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糖尿病人补B12,神经损伤减轻,并发症风险降了近四成半
发布时间:2025-09-28 20:28 浏览量:1
►
本文178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7岁的王阿姨,患2型糖尿病已有10年。近一年,她总觉得手脚发麻、刺痛,晚上睡觉翻身都痛得难受。家人以为她年纪大,血糖控制得还行,就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摔倒在地,送医后才知道: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已经侵犯了躯体的深层神经。
医生检查时发现,她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严重偏低。补充B12一段时间后,不仅症状明显减轻,连血糖控制也比以前更平稳了。
这可不是个例。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如果及时补充维生素B12,可使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下降高达43%。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为什么容易缺B12?补了B12又能解决哪些问题?真的人人都该补吗?
我们今天就把这件事讲清楚。
很多人不知道,不是糖尿病让你缺B12,而是你吃的降糖药在“悄悄偷走”它。
最典型的就是二甲双胍。这是一线降糖药,安全有效,是无数糖尿病患者的“保命药”。
但长期服用它,会影响小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相关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超过4年的病人,有约30%的人B12水平明显偏低。
这可不是小事。维生素B12是神经系统的“润滑剂”,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是维持神经传导正常运作的关键物质。如果缺乏,神经就像电线老化一样,容易短路、失灵。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糖尿病患者明明血糖控制得不错,却出现了手脚发麻、步态不稳、感觉迟钝等症状。很多人以为是“老毛病”,其实根子在B12。
2023年,哈佛大学联合麻省总医院,追踪了7,0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规律补充维生素B12的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下降了43%,并发症风险整体下降了近45%。
不仅如此,另外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国内研究也显示,B12水平越低,神经病变越重;补得越早,症状改善越明显。
这说明:B12不仅能“保神经”,还能“减风险”。
而且它的作用不止于此:
稳定血糖: 有研究发现,B12参与糖代谢,缺乏时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波动更大。改善疲劳: B12还有助于红细胞合成,能缓解糖尿病人常见的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保护认知: 长期缺乏B12还可能增加老年痴呆风险,糖尿病人本就认知退化风险高,更要重视这一点。虽然B12好处多,但也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必须吃补充剂。
以下这几类人,建议尽早检测、必要时补充: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超过3年):建议每年监测一次血清B12水平。出现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友:
如手脚麻木、刺痛、灼热感、走路不稳等,尤其是夜间加重者。年龄超过60岁者:
老年人本身胃酸减少,也会影响B12吸收,风险更高。素食者或胃肠手术史者:
动物性食物是B12的主要来源,长期素食或胃肠道吸收障碍者更易缺乏。
如果属于以上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过量反而可能干扰其他营养吸收。
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是动物性食物,像动物肝脏、瘦肉、鸡蛋、牛奶、鱼类等都含量丰富。
建议首选食补:
每周吃2~3次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
每天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
鱼类(尤其是深海鱼)也是不错的B12来源。
对严重缺乏者或吸收障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B12补充剂,通常为口服甲钴胺、腺苷钴胺,或肌注治疗。
补多久?剂量多少?这些都需要结合血液检测结果,由医生个体化评估。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沉默但危险”的并发症。起初不痛不痒,但一旦发作,可能引起行走障碍、溃疡、截肢,甚至影响心脏自主神经,诱发猝死。
补充B12,虽然不能代替降糖治疗,但它像是一把“安全锁”——锁住神经的完整,锁住生活的质量。
别等到摔倒了才想起来检查,别等到刺痛了才开始补充。
一句话:给神经“吃饱饭”,比吃药强多了。
糖尿病不是“只看血糖”的病。它像一棵树,血糖是主干,神经、血管、眼睛、肾脏,都是枝叶。
而维生素B12,就像是滋养树根的水。缺了它,整棵树都可能枯萎。
别让补B12这件“小事”,变成你健康路上的“大麻烦”。
参考资料: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第5期,维生素B12缺乏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关系研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缺乏关系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