畔花树幽深的小径走到宝林寺山门前,已是黄昏时分。
六祖慧能仿佛早知他的到来,正静立于寺外长阶之上。夕阳洒落,石阶如铺金屑,恍若一条通天之路。不知是六祖周身自然显光,还是夕照映射,慧能周身笼罩着一层金色光晕,显得既庄严又慈祥。
“你从何处来?”一句平常问话,自六祖口中说出,却显得深含禅意。
怀让心有所动,却一时语塞,低头轻声答道:“弟子怀让,从嵩山而来。”
“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六祖突然发问。
怀让顿时汗流浃背——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道不出。他惭愧低头,久久不能作答。
春去秋来,稻熟八载。又是一个夕阳流金的傍晚,怀让打柴归途,见彩云舒卷,闻溪声淙淙,嗅野芳幽香,心中忽如浪子还家,一片澄明。他忘情地扔下柴担,一路奔向宝林寺。
而六祖竟仍站在山门之外。
仿佛八年光阴未曾流逝,仿佛他一直在那里等待。
“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来呢?”同样的一问。
“说似一物即不中!”怀让如狮吼虎啸,声震林野。
那一刻,他心中如蜜潭投石,喜悦层层荡开,溢满全身……许久,他才从悟境的震撼中平复,向师父解释道:“人人本具的佛性,无形无相,不可言说、不可比拟。若说它像什么,早已不是了。”
慧能含笑点头,与他把臂同归寺中。
开悟后,怀让又随六祖参学七年,之后奉命弘化一方。他驻锡南岳般若寺,世人尊称“南岳怀让”。
禅宗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天悄然来临。怀让听说山那边的传法禅院中来了一位从蜀地而来的年轻僧人,俗姓马,名道一。他性情孤高,终日闭门坐禅,不与外人往来。怀让顿时想起离别曹溪时,六祖曾言:
“汝门下将出一匹骏马,纵横自在,度化天下!”
莫非正是此人?
怀让沿山花小径行至禅院后山,果然见到一位青年僧人在古松之下寂然静坐,如如不动,仿佛已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
他就是日后承前启后、开一代禅风的马祖道一。
怀让走至他面前,静立片刻,平和问道:“你这般长坐不动,所求为何?”
“为成佛!”道一头也不抬,语气冷淡。
怀让不再多言,随手拾起一块砖,在石上磨了起来。刺耳的磨擦声对于求静的道一来说,犹如惊雷裂空。他先是强忍不语,可那声音持续不断,如针入耳、如锥刺心。
道一终于忍无可忍,睁眼怒视怀让。
而怀让却恍若未觉,仍全神贯注地磨砖,如同打磨无价之宝。道一不禁生出好奇:“你磨这砖做什么?”
“磨作明镜。”
“砖岂能磨成镜?”
“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怀让借此点化。
道一顿时怔住。怀让又拾起一根枯枝,在道一坐的石上轻敲数下,缓缓说道:“譬如牛车不行,该打牛,还是打车?”
道一心中震动,不由得站起身来。怀知他心念已动,便从容开示:“你说欲成佛,可禅不在坐卧,佛亦无定相。万事无常住,若执坐相,即违本性。拘泥形式,如何能见真如?”
道一虽觉有理,却仍难放下我执,辩道:“坐禅有何不好?佛陀亦曾坐禅成道。”
“坐禅本无不好,但若执之为唯一途径,便落窠臼。譬如世人说英雄海量,但酒鬼若自诩英雄,岂不可笑?佛陀坐禅见星悟道,却不代表人人须于坐中求悟。学佛贵在明心见性,直契本源,方能一念通达,花开见佛。”
一番话如清泉灌顶,道一豁然开朗。他恭敬礼拜,抬头时却已不见怀让踪影。只听得山野间传来清朗歌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连日常坐禅的蒲团也未拿,便急步朝着歌声的方向追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