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文!这3项工作,纳入大学教师绩效考核
发布时间:2025-10-01 08:00 浏览量:1
2025年8月底,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教育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国家层面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发布了多项与高校相关的政策文件。例如,今年5月初,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指引》,明确“职业院校应将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应用纳入绩效考核”;7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进一步要求“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画像”。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出台,将人工智能相关成果作为与学生学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挂钩的硬指标。
针对将社会发展、高校建设等重点工作与大学教师考核等相关联的新规,麦可思研究梳理了近年来国家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等发布的若干政策文件。我们发现,除了上述人工智能领域外,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就业、思政教育等高校工作的重点环节。
01
就业,重中之重
今年4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明确,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要求,畅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发布职业标准,将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鼓励就业指导教师等申报相应职称,支持就业指导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深造发展。打造一批高水平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轮训和专题研修。
5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通知,全力护航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之路。
其中,内蒙古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就业责任体系,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效纳入盟市政府、高校年度绩效考核,教育厅、人社厅要分别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做好用人单位信息归集、发布等工作。同时明确,要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人才需求发布与预测预警机制,对就业质量低的专业实施“红黄牌”预警,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去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在高校层面,将就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的规定并不鲜见。
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明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就业工作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具体落实,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年度绩效考核、评奖评优指标体系,形成学院领导班子、研究生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织密就业工作“保障网”。
某航空类本科院校明确将就业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学院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依据,并关联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考核流程包括学院自评、学校考核小组评审、结果公示等环节,考核指标涵盖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指导服务等多维度。该校制定的学生就业工作考核自评表显示,高质量就业(签约升学率)、年底毕业去向落实率、航空航天领域就业率、基层项目岗位就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数等指标占比达到75%。
02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
今年6月,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将组织参与本届展示活动作为落实《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年)》的重要举措,将获奖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关键业绩,加大对优秀教学团队的支持力度,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1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年)》。该文件原文未公布,但从各高校官网新闻以及《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内容可见,该《建设规划》从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组织实践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校情学情;提升教学能力,练就教书育人本领;组织科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学理化水平;创新建设方式,优化师资来源结构;建立教学优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监管,严守教师职业行为底线等7个大方面29个工作点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落实该文件精神,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表示,为了解决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侧重于理论教学和科研成果,导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相对匮乏的问题,学院扎实推进课堂思政课与社会互动、实践基地与虚拟平台互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同行的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