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困死麦城时,刘封孟达为啥见死不救?背后藏着三层难言之隐!

发布时间:2025-09-30 18:56  浏览量:1

(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荆州的寒风裹着雪粒子,把麦城的城墙冻得咯咯响。

城头上的关羽裹紧了绿袍,望着远处越来越近的东吴兵甲,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攥得指节发白。

他派出去的求救信使,已经三天没回来了。

此刻在上庸城里,刘封正把求救信捏成一团,孟达在旁边捻着胡子叹气,两个人的沉默比麦城的风雪还冷。

很多人后来骂刘封冷血、孟达汉奸,说他们要是出兵,关羽不至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可真往深了扒,这事儿压根不是“救不救”那么简单,里头裹着三层扯不开的乱麻。

头一层是“叔侄间的疙瘩”。

刘封不是刘备的亲儿子,是早年收养的义子。

当年刘备还没生下刘禅的时候,把刘封当继承人养,可刘禅出生后,刘封的位置就尴尬了。

关羽一直瞧不上这个“干侄子”,好几次在刘备面前说“螟蛉之子不可立”,这话早传到刘封耳朵里。

你想啊,平时总被长辈踩一头,这会儿长辈落难了,刘封心里能没点疙瘩?

更要命的是,关羽求救时,上庸刚打下来没半年,守军都是新收编的降兵,真要把人调走,上庸保不齐就丢了。

刘封心里打着算盘:救关羽要是赔了上庸,刘备能饶了他?

不救,顶多落个“见死不救”的骂名,好歹能保住地盘。

第二层是“孟达的小九九”。

孟达这人本来是刘璋的手下,后来才投靠刘备,在蜀汉集团里算“外来户”。

他跟刘封早就不对付,之前两人一起攻打房陵,孟达的侄子被守军杀了,刘封还在旁边冷嘲热讽。

这会儿关羽求救,孟达心里明镜似的:上庸兵少,真去救,赢了是关羽的功劳,输了自己得背锅。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刘备早晚要立刘禅为太子,刘封早晚要倒霉,自己犯不着跟着刘封蹚浑水。

所以他故意在刘封耳边吹风:“当年关羽反对您做继承人,现在您要是救了他,他回头还得找您麻烦。”

这话刚好戳中刘封的痛处,也断了关羽最后的希望。

最关键的第三层,是“刘备的心思”。

很多人觉得刘备不知道关羽被困,其实不然。

当时成都到上庸的快马,四天就能到,关羽求救的消息,刘备不可能没收到。

可刘备那会儿正忙着在汉中称王,手里的兵都派去巩固汉中防线了,压根抽不出兵来救关羽。

更微妙的是,刘备对刘封早就有了戒心。

刘封性格刚猛,又手握兵权,万一自己百年之后,刘禅镇不住他怎么办?

或许刘备心里还藏着个阴暗的想法:

如果刘封不救关羽,正好有理由收拾他;如果刘封救了关羽,也能削弱刘封的兵力。

所以刘备故意拖着不发令,等于把刘封推到了两难的境地,也把关羽推向了死亡。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关羽带着十几个随从突围,在临沮被东吴的潘璋活捉,人头被送到了曹操面前。

刘封回到成都后,被刘备以“不救关羽”的罪名赐死,临死前他喊着“悔不听孟达之言”,可再后悔也晚了。

孟达见势不妙,干脆投降了曹魏,后来还想策反刘封,结果反被司马懿杀了。

这三个人的结局,其实早就写在了麦城的风雪里。

刘封的刚愎自用、孟达的投机取巧、刘备的权衡算计,还有关羽的骄傲自负,凑成了这场悲剧。

有时候想想,关羽困在麦城时,望着上庸的方向,心里可能也明白:

不是刘封孟达不救他,是整个蜀汉集团的人心,早就散了。

这场悲剧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一个个被权力、利益、猜忌裹挟的可怜人。

就像麦城墙上的雪,看着洁白,底下藏着的,全是化不开的冰冷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