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被俘,为何张辽能活,高顺却必死?你也不看看张辽的靠山是谁
发布时间:2025-07-06 14:03 浏览量:3
高顺和张辽,吕布最后的两杆大旗。白门楼瞬息翻覆命运,在史书和民间叙事间摇曳。到底是什么时候,两个人本是一伙,却一死一生呢?曹操打下下邳,糟糕的局面,鲜血和兵器还没冷却。
押上来高顺时,曹操脸上其实没笑,倒也没怒。他本来是想让这个兵多将广的家伙说两句,谁知高顺只恨手里没还剑,冷着脸一个字都不说。有些人死里求生,有些只有硬脖子。谁会帮这样的人求一条命?曹操一转头,连多问都嫌麻烦,直接让人杀了。
现场气氛别扭极了。身边人都屏住气,没人替高顺说话。高顺活着,就是谁的面子也不会给,死的时候也还是——面子活得最直。有人说这才叫士气,但光靠士气倒不见得有命长。谁会忽然插一句保他的命?没有。没有背景,也没人舍得在曹操面前讨债。
接下来是吕布,换了个劲头上场。所有人低了头,曹操却不想理会他。毕竟,这个武艺十足的人,后路全断,还是想着能不能有奇迹。可惜现实比吕布预想得更冷。陈宫上场,一心求死,曹操拿他也没辙。旁人围观,已经有点麻木了。这种场合,说句难听的有点像戏台上走马灯,谁是主角谁说了都不算。
陈宫死了,吕布也死了。都是没背景,嘴硬完了事。
张辽被带上来的时候,空气有点变,原因说不上哪里不一样。他确实比高顺还要嘴硬,一开口就批吕布怕死,转头又笑骂曹操是汉贼。这种状况下,按理也跑不掉,死得比高顺理所应当!可现场却突然起了波澜。曹操举剑本欲动手,结果刘备突然冲了上来,手按住了曹操的胳膊,关羽更是不顾身份直接下跪求情。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站队张辽,这气氛就忽然变成了束手无策的场景。
是不是很怪?明明前头高顺也硬气,可没人替他说半句。张辽却突然背后出来两个靠山,还是大腕。刘备的分量,在曹操心里远大于一般谋臣武将。关羽下跪许诺以命相保,这种场面稀罕得很。这不是普通人的社交资源,绝对不是。
有意思的是,张辽对得起关羽吗?其实也未必。刘备、关羽敢于在这个生死口为他出声,可张辽后来死心塌地投向曹操,反而和刘备恩断义绝,后来还和关羽兵戎相见,例如樊城那场几十骑破万人。谁亏欠谁说不清。
那张辽凭什么活?不是因为所谓“宁死不屈”,高顺一样倔强,甚至更不屈。他死了,因为没人捞,没有后台。张辽靠的是刘备、关羽这层人脉,曹操此时正急于巩固内部团结,正愁如何牢牢拽住这对异姓兄弟的心。做个人情,随手就成。
张辽武艺高强是加分项。曹操不是没见识过他用兵,吕布骑兵凶猛,张辽是为数不多能统得住这队人的。要说实话,曹操更需要一个能把吕布余部收拢起来的大将。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用人,得看得罪谁。有刘备、关羽替他说话,还能顺便卖仁义好名,何乐而不为?反过来,高顺的部下射瞎过夏侯惇,这画根本没法续,夏侯氏和夏侯惇话语权很大,捞他纯属找不自在。
那张辽救下来,没多久真成了曹魏一块基石。合肥破孙权,七千铁骑吓退十万大军。刘备当年抢着捞他,最后正是给老对家培养了个大对手。真要说感情账,这事够反转。
话说回来,有谁不是现实的?人在危城、兵败如山倒时,换谁也未必能够一腔热血就能活着出来。刘备自己后头靠东吴、靠曹操,都靠过不是?张辽投了曹操,是不是也没多少可指摘。
不过也有人觉得,张辽这路数实在太利己了。你关羽跪地哀告,刘备拦剑救命,回头一句谢谢都没有,甚至反目成仇,谁不心凉?
可站在曹操的角度,真正决定这事的还是利益。保下张辽,一举多得。既安定了军心,又笼络了刘备关羽。反正人情这东西,谁都想占便宜,等下次用完再说。
其实也不能说张辽完全“薄情”。在那个年代,不为自己谋后路,是不是才叫糊涂?高顺如果会变通一点,也许没准真能捡条命。可惜他就是不。
有的时候,人不光要有本事,还得会选队站队。白门楼那天,张辽幸运站在了“风口”,高顺却冷冷清清如落叶。他们的性格、选择和际遇,全摆在阳光底下,谁对谁错,只有当时人才真知道是不是心甘情愿。
说到这里,想起那天刘备的脸色,既尴尬又复杂。刚怂恿曹操杀吕布,钟摆未停,又为张辽求情。左右逢源,看起来各得其所,实际上却是为自己添了麻烦。历史不会按下暂停键,很多选择都是顺手的。
张辽最后在曹魏阵营立下汗马功劳。高顺,要是当时能低头吧,也许又是另一个故事。命运有时候就这么滑稽地分叉。反正白门楼那天,张辽活了,高顺死了,刘备背负了两种情感,曹操收获一员悍将,夏侯惇消了点气。
谁下的棋好?棋到中盘,总是有人得意,有人轻描淡写转身就走。江湖人事,不过如此。
这一眼望过来,两个人生的路口隔着的不是剑,是人心和运气。不再多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